一种脉冲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614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脉冲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2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三极管VT2、芯片N1、稳压二极管VD2、二极管D1、MOS管Q1;所述芯片N1的第七引脚与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的第六引脚、第二引脚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外界电源通过电阻R1、电阻R2向电容C1反向充电,电容C1通过电阻R2向芯片N1放电,使电路产生震荡,提供震荡信号,而元件数量相对较少,也降低了损耗。损耗。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脉冲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模块
,尤其涉及一种脉冲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电机是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机已经是融入到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电机可分为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也可以分为单相电机和三相电机,在电动工具、家具、交通设备等都常用到电机,电机已经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者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在军事领域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0003]而现有的电机中,都需要脉冲电路来提供一个震荡信号供电机工作,但是通常的脉冲电路产生震荡信号所需要元件多,造成功耗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脉冲电路,以解决现有的脉冲电路中功耗高的问题。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6]一种脉冲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2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三极管VT2、芯片N1、稳压二极管VD2、二极管D1、MOS管Q1,其中;
[0007]所述芯片N1的第七引脚与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的第六引脚、第二引脚电性连接的同时,并与电容C1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
[0008]所述芯片N1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芯片N1的第五引脚与电容C5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r/>[0009]所述芯片N1的第四引脚、第八引脚还与电容C2、电阻R5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芯片N1的第四引脚、第八引脚还均与MOS管Q1的漏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6、电容C3电性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MOS管Q1 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还与稳压二极管VD2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VD2 的正极接地,且所述稳压二极管VD2与电容C4并联;所述稳压二极管VD1 的正极接地。
[0010]外界电源通过电阻R1、电阻R2向电容C1反向充电,电容C1通过电阻R2向芯片N1放电,使电路产生震荡,提供震荡信号,而元件数量相对较少,也降低了损耗。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电阻R7、三极管VT1、稳压二极管VD1,所述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电阻R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稳压二极管VD1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 VD1的正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还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MOS 管Q1的源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电性连接,
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输出信号。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电阻R15,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15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外界设备或者下一级电路电性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MOS管Q1的型号为 IRFL4315PbF。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芯片N1的型号为NE555。
[001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阻R1与电阻R2的阻值均应不小于1KΩ,且所述电阻R1与电阻R2的阻值之和应不大于3.3MΩ。
[0016]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1、本技术中,外界电源通过电阻R1、电阻R2向电容C1反向充电,电容C1通过电阻R2向芯片N1放电,使电路产生震荡,提供震荡信号,而元件数量相对较少,也降低了损耗。
[0018]2、本技术中,三极管VT1、稳压二极管VD1与电阻R17构成稳压电路,给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提供稳定的电压。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脉冲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芯片N1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脉冲电路的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
[0024]如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脉冲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2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三极管VT1、三极管VT2、芯片N1、稳压二极管VD1、稳压二极管VD2、二极管D1、 MOS管Q1,其中,
[0025]所述芯片N1的第七引脚与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2 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的第六引脚、第二引脚电性连接的同时,并与电容C1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
[0026]所述芯片N1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芯片N1的第五引脚与电容C5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
[0027]所述芯片N1的第八引脚外界电源,本实施例中电源电压优选为30V,且所述芯片N1的第四引脚、第八引脚还与电容C2、电阻R5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芯片N1的第四引脚、第八引脚还均与MOS管Q1的漏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6、电容C3电性的一端连接,所述
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MOS管Q1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还与稳压二极管VD2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VD2的正极接地,且所述稳压二极管VD2与电容C4 并联;
[0028]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稳压二极管VD1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VD1的正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还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MOS管Q1的源极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所述外界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输出信号。
[0029]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安全性能,还包括电阻R15(图中未画出),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15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外界设备或者下一级电路连接以输出信号。
[0030]其中,所述外界设备或者下一级电路可以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即可,并不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冲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2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三极管VT2、芯片N1、稳压二极管VD2、二极管D1、MOS管Q1,其中;所述芯片N1的第七引脚与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的第六引脚、第二引脚电性连接的同时,并与电容C1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N1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芯片N1的第五引脚与电容C5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N1的第四引脚、第八引脚还与电容C2、电阻R5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芯片N1的第四引脚、第八引脚还均与MOS管Q1的漏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6、电容C3电性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MOS管Q1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还与稳压二极管VD2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VD2的正极接地,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有红陈波黄月亮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天力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