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4667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其包括:孵育容器、容器盖、孵育托盘、套管、托网、输氧管和发泡机构:所述孵育托盘上设置有多个孵育池,所述托网至少覆盖所述套管的下端开口;所述孵育容器的内壁具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凸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带,所述孵育托盘的外周面上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带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孵育托盘能够在所述第一卡带和卡槽配合引导下到达第二区域并被固定限制在所述第一卡带和支撑机构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氧气通过输氧管和多孔的球体通入孵育容器中,使孵育容器中的液体形成对流,进而实现氧气在液体内的饱和分布,为孵育的组织提供更加充足的氧气环境。氧气环境。氧气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织孵育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属于生理学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组织(比如脑切片)孵育是离体电生理学实验的决定性步骤,稳定可靠的孵育装置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现有的组织孵育装置多利用现有材料自制,稳定性差,容易出现故障;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也是利用现有材料或对现有材料改造而成,缺乏整体性,稳定性差,容易出现故障;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成熟的用于小动物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仍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0004]为实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其包括:孵育容器、容器盖、孵育托盘、套管、托网、输氧管和发泡机构:
[0006]其中,所述容器盖可打开,设置在所述孵育容器的开口处,所述孵育托盘上设置有多个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孵育托盘的孵育池,所述套管同轴设置在所述孵育池内,且所述套管的上下两端均开口,所述托网至少覆盖所述套管的下端开口,所述发泡机构与所述输氧管连通并设置在所述孵育容器内;
[0007]所述孵育容器的内壁具有沿其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凸设有至少一个沿孵育容器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卡带,所述第三区域凸设有支撑机构,所述孵育托盘的外周面上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带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孵育托盘能够在所述第一卡带和卡槽配合引导下到达第二区域并被固定限制在所述第一卡带和支撑机构之间。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和使用方便,只需对孵育托盘进行旋转即可实现孵育托盘在孵育容器中的固定,以及,氧气通过输氧管和多孔的球体通入孵育容器中,使孵育容器中的液体形成对流,进而实现氧气在液体内的饱和分布,为孵育的组织提供更加充足的氧气环境。
附图说明
[000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的内部结构仰视图;
[001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0014]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专利技术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16]微观生物电生理学技术是对接近生理状态的细胞采用膜片钳、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观察各种离子电流、电压的变化。膜片钳即采用微电极钳制细胞电压或电流,进行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离子通道、神经电传导、化学递质传导等研究。共聚焦显微镜则可用于对活细胞内的钙、钠、氯、氢等特定成分进行动态监测,制作这些成分的动态变化曲线。研究的对象包括所有可兴奋性细胞,如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心肌、生殖细胞等。所使用的细胞可来自动物的组织块、急性分离的原代细胞或者稳定培养传代的细胞株。
[0017]为了更好地模拟在体的生理状态,提高实验稳定性,避免细胞变性、凋亡等因素影响实验结果,通常需要在持续通氧的缓冲液中培养上述组织块或细胞,延长组织块及细胞活性。相对于其他体细胞,神经细胞缺血、缺氧6分钟以上即进入不可逆转的凋亡程序,更需要提供稳定的培养条件和环境。尤其是成年动物的脑片、脊髓片及急性分离的神经元,耐受缺氧的能力更低,在离体处理的过程中实验人员稍有疏忽即导致所有神经元死亡,无法顺利进行研究。而且,器械、水流、气泡对组织块或原代细胞的碰撞均可能对细胞造成损害,使其无法达到稳定的生理水平,因此,有必要选用可持续通氧的孵育槽进行组织块及细胞的培养。
[001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其包括:孵育容器、容器盖、孵育托盘、套管、托网、输氧管和发泡机构:
[0019]其中,所述容器盖可打开设置在所述孵育容器的开口处,所述孵育托盘上设置有多个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孵育托盘的孵育池,所述套管同轴设置在所述孵育池内,且所述套管的上下两端均开口,所述托网至少覆盖所述套管的下端开口,所述发泡机构与所述输氧管连通并设置在所述孵育容器内;
[0020]所述孵育容器的内壁具有沿其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凸设有至少一个沿孵育容器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卡带,所述第三区域凸设有支撑机构,所述孵育托盘的外周面上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带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孵育托盘能够在所述第一卡带和卡槽配合引导下到达第二区域并被固定限制在所述第一卡带和支撑机构之间。
[0021]进一步的,所述孵育容器内壁的第一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一卡带,所述多个第一卡带沿所述孵育容器内壁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分布。
[0022]进一步的,所述孵育容器和孵育托盘均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孵育托盘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区域所对应的孵育容器的最小直径但小于所述第一区域所对应的孵育容器的最大直径,所述孵育托盘的最大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二区域所对应的孵育容器的最大直
径。
[002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凸设在所述孵育容器内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卡带,每一所述第二卡带与一所述第一卡带相对应并位于同一轴线上。
[0024]进一步的,所述孵育托盘上还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孵育托盘的通气池,所述多个孵育池环绕所述通气池分布,所述发泡机构设置在所述通气池内。
[0025]进一步的,所述发泡机构包括表面具有多个出气孔的球体。
[0026]更进一步的,所述孵育托盘的内部具有可供输氧管穿过的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一端于所述孵育托盘的上端面上形成第一开口、另一端于所述通气池的内壁上形成第二开口。
[0027]更进一步的,所述孵育容器的容器壁上还设置有可供输氧管穿过的通孔。
[0028]进一步的,所述套管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位于所述第二管体上端且所述第一管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管体的直径,从而在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结构;
[0029]所述孵育池的内部具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上端且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径,从而在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相匹配的第二台阶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孵育容器、容器盖、孵育托盘、套管、托网、输氧管和发泡机构:其中,所述容器盖可打开设置在所述孵育容器的开口处,所述孵育托盘上设置有多个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孵育托盘的孵育池,所述套管同轴设置在所述孵育池内,且所述套管的上下两端均开口,所述托网至少覆盖所述套管的下端开口,所述发泡机构与所述输氧管连通并设置在所述孵育容器内;所述孵育容器的内壁具有沿其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凸设有至少一个沿孵育容器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卡带,所述第三区域凸设有支撑机构,所述孵育托盘的外周面上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带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孵育托盘能够在所述第一卡带和卡槽配合引导下到达第二区域并被固定限制在所述第一卡带和支撑机构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孵育容器内壁的第一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一卡带,所述多个第一卡带沿所述孵育容器内壁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孵育容器和孵育托盘均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孵育托盘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区域所对应的孵育容器的最小直径但小于所述第一区域所对应的孵育容器的最大直径,所述孵育托盘的最大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二区域所对应的孵育容器的最大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凸设在所述孵育容器内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卡带,每一所述第二卡带与一所述第一卡带相对应并位于同一轴线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体电生理组织孵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孵育托盘上还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孵育托盘的通气池,所述多个孵育池环绕所述通气池分布,所述发泡机构设置在所述通气池内;和/或,所述发泡机构包括表面具有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卿张莫若杨丽翟晓静胡梦凡曹君利张红星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