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13960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包括基坑内依次填充有种植土层,砂砾层和卵石层,同时在卵石层内埋设有排水管和导水管,其中排水管与市政管网连通,且在排水管上设置有多个进水孔;导水管则与位于屋檐下的集水槽相连;所述种植土层用于栽种各种观赏植物,砂砾石层和卵石层则用于过滤雨水,在引导多余雨水向市政管网排放的同时积蓄雨水,保证观赏植物的正常生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个功能层的合理设置构件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不但为昆虫等小动物提供栖身之所,同时能够有条提高花园的可观赏性,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能够调节雨水进入到市政管网的流速,缓解城市内涝,并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花园的用水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园林绿化
,具体涉及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绿地作为一种人造景观在城市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绿地一般仅仅由单一植物组成,其生物多样性受到限制;由于城市景观不断趋同,其观赏性也受到限制,为了提高绿地的观赏性,人们通常会增设诸如广场、喷泉或人造池塘、河流等景观,但是上述景观没有任何的生态功能,同时侵占城市小动物栖息地。且光滑的地表,加剧了地表径流汇聚的速度,并最终导致城市内涝影响绿地周边的环境,其防洪及泄洪能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雨洪处理能力差、景观单一、生物多样性差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置为各种昆虫提供环境优良的栖息地,从而构建完整的小型生态系统,不但提高了雨水花园的可观赏性,同时其具有良好的雨水蓄积能力,能够在多雨季节有效调节雨水汇入到市政官网的速度,进而提高了对雨洪的处理能力,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
[0004]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包括基坑,按从上到底的顺序,所述基坑内依次填充有种植土层、砂砾层和卵石层,所述卵石层内埋设有排水管,排水管的一端与市政官网连通,其另一端密封,且所述排水管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水孔;所述卵石层还铺设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入口段连接有固定于屋檐的集水槽。
[0005]优选的,种植土层采用棕壤土铺设,其厚度为30

50cm;所述砂砾层采用粗砂铺设,其厚度为15

30cm。
[0006]优选的,卵石层采用粒径为5

20mm的鹅卵石铺设,其厚度为30

50cm;且按照从上之下的顺序,按照鹅卵石粒径有小到大的顺序依次铺设。
[0007]优选的,种植土层顶面标高比其所在地地面标高低10

20cm,且种植土层与所在地地面之间设置缓冲坡,所述缓冲坡的坡度大于1:5。
[0008]优选的,集水槽采用玻璃钢水槽,导流管采用镀锌钢管,排水管采用PVC管。
[0009]优选的,基坑为共设置有4级台阶的阶梯坑,且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各级台阶向中心区域收缩。
[0010]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雨水花园的营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根据建设规划对指定地点建筑屋檐进行集水槽安装,安装后的集水槽进行防渗处理;
[0012]S2、在步骤S1中安装的集水槽下端安装导流管,同时开挖用于营建雨水花园的基坑,导流管的出口端埋设于基坑底部,并在导流管埋设完成后对基坑底部及边缘的土层进行夯实;
[0013]S3、在步骤S2所述基坑底部预埋排水管,并将排水管与市政管网连通;然后按照从下到上的次序依次铺设卵石层、砂砾层和种植土层;
[0014]S4、在步骤S3的种植土层内种植各种景观植物。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专利技术包括基坑内依次填充有种植土层,砂砾层和卵石层,同时在卵石层内埋设有排水管和导水管,其中排水管与市政管网连通,且在排水管上设置有多个进水孔;导水管则与位于屋檐下的集水槽相连;所述种植土层用于栽种各种观赏植物,砂砾石层和卵石层则用于过滤雨水,在引导多余雨水向市政管网排放的同时积蓄雨水,保证观赏植物的正常生长;
[0017]本专利技术通过集水槽和导水管将雨水导入到卵石层内,多余的雨水从排水管排出,部分雨水进入到砂砾层,并逐步浸入到种植土层内供给植物的正常生长所需;其实现了对雨水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001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雨水花园中植物层为蝴蝶、蜻蜓等昆虫提供栖息地,种植土层为植物提供营养,同时也为地下动物提供栖息地,粗砂层为植物根系提供给水分,同时也为菌落附着提供条件,分解雨洪中的污染物质。卵石层则为雨洪提供滞留和排放提供条件,整套系统不同层次承担不同的功能,并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可循环的小型生态系统,其不但能够为观赏植物提供生存场地,提高观赏性,同时该可循环的小型生态系统能够大大提高雨水花园的生物多样性,保证其长期、稳定的运行;
[0019]其次,由于绿地具有良好的可循环生态系统,其生态条件满足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的生存需求,因此在生物栖息地因其它建设而被破坏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保证上述物种基本的生存需求,进而确保了绿地周边环境中本土物种的多样性,提高了对本土物种的保护力度,避免建设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其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实现了对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0020]同时本专利技术在绿地中构建了稳定的雨洪处理单元,因此其能够对绿地周边雨洪进行净化、缓峰滞流,其与传统的景观水体相比,不会因绿地的透水性差而出现雨洪流速过快,水体汇聚更快,进而导致城市内涝,水体富营养化,确保了绿地生态环境、水体健康、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稳定,降低了后期的维护成本;
[002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绿地内还可以作为生态环境的实景教育素材,在满足绿地的生态功能的同时赋予绿地教育功能,提高其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同时使生态教育更加形象;
[0022]最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集水及绿地结构简单,其造型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不但实现了绿地景观与本体地域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了绿地景观的可观赏性,场地的科普性,提升场地的生态功能。有利于控制绿地的建造成本,进而大面积推广。
[0023]2、本专利技术设置多层地下基质,不但满足植物、动物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供给,同时基质的层级结构不同层的透水性对绿地周边所吸收的污染物质有过滤、吸附、分解的作用,从而净化水源。另外基质下部空间缝隙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对瞬时降水所产生的雨洪有一定的吸收和滞留能力,从而避免周边内涝,具有一定的洪峰缓解能力。
[0024]3、本专利技术的种植土层顶面标高比其所在地地面标高低10

20cm,同时种植土层与地面之间设置有坡度大于1:5的缓冲坡;一方面通过缓冲坡能够对雨水进行引流,引导其均匀分布于整个雨水花园;另一方面种植土层标高低于地表标高能够在种植土层形成池塘,
在降水将较大的情况下能够蓄积一定的雨水,从而缓解排水管的排水压力,有效削减洪峰,提高雨水花园的抗洪能力。
[0025]4、本专利技术的基坑为设置有4级台阶的阶梯坑,且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各个台阶向中心区域收缩,一方面此种设置有利于雨水向排水管所在区域集中,实现多余雨水的快速排放,提高泄洪能力;另一方面台阶形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大各功能层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稳定各个功能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整个雨水花园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排水管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1、种植土层,2、砂砾层,3、卵石层,4、排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包括基坑,其特征在于:按从上到底的顺序,所述基坑内依次填充有种植土层(1)、砂砾层(2)和卵石层(3),所述卵石层(3)内埋设有排水管(4),排水管(4)的一端与市政官网连通,其另一端密封,且所述排水管(4)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水孔(5);所述卵石层(3)还铺设有导水管(6),所述导水管(6)的入口段连接有固定于屋檐的集水槽(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土层(1)采用棕壤土铺设,其厚度为30

50cm;所述砂砾层(2)采用粗砂铺设,其厚度为15

3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卵石层(3)采用粒径为5

20mm的鹅卵石铺设,其厚度为30

50cm;且按照从上之下的顺序,按照鹅卵石粒径有小到大的顺序依次铺设。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雨水花园及其营造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刚邓无畏邓曼丹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野趣生境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