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3654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06
提供一种能够不利用外部热源而实现雾化效率的提高的调湿系统。调湿系统具备吸湿部、雾化再利用部、使液体吸湿材料在吸湿部与雾化再利用部之间循环的液体吸湿材料循环机构,雾化再利用部具备:至少一个贮存槽,其贮存液体吸湿材料;以及超声波产生部,其设置于贮存槽,通过振荡用于产生雾状液滴的超声波而在贮存槽内的液体吸湿材料的液面形成液柱,超声波产生部在贮存槽内的液体吸湿材料中的、在与该超声波产生部的超声波产生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区域的液面形成所述液柱,循环机构使从吸湿部向雾化再利用部内的第一区域输送的液体吸湿材料的流量相对于从吸湿部送出的液体吸湿材料的流量相对变小。吸湿材料的流量相对变小。吸湿材料的流量相对变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调湿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调湿系统。本申请根据2018年9月18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18

173973号要求优先权,其内容在此援用。

技术介绍

[0002]以往,通过照射超声波在从吸湿部排出的液体吸湿材料上形成液柱,通过使液体吸湿材料中含有的水分雾化并分离,再利用液体吸湿材料的调湿系统是众所周知的。
[0003]在基于液柱的调湿系统中,雾化再利用部中的液体吸湿材料的液温越高,其雾化再利用效率越大。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甘油水溶液中制造浓缩甘油的方法,通过电加热器加热甘油水溶液使水蒸发。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特开2012

1445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5]但是,如果使用加热器等的加热装置通过来自外部的热输入,使系统整体的液体吸湿材料的液温上升的话,则吸湿部中贮存的液体吸湿材料的液温也会上升,从而使吸湿能力下降。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利用外部热源而实现雾化效率的提高的调湿系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的调湿系统具备吸湿部,其通过使包含吸湿性物质的液体吸湿材料与空气接触,使所述液体吸湿材料吸收所述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的至少一部分;雾化再利用部,其通过将从所述吸湿部供给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中含有的水分的至少一部分雾化而产生雾状液滴,从所述液体吸湿材料分离所述雾状液滴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再利用所述液体吸湿材料;液体吸湿材料循环机构,其使所述液体吸湿材料在所述吸湿部和所述雾化再利用部之间循环,所述雾化再利用部具备至少一个贮存槽,其贮存所述液体吸湿材料;超声波产生部,其设于所述贮存槽,通过振荡用于产生所述雾状液滴的超声波而在所述贮存槽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液面上形成液柱,所述超声波产生部在所述贮存槽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中的、在与该超声波产生部的超声波产生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区域的液面上形成所述液柱,所述循环机构使从所述吸湿部向所述雾化再利用部内的所述第一区域输送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流量相对于从所述吸湿部送出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流量相对地变小。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所述循环机构可以构成为具备第一流路和第
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将在所述雾化再利用部中被再利用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输送至所述吸湿部;所述第二流路将吸收了所述空气所包含的所述水分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从所述吸湿部输送至所述雾化再利用部。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所述循环机构可以构成为具备将所述第二流路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一部分向所述吸湿部返回的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的一端侧与所述第二流路连接,并且另一端侧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吸湿部连接。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雾化再利用部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温度比所述吸湿部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温度相对地更高。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流路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一流路连接。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流路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吸湿部连接。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雾化再利用部具备多个所述贮存槽和在各贮存槽中至少设置一个的所述超声波发生部,各贮存槽分别被供给从所述吸湿部送出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控制从所述吸湿部向所述雾化再利用部输送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流量的控制部,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浓度越高,所述控制部越减小向所述雾化再利用部输送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流量比率。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通过从所述吸湿部送出的高温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对向被所述超声波产生部雾化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所述液面供给的所述空气进行加温。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贮存槽具有隔热壁,所述隔热壁将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隔离,该第二区域存在温度相对低于所述第一区域所存在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隔热壁具有使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连通的第一连通部。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具备用于通过所述超声波产生部形成所述液柱的喷嘴,所述喷嘴上形成有贯通孔。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喷嘴的一端侧插入所述隔热壁的内侧,并且另一端侧从所述隔热壁突出,位于所述隔热壁的外侧的所述贯通孔作为将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连通的第二连通部发挥功能。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调湿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隔热壁具有功能膜,所述功能膜具有所述第一连通部,并且相对于所述超声波产生部而设置,所述超声波经由所述功能膜传递至所述液面而形成所述液柱。有益效果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可以提供一种不利用外部热源而实现雾化效率的提高的调湿系统。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变形例1的调湿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示出液体吸湿材料的浓度为70%的情况下的控制例。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示出液体吸湿材料的浓度为90%的情况下的控制例。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中的雾化再利用部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的变形例的图。图9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雾化系统80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雾化处理时间”和“分别存在于第一区域R1及第二区域R2中的液体吸湿材料的温度”的关系的图表。图13是表示“喷雾方式”作为利用液体吸湿材料W的吸湿方法的图。图14是表示“柱方式”作为利用液体吸湿材料W的吸湿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附图中,为了容易看到各构成要素,有时根据构成要素而使尺寸的缩尺不同来表示。
[0024][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调湿系统10是使包含吸收性物质的液体吸湿材料W与空气接触,使该空气中包含的水分被液体吸湿材料W吸收后,从吸收了水分的液体吸湿材料W中分离水分并再利用的系统。
[0025]调湿系统10构成为至少具备吸湿部11、雾化再利用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调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吸湿部,其通过使包含吸湿性物质的液体吸湿材料与空气接触,使所述液体吸湿材料吸收所述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的至少一部分;雾化再利用部,其通过将从所述吸湿部供给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中含有的水分的至少一部分雾化而产生雾状液滴,从所述液体吸湿材料分离所述雾状液滴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再利用所述液体吸湿材料;液体吸湿材料循环机构,其使所述液体吸湿材料在所述吸湿部和所述雾化再利用部之间循环,所述雾化再利用部具备:至少一个贮存槽,其贮存所述液体吸湿材料;超声波产生部,其设于所述贮存槽,通过振荡用于产生所述雾状液滴的超声波而在所述贮存槽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液面上形成液柱,所述超声波产生部在所述贮存槽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中的、在与该超声波产生部的超声波产生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区域的液面上形成所述液柱,所述循环机构使从所述吸湿部向所述雾化再利用部内的所述第一区域输送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流量相对于从所述吸湿部送出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流量相对地变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机构具备:第一流路,其将在所述雾化再利用部中被再利用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输送至所述吸湿部;和第二流路,其将吸收了所述空气所包含的所述水分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从所述吸湿部输送至所述雾化再利用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机构具备使所述第二流路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一部分向所述吸湿部返回的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的一端侧与所述第二流路连接,并且另一端侧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吸湿部连接。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再利用部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温度比所述吸湿部内的所述液体吸湿材料的温度相对地更高。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路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一流路连接。6.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越智奖井出哲也滨田洋香镰田豪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