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423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开设的基坑底面上敷设有第一黏土层;第一黏土层顶部设有底面防渗膜组,其与设于基坑侧壁的侧面防渗膜组连接形成填埋场基坑壁外围的防渗系统;每层垃圾填埋层之间采用黏土层间隔设置,最顶部的垃圾填埋层上还铺设有一层黏土层,以铺设顶面防渗膜组,顶面防渗膜组周圈分别与侧面防渗膜组顶部周圈重叠并固定,形成封闭的垃圾填埋场结构;第一黏土层上开设有若干主盲沟,并与基坑侧壁的废液导出管相连通,从而将垃圾分层填埋后流入所述底面防渗膜组的废液导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整体结构能有效避免垃圾产生废液残留在填埋场内,降低填埋场内垃圾腐化后对填埋场上渗透膜的腐蚀性,进而避免防渗膜的破损渗漏。膜的破损渗漏。膜的破损渗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垃圾填埋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垃圾产量也大大增加,以往我国对大部分生活垃圾的处理均采用简单填埋的方式,通过将生活垃圾挖坑填埋,通过长时间的风化等完成垃圾的降解。但是,由于前期填埋场处理不规范的问题,导致长期填埋的垃圾在自身降解的过程中产生大量腐蚀性垃圾和污染渗滤液,并且污染渗滤液等通过渗入地下水层,对河道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垃圾场周边人员的正常生活。
[0003]为了解决现有垃圾腐化过程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现有垃圾填埋场通常是采用防渗材料将地面与垃圾接触部位覆盖住,避免垃圾渗滤液进入地下水发生污染;然后再通过在垃圾场的底部铺设排水管道,将垃圾渗滤液引出场外。
[0004]传统技术中大范围防渗材料多采用黏土,虽取得良好防渗效果,但是工程量大,且工程质量不易保证。因此工程界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便于施工、造价低廉、性能可靠的防渗材料,目前两布一膜结构的复合土工膜广泛应用于尾矿坝、土石坝、水库、渠道、垃圾卫生填埋等领域取得良好效果。
[0005]但是在垃圾填埋场采用防渗膜来阻隔渗滤液渗漏的过程当中,由于垃圾填埋场整体占地面积大,垃圾堆积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往往会分布在填埋场底部,容易造成渗透,填埋场一旦发生渗漏,其渗漏液不仅会渗入到土壤和地下水中,而且还直接污染着大气,一方面仍然需要对防渗材料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在垃圾填埋坑中设计排水结构将废液排出十分必要,为了避免渗滤液在填埋场的堆积,往往需要在填埋场底部开设多个通孔来接入排水管,而排水管与防渗膜的焊接处最容易破损泄漏,导致垃圾填埋场的防渗能力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用以解决现有填埋场坑底废液容易残留在填埋场内且防渗效果差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开设的基坑底面上敷设有第一黏土层;且所述第一黏土层顶部设有底面防渗膜组,其与设于基坑侧壁的侧面防渗膜组连接形成填埋场基坑壁外围的防渗系统;每层垃圾填埋层之间采用黏土层间隔设置,形成多层垃圾分层填埋结构,并且最顶部的垃圾填埋层上还铺设有一层黏土层,以铺设顶面防渗膜组,所述顶面防渗膜组周圈分别与侧面防渗膜组顶部周圈重跌并固定,以形成封闭的垃圾填埋场结构;所述第一黏土层上开设有若干主盲沟,且与基坑侧壁的废液导出管相连通,从而将垃圾分层填埋后流入所述底面防渗膜组的废液导出。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面防渗膜组、侧面防渗膜组以及顶面防渗膜组,包括防渗膜以及作为保护层设置于其上下两侧无纺布层;并且在所述底面防渗膜组和侧面防渗膜组的防渗膜与下层无纺布之间设有膨润土层,在顶面防渗膜组的防渗膜和上层无纺布之间设有膨润土层,膨润土层中设有若干传感器。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盲沟包括第一主盲沟、第二主盲沟以及第三主盲沟,其中所述第一主盲沟布置在坑底四周以收集基坑各处的废液,且均与第二主盲沟连接以将废液汇集其中,且所述第三主盲沟一端与第二主盲沟连通,另一端与废液导出管连通。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主盲沟和所述第三主盲沟均为向下倾斜的沟槽,且第一主盲沟与第二主盲沟连接的一端标高等于或者高于所述第三主盲沟与第二主盲沟连接的一端的标高。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废液导出管中包括导出管本体以及膜套管,其中所述膜套管一端与所述导出管本体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主盲沟连接处的防渗膜焊接。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膜套管与第三主盲沟连接处,其端部分别与基坑侧壁上的防渗膜以及所述第三主盲沟侧面和底面的防渗膜焊接,并且此处膜套管进行翻转折叠设置,使得膜套管与防渗膜的贴合处厚度增加。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膜套管与所述导出管本体贴合处的外部还设有绑扎钢带,且所述膜套管与该绑扎钢带之间还设有橡胶止水带。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多层的垃圾填埋层中还竖向设置有若干导气石笼,所述导气石笼包括花管以及其外部的限位件,且所述花管与限位件之间的空隙填布有若干碎石。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气石笼竖向采用多段拼接而成,每层垃圾填埋层中设有一段导气石笼单元,最底部的导气石笼单元底部伸入最底层的垃圾填埋层中。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垃圾填埋层之间的黏土层中,设有若干倾斜向下的次盲沟,并且均与导气石笼相连通,借助每层垃圾填埋层中竖向设置的导气石笼,将该层的污水废液引入下一层垃圾填埋层中,最终通过最底层的主盲沟将废液导出。
[0017]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8]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通过开挖的坑底底面、侧面以及顶面防渗膜组,将固体垃圾填埋并包覆于其中,能够有效防止垃圾滤液向四周渗漏;将垃圾填埋层之间采用黏土层间隔设置,分层填埋,能够避免垃圾废液快速集中至填埋场基坑的底部,对底面的防渗膜组造成极大压力,分层填埋能够给废液的排出提供充足的缓冲时间。通过在填埋场坑底设置主盲沟以及将废液集中汇集后引入与其相连的废液导出管排出,整体结构能有效避免垃圾产生废液残留在填埋场内,降低填埋场内垃圾腐化后对填埋场上渗透膜的腐蚀性,进而避免防渗膜的破损渗漏,增加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和维修成本。
[0019](2)本专利技术的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防渗膜组包括两层纺布层、防渗膜层、以及膨润土层,无纺布层设于防渗膜上下两侧作为保护层,能够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防止人畜践踏,动植物破坏以及减少光热作用;底面防渗膜组中防渗膜层和下层无纺布之间设
置的膨润土层,能够在废液突破防渗膜造成渗漏时,起到缓解吸附作用,为修复施工提供缓冲时间,避免废液进一步渗漏至土体层或者地下水中。
[0020](3)本专利技术的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膨润土层中设有传感器,能够根据能够实时监测到膨润土层中由废液产生的pH等变化以及废液的渗漏,传感器一方面能够对防渗膜进行渗漏监控,在防渗膜破损一旦渗漏至膨润土层中,可通过与传感器相连的软件可发出渗漏监控警报,当监控到防渗膜发生渗漏时,可发出声学、光学的警报,另一方面,还能准确定位渗漏发生的范围,能够准确及时的修补。
[0021](4)本专利技术的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在底面防渗模组下方的黏土层中开设主盲沟,利用坑底布置的若干倾斜的第一主盲沟将废液汇集至第二主盲沟中,再通过与第二主盲沟相连的倾斜设置的第三主盲沟将废液引入至废液导出管,从而抽出填埋场,其通过将填埋场内废液集中收集后导出填埋场,能够有效避免在填埋场坑底设置多根废液收集管,导致填埋场底部易渗漏的问题,并且各主盲沟均具有向下倾斜的角度,使得废液在自身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其特征在于,开设的基坑底面上敷设有第一黏土层(2);且所述第一黏土层(2)顶部设有底面防渗膜组(3),其与设于基坑侧壁的侧面防渗膜组(4)连接形成填埋场基坑壁外围的防渗系统;每层垃圾填埋层之间采用黏土层间隔设置,形成多层垃圾分层填埋结构,并且最顶部的垃圾填埋层上还铺设有一层黏土层,以铺设顶面防渗膜组(12),所述顶面防渗膜组(12)周圈分别与侧面防渗膜组(4)顶部周圈重叠并固定,形成封闭的垃圾填埋场结构;所述第一黏土层(2)上开设有若干主盲沟,并与基坑侧壁的废液导出管(5)相连通,从而将垃圾分层填埋后流入所述底面防渗膜组(3)的废液导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防渗膜组(3)、侧面防渗膜组(4)以及顶面防渗膜组(12),包括防渗膜以及作为保护层设置于其上下两侧无纺布层;并且在所述底面防渗膜组(3)和侧面防渗膜组(4)的防渗膜与下层无纺布之间设有膨润土层,在顶面防渗膜组(12)的防渗膜和上层无纺布之间设有膨润土层,膨润土层中设有若干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盲沟包括第一主盲沟(21)、第二主盲沟(22)以及第三主盲沟(23),其中所述第一主盲沟(21)布置在坑底四周以收集基坑各处的废液,且均与第二主盲沟(22)连接以将废液汇集其中,且所述第三主盲沟(23)一端与第二主盲沟(22)连通,另一端与废液导出管(5)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防渗作用的垃圾填埋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盲沟(21)和所述第三主盲沟(23)均为向下倾斜的沟槽,且第一主盲沟(21)与第二主盲沟(22)连接的一端标高等于或者高于所述第三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龙黎蓓刘淞华史沛文陶茜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