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4984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包括:外部框架底部固定底座,底座上固定支座,支座上固定舱体,舱体中部通过支撑架与外部框架固接,舱体顶部突出于外部框架顶部;舱体包括采用立式双圆筒结构的上部舱室和下部舱室,上部舱室的下部位于下部舱室内上部,上部舱室的筒壁与下部舱室的上部封头为焊接式结构,单人逃生舱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和固定有下盖舱门,单人逃生舱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和固定有上盖舱门,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为连通式结构、中间采用透明隔板隔开;底座上固定有多个压载块,底座上安装有呼吸用应急气瓶,应急气瓶通过管路连接单人逃生舱、救护舱和下部舱室,底座上均安装有气动隔膜泵,气动隔膜泵通过管路连接下部舱室。连接下部舱室。连接下部舱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训练舱
,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水下逃生训练也仅限于在海军部队及水下搜救部门的针对专业人员进行的专业训练,而在军旅文化体验营中却不具备专用的水下逃生训练装置,因此在军旅文化体验营中难以接受到最真实的训练体验,因此,如何为受训人员提供专用的逃生训练舱,使受训人员接受到最真实的训练体验,是一个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外部框架和舱体,所述外部框架的底部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上中间位置处固定有支座,所述支座上固定有舱体,所述舱体的中部通过支撑架与外部框架固定连接,所述舱体的顶部突出于外部框架的顶部,所述外部框架的顶部与舱体之间铺设有不锈钢格栅平台;
[0006]所述舱体包括上部舱室和下部舱室,所述上部舱室采用分别作为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的立式双圆筒结构,所述上部舱室的下部位于下部舱室内上部,所述上部舱室的筒壁与下部舱室的上部封头为焊接式结构,所述单人逃生舱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和固定有下盖舱门,所述第一通孔通过下盖舱门密封,所述单人逃生舱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和固定有上盖舱门,所述第二通孔通过上盖舱门密封,所述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为连通式结构、中间采用透明隔板隔开且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的上部连通;
[0007]所述底座上固定有多个压载块,所述底座且位于外部框架的一对角上均安装有用于提供氧气和空气的呼吸用应急气瓶,所述应急气瓶通过管路连接单人逃生舱、救护舱和下部舱室,所述底座且位于外部框架的另一对角上均安装有气动隔膜泵,所述气动隔膜泵通过管路连接下部舱室。
[0008]较佳地,所述压载块呈四角布设。
[0009]较佳地,所述训练舱还包括外部爬梯,所述外部爬梯安装于外部框架上。
[0010]较佳地,所述隔板采用有机玻璃隔板。
[0011]较佳地,所述底座且位于外部框架的一对角的每个角上均安装有两个应急气瓶,共有四个应急气瓶,其中三个应急气瓶为供应空气的应急气瓶,一个应急气瓶为供应氧气的应急气瓶。
[0012]较佳地,所述下部舱室由耐压的圆柱形壳体组成,上部采用封头式结构,下部为承压平板式结构。
[0013]较佳地,所述单人逃生舱内壁固定有攀爬扶梯。
[0014]较佳地,所述下盖舱门通过扭簧助力式铰链安装在单人逃生舱的底部上,开启方向为朝向单人逃生舱筒壁方向。
[0015]较佳地,所述下部舱室内的两侧均匀分布有翻转式座椅以供逃生乘员等待逃生时休息,所述翻转式座椅上配设安全带,所述下部舱室内安装有照明灯。
[0016]较佳地,所述外部框架采用槽钢焊接而成。
[0017]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
[0018]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19]当进行逃生训练时,逃生乘员手动打开下盖舱门,进入单人逃生舱,对单人逃生舱进行调压,使单人逃生舱内压力与外部环境压力一致,利用气缸开启上盖舱门,逃生乘员逃出,此逼真地模拟出了紧急避难的真实场面,结构设计合理,体验效果非常好。
附图说明
[0020]图1

图3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

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其包括外部框架1和舱体2,所述外部框架1的底部固定有底座3,所述底座3上中间位置处固定有支座4,所述支座4上固定有舱体2,所述舱体2的中部通过支撑架5与外部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舱体2的顶部突出于外部框架1的顶部700mm高度,所述外部框架1的顶部与舱体2之间铺设有不锈钢格栅平台6。
[0023]为了便于固定、吊装、运输及外部设备安装,外部框架1设置槽钢框架式结构,所述外部框架1采用槽钢焊接而成。
[0024]所述舱体2包括上部舱室21和下部舱室22(即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所述上部舱室21采用分别作为单人逃生舱211和救护舱212的立式双圆筒结构,所述上部舱室21的下部位于下部舱室22内上部,所述上部舱室21的筒壁与下部舱室22的上部封头为焊接式结构,所述下部舱室22作为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
[0025]所述单人逃生舱21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和固定有下盖舱门213,所述第一通孔通过下盖舱门213密封,所述单人逃生舱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和固定有上盖舱门213,所述第二通孔通过上盖舱门214密封,所述单人逃生舱211和救护舱212为连通式结构、中间采用有机玻璃隔板215隔开且单人逃生舱211和救护舱212的上部连通。所述下盖舱门213通过扭簧助力式铰链安装在单人逃生舱211的底部上,开启方向为朝向单人逃生舱211筒壁方向。
[0026]所述单人逃生舱211与救护舱212为立式长圆形结构,单人逃生舱211上部和下部采用平板式结构,筒壁为长圆形结构,所述上盖舱门214通向外界水池,下盖舱门213通向模
拟水下工作站舱室22,所述单人逃生舱211内壁固定有攀爬扶梯216,供水下工作站乘员进入单人逃生舱。所述单人逃生舱211为模拟水下工作站乘员快速上浮逃生快速加压的舱室,用于对逃生乘员实施快速调压,使单人逃生舱211内压力与环境压力一致;也可用于减压逃生的逃生通道,如同水下工作站内的升降口。救护舱212为逃生训练时教练员所处的舱室,可辅助乘员完成逃生训练。
[0027]所述底座3上固定有多个压载块7,考虑到受力均匀,压载块7呈四角布设。
[0028]所述底座3且位于外部框架1的一对角的每个角上安装有分别用于提供氧气和空气的呼吸用应急气瓶8,共有四个应急气瓶,其中三个应急气瓶为供应空气的应急气瓶,一个应急气瓶为供应氧气的应急气瓶,所述应急气瓶8通过管路连接单人逃生舱211、救护舱212和下部舱室22。所述底座3且位于外部框架1的另一对角上均安装有气动隔膜泵9,所述气动隔膜泵9通过管路连接下部舱室22。
[0029]所述训练舱还包括外部爬梯,所述外部爬梯安装于外部框架1上,为便于人员抓扶,外部爬梯突出外部框架1上部的不锈钢格栅平台6900mm。
[0030]作为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的下部舱室22为单独的承压舱室,位于单人逃生舱211和救护舱212下部,工作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部框架和舱体,所述外部框架的底部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上中间位置处固定有支座,所述支座上固定有舱体,所述舱体的中部通过支撑架与外部框架固定连接,所述舱体的顶部突出于外部框架的顶部,所述外部框架的顶部与舱体之间铺设有不锈钢格栅平台;所述舱体包括上部舱室和下部舱室,所述上部舱室采用分别作为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的立式双圆筒结构,所述上部舱室的下部位于下部舱室内上部,所述上部舱室的筒壁与下部舱室的上部封头为焊接式结构,所述单人逃生舱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和固定有下盖舱门,所述第一通孔通过下盖舱门密封,所述单人逃生舱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和固定有上盖舱门,所述第二通孔通过上盖舱门密封,所述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为连通式结构、中间采用透明隔板隔开且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的上部连通;所述底座上固定有多个压载块,所述底座且位于外部框架的一对角上均安装有用于提供氧气和空气的呼吸用应急气瓶,所述应急气瓶通过管路连接单人逃生舱、救护舱和下部舱室,所述底座且位于外部框架的另一对角上均安装有气动隔膜泵,所述气动隔膜泵通过管路连接下部舱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块呈四角布设。3.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以群喻锡成付国举刘平小袁恒荣姚健陈杰王世峰陈亮包晓辰孙茂旭王军阳张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