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防眩光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14401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2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抗菌防眩光膜及制备方法。所述抗菌防眩光膜包括防眩光膜层,在所述防眩光膜层中含有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和/或在所述防眩光膜层表面结合有抗菌膜层,且所述抗菌膜层含有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本申请抗菌防眩光膜同时具有良好的防眩光效果和长久抗菌效果,而且经济成本低,其制备方法工艺条件能够稳定控制,能够保证制备的防眩光膜的防眩光和长效抗菌等性能稳定。长效抗菌等性能稳定。长效抗菌等性能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菌防眩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属于显示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抗菌防眩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眩光是指视野中由于不适宜亮度分布,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视野内产生人眼无法适应之光亮感觉,可能引起厌恶、不舒服甚或丧失明视度。眩光会引起眼睛的对比感受、视力、识别速度等机能下降,也可能引起角膜炎,损伤眼睛;同时也是引起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0003]近几年,电子触摸屏的发展迅猛,触摸屏眩光危害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技术是在触摸显示屏的最外面设置一层防眩光膜(Anti

glare膜,即AG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防眩光膜直接和人体接触,那么使用者手上附着的油脂、细菌以及吸附在防眩光膜表面的灰尘,均不可避免地使得防眩光膜表面细菌容易滋生,当不同的使用者操作同一台产品时极易引起交叉感染,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的公众细菌源。
[0004]目前,采用在防眩光膜表面人工喷涂抗菌分散液以达到抗菌效果,以上方法最显著的就是仅有2~3个月的抗菌效果,即无法提供长效的抗菌性能,同时需要额外耗费大量的喷涂费用。再者,目前常用的抗菌剂为纳米银,其作为一种高效广谱且生物相容的抗菌材料;现有的一些技术将纳米银加入到AG分散液中,制备出兼有防眩和抗菌功能的膜层,然而纳米银的长效抗菌性取决于纳米银颗粒在防眩膜层中镶嵌的牢固程度,若使用过程中,纳米银颗粒析出脱落会严重降低其抗菌效果和使用寿命;同时均质且纳米级别的银颗粒成本较高且不利于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抗菌防眩光膜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抗菌防眩光膜所含纳米银易析出脱落而导致抗菌维持时间短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菌防眩光膜。所述抗菌防眩光膜包括防眩光膜层,在所述防眩光膜层中含有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且所述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与所述防眩光膜层中所含其他组分中的至少部分组分之间形成化学桥接键并固定于所述防眩光膜层中;和/或
[0007]在所述防眩光膜层表面结合有抗菌膜层,且所述抗菌膜层含有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所述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与所述防眩光膜层中所含组分中的至少部分组分之间和/或与所述抗菌膜层中所含其他组分中的至少部分组分之间形成化学桥接键。
[0008]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菌防眩光膜的制备方法。所述抗菌防眩光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9]配制防眩光分散液和配制抗菌分散液,且所述抗菌分散液含有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其中,所述防眩光分散液和/或抗菌分散液中含有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之间形成化学桥
接键的组分;
[0010]将所述防眩光分散液和所述抗菌分散液进行混合处理,形成混合分散液,再将所述混合分散液在基体表面进行第一成膜处理,最后进行固化处理;
[0011]或
[0012]先将所述防眩光分散液和部分所述抗菌分散液进行混合处理,形成混合分散液,再将所述混合分散液在基体表面进行第二成膜处理,接着进行固化处理,形成防眩光膜层;将剩余部分所述抗菌分散液在所述防眩光膜层表面进行第三成膜处理形成抗菌膜层;
[0013]或
[0014]先将所述防眩光分散液在基体表面进行第四成膜处理,再进行固化处理形成防眩光膜层;将所述抗菌分散液在所述防眩光膜层表面进行第五成膜处理形成抗菌膜层。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的技术效果:
[0016]本申请抗菌防眩光膜通过将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分散在防眩光膜层和/或将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抗菌膜层中,这样,一方面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和/或将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能在光催化下起到优异的抗菌作用,另一方面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与防眩光膜所含其他组分中的至少部分组分之间形成稳定的化学桥接键,能够有效将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牢固固定于所述防眩光膜层中,或者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与防眩光膜层中所含组分中的至少部分组分之间和/或与抗菌膜层中所含其他组分中的至少部分组分之间形成化学桥接键,将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牢固固定于所述抗菌膜层中且将抗菌膜层牢固的结合在防眩光膜层表面,从而实现长久抗菌效果。而且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和/或将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成本显著低于传统的银颗粒,因此,所述抗菌防眩光膜经济成本低。
[0017]本申请抗菌防眩光膜制备方法通过将含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抗菌分散液与防眩光分散液直接混合处理成防眩光膜和/或在防眩光膜层表面形成抗菌膜层。这样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均匀分散在防眩光膜层中和/或抗菌膜层中,其一方面能够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起到抗菌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与防眩光膜中的防眩光材料形成稳定的化学桥接键,有效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牢固固定于所述防眩光膜层中,或者将抗菌膜层牢固的结合在防眩光膜层表面,从而使得制备的抗菌防眩光膜具有长久抗菌效果;而且二氧化钛成本低,从而显著降低抗菌防眩光膜经济成本。另外,本申请制备方法工艺条件能够稳定控制,能够保证制备的防眩光膜的防眩光和长效抗菌等性能的稳定。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抗菌防眩光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抗菌防眩光膜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抗菌防眩光膜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纳米二氧化钛在光催化发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活性氧的原理示意图;
[0023]图5为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与纳米二氧化硅以及基体能够形成桥接键的原理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5]本申请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26]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或,“a,b,和c中的至少一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防眩光膜,包括防眩光膜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眩光膜层中含有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且所述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与所述防眩光膜层中所含其他组分中的至少部分组分之间形成化学桥接键并固定于所述防眩光膜层中;和/或在所述防眩光膜层表面结合有抗菌膜层,且所述抗菌膜层含有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且所述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与所述防眩光膜层中所含组分中的至少部分组分之间和/或与所述抗菌膜层中所含其他组分中的至少部分组分之间形成化学桥接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眩光膜,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防眩光膜层中含有所述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时,所述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所述防眩光膜层中的含量为0.1wt%

1wt%;和/或所述第一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粒径为5

50n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菌防眩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膜层的厚度为10

50μm;和/或所述防眩光膜层中所含其他组分包括防眩光材料、成膜材料、第一粘结剂,且所述防眩光材料、成膜材料、第一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5

25):(20

30):(5

1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菌防眩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材料、成膜材料、第一粘结剂中的至少一种组分中含有硅化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眩光膜,其特征在于:当在所述防眩光膜层表面还结合有所述抗菌膜层时,所述抗菌膜层中所含的所述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含量为1.0wt%

2.5wt%;和/或所述第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粒径为5

50nm。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抗菌防眩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膜层的厚度为10

50μm;和/或所述抗菌膜层的厚度为100

200nm;和/或所述抗菌膜层中所含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娜娜张培祺周辉莫业鹏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鸿程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