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气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25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气管,包含通气管、气囊、充气管,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为上端进气口端与下端出气口端,出气口端呈球形并有网状开孔;气囊套设于通气管下端靠近出气口端;充气管设于通气管管壁内,充气管在通气管上端管壁引出并连接有单向充气阀;气囊靠近出气口端使其能置于咽后壁舌根部后坠的最低位,借助于出气口端的可充气大气囊的定位支撑作用,可使后坠的舌根部难以压迫并堵塞上呼吸道;外形上可以是直管状或L形通气管;可充放的气囊,气囊在通气管上的特殊位置,网状开孔的半球形出气口,使得通气管在临床用于辅助通气时,有效的支撑起上呼吸道,克服后坠的舌根可能对其造成的压迫和堵塞,保持上呼吸道内的通畅;分为口咽型和鼻咽型。咽型和鼻咽型。咽型和鼻咽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气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气管。

技术介绍

[0002]通气管或通气道是临床麻醉和呼吸治疗中常用于辅助通气的装置,一般,在接受麻醉的病人,平卧位时,因麻醉药的镇静作用,可引起舌体松弛,进而舌根后坠,后坠的舌根压向咽后壁会堵塞上呼吸道,使外界气体无法顺畅通过上呼吸道进入气管,进而导致不能呼吸;
[0003]临床目前使用的包括有口咽和鼻咽型通气道,该种通气道为一单纯管状结构,将其经口腔或鼻腔置入,其设计理念是使导管出气口端位于舌根部和咽喉腔内,目的是将后坠的舌体撑开,解除上呼吸道堵塞,并通过通气道的进气口供气;
[0004]虽然目前使用的通气道可以部分改善因舌根后坠造成的通气不畅,但在另一部分病人,比如舌体肥大,口腔内软组织增生等情况下,由于通气道的管径以及长度的限制,上呼吸道及舌体的撑开效果有时不佳,通气道的出气口仍可能被舌体及口腔内增生的软组织覆盖堵塞,无法保证上呼吸道通畅,使辅助呼吸难以进行,如果将该类通气道管径加大,则病人的感受不佳,置入操作也会变得很困难。
[0005]现有的口咽和鼻咽通气管均是简单的无气囊管状结构,虽然将其置入舌根部咽喉腔时,在一部分病人可起到撑开并解除下坠的舌体对上呼吸道的压迫堵塞作用,但在部分舌体肥大、口腔内软组织过度增生的病人,由于通气道的管径和长度限制,无法保证局部间隙的充分撑开;其开口为一平面,也很容易被口腔内软组织包埋覆盖,进而堵塞出气口,影响有效的辅助通气,若将通气道通过管径的增加来保证局部撑开效果,不仅病人感受不佳难以耐受,还会造成通气道的置入困难,另外目前的通气道总长度约10cm,常难以送达理想的位置;
[0006]申请号201621365582.4的技术专利多功能鼻咽通气道,作为克服舌根后坠导致上呼吸道梗阻的关键结构,该气囊设计的位置未作说明,按图示距出气口过远,气囊充气后外径也未说明,若不考虑气囊在通气管的位置和气囊充气后的外径,没有充分扩张的气囊在恰当的位置保证出气口不被堵塞,仍难以保证出气口不被后坠的舌根堵塞;气囊与出气口距离过长,气囊不能保证定位于舌根部,且气囊充气后外径不足,因此难以解决存在这种舌根后坠堵塞上呼吸道的问题;
[0007]申请号201520167179.X的技术专利一种急救用可充气式鼻咽通气道,该技术的设计有明显的解剖学认识缺陷,麻醉或昏迷状态下的上呼吸道梗阻,其原因是后坠的舌根压贴至咽后壁,使声门被覆盖导致通气不能,鼻后孔一般是不易被压迫堵塞的,因为从双鼻孔至鼻后孔的整个通道上,其组织结构为骨性和软骨性及较致密的组织,该通道有足够的支撑力,因此将该技术经鼻置入,若只是置于过鼻后孔的位置,前方舌体的阻挡无法克服而仍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助通气,该技术还表述可以连接呼吸机做辅助通气,这也是一种基本机械通气的认识缺陷,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基本要求是呼吸道和呼吸机连接
在一封闭的回路内,不能有漏气,若以该技术连接呼吸机,根本就无法保证口腔和另一个鼻孔不漏气;
[0008]申请号200720181523.6的技术专利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该技术所介绍的产品,其设想有一定合理性,但实际操作时并不能保证理想有效,经鼻通气道置入时都是以盲探的方法,因此在置入过程中,定位存在一定困难,尖端存在进入食道和声门的两种可能:如果进入食道,除非气囊位置完全进入食道并将食道封闭,否则若气囊位于声门开口处,很可能将声门覆盖,无法达到通气的目的;如果进入声门,气囊在前,通气口在后,不仅无法改善通气,更可能堵塞气道,造成窒息的危险;
[0009]申请号201721455563.5的技术专利改良型鼻咽通气道,考虑了应用气囊的局部扩张作用来克服舌根后坠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但气囊充气后的外径未做特别考虑,置入后其局部扩张撑开的效果无法保证,其次,导管长度过长,需要借助面罩进行加压通气时,导管无法被包埋在面罩内形成将口、鼻和导管密闭的面罩加压供氧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通气管或通气道在使用时会造成患者舌根后坠导致上呼吸道咽喉腔阻塞而影响通气,本技术提供一种通气管,在靠近出气口端增设的大气囊能简单置于咽后壁舌根部后坠的最低位,借助于靠近出气口端可充气大气囊的特殊定位,起到有效的局部扩张和支撑作用;
[0011]在将通气管置入舌根部到达咽喉腔时,通过给气囊充气,借助于出气口端气囊充气后的大外径,使通气管在置入至声门和食道开口时因声门和食道开口的直径相对过小,通气管在此处明显遇阻,这就保证了通气管的出气口端能定位于声门和食道开口之上并在舌根最低处;由于气囊所在位置正是舌根后坠的重力点,因此咽喉腔局部间隙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扩撑,可真正使得发生梗阻的局部间隙被有效地扩张撑开,后坠的舌体和口腔内软组织对局部的堵塞包埋造成的上呼吸道梗阻可有效的被克服,加之出气口端为网状出气孔的半球形或笔尖形,出气孔多而不在同一平面,可避免在一个平面内被组织覆盖而堵塞出气口。配合恰当的气囊位置,充分扩张的局部间隙,不在同一平面的出气口,可使舌体后坠和组织对通气道出口处开口的压迫包埋得到更有效的克服,使通气管在咽喉腔不易被堵塞,使上呼吸道的通畅度得到更有效的保护,辅助通气变得更容易和有效;
[0012]外形上可以是直管状或L形通气管,恰当的管径,可充放的大气囊,气囊在通气管上的特殊位置,网状开孔的半球形出气口,这些结构特征使得通气管在临床用于辅助通气时,既能保证充足的通气量,又不会因为管道过粗影响置入操作;
[0013]通过连接二氧化碳检测接口的采集管可监测排出的二氧化碳,以证实通气的有效性,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导致的缺陷。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0015]第一方面,一种通气管,其中,包含通气管、气囊、充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为进气口端与出气口端,所述出气口端设有多个出气孔形成网状出气孔;
[0016]所述气囊套设于靠近所述通气管近所述出气口端的一端;
[0017]所述充气管设于所述通气管管壁内,一端与所述气囊相连通,所述充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单向充气阀。
[0018]上述的一种通气管,其中,所述通气管为直管状通气管,鼻咽型,长度为15

20厘米,内径小于等于7毫米,所述通气管的管壁厚度小于2毫米。
[0019]上述的一种通气管,其中,所述出气口端呈圆头锥形或球面锥形,直径大于2毫米,所述圆头锥形的所述出气口端开设有网状出气孔。
[0020]上述的一种通气管,其中,所述气囊与所述出气口端的间距小于1厘米,所述气囊充气后的外径大于3.5厘米。
[0021]上述的一种通气管,其中,所述通气管由医用塑胶或硅胶制成, 具有合适的刚柔度,使之即不容易产生组织损伤,又能保证所述通气管的管腔不会被后坠的舌根压瘪。
[0022]所述单向充气阀上设置有注气接口, 所述注气接口可使用注射器将气体充注入所述气囊内使其膨胀,充气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气管,其特征在于,包含通气管、气囊、充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为上端进气口端与下端出气口端,所述出气口端,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气囊套设于所述通气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端的一端;所述充气管设于所述通气管管壁内并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充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单向充气阀;所述通气管还包含采集管,所述采集管也设置于通气管管壁内,在通气管下方开口朝向通气管管腔内,于通气管上方管壁外引出并连接有二氧化碳检测接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为直管状通气管,长度为15

20厘米,内径小于等于7毫米。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端呈圆头锥形,直径大于2毫米,所述圆头锥形的所述出气口端开设有网状出气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强傅国强袁岚宋建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