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室基础工程
,具体为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的要求,在建筑施工中,为了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有害裂缝,需要在地下室底板和外墙相应位置留设后浇带。
[0003]在现场施工时,有时难免会出现集水坑与后浇带的距离过小甚至出现位置重叠的问题,现有施工规范中并未对此作出相关的施工指示。传统的施工方法中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一侧的内壁上的砖胎膜施工到集水坑的坑槽的槽口位置,使得后浇带内的配筋抗水压垫层无法进行施工,而由于砖胎膜无法进行防水,从而产生地下水由砖胎膜向后浇带内渗漏的问题,影响后浇带的防水性。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的距离过小时的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及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施工规范中对于集水坑与后浇带的距离过小时并没有相关施工指示,而采用传统施工方法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结构层,包括设置在集水坑(6)的坑槽的槽口内周壁的第一防水结构层(2a)和设置在后浇带(5)的基槽的槽底部的第二防水结构层(2b),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层(2b)低于所述第一防水结构层(2a),所述后浇带(5)与集水坑(6)碰撞一侧形成有连通部,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层(2b)至少部分通过所述连通部延伸至所述坑槽内形成第一延伸部;第一抗水压垫层(30),设于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层(2b)的上方,所述第一抗水压垫层(30)内设有第一钢筋组;隔离组件(7),设置在所述连通部位置,所述第一钢筋组穿设固定在所述隔离组件(7)上并朝向所述坑槽内延伸以形成第二延伸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7)为可拆卸的模板或与所述后浇带(5)固接为一体不可拆卸的模板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7)包括呈相交布置的第一隔离板(71)和第二隔离板(72);所述第一钢筋组包括沿所述基槽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一横向分布钢筋(31)和沿所述基槽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纵向分布钢筋(32);所述第一隔离板(71)垂直于所述第一横向分布钢筋(31)设置,所述第二隔离板(72)垂直于所述第一纵向分布钢筋(32)设置;所述第一横向分布钢筋(31)贯穿所述第一隔离板(71)延伸至所述坑槽内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4.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为La或LaE。5.根据权利要求1
‑
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7)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防水结构层(2a)与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层(2b)的高度差;和/或所述防水结构层包括抗水压垫层和找平防水层。6.根据权利要求1
‑
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5)与所述集水坑(6)的横向距离≤1200mm。7.根据权利要求1
‑
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易收口网(52)和止水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毅君,季泽华,余佳亮,姚斌,常明媛,李可军,姜添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