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海参种群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12528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海参种群的方法。a、对目标海域进行热带海参适宜性评估,确定移植海域适宜性;b、移植浮游期海参幼体至适宜移植海域;c、移植海参稚参至适宜移植海域;d、移植海参幼参至适宜移植海域;e、移植海参亲本至适宜移植海域;f、在适宜移植海域进行海参受精卵原位增殖及放流;g、在适宜移植海域进行海参原位增殖。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提供了一种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海参种群的方法,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基于热带海参全生活史养殖特征,通过增移植全部生活史阶段的海参,使得目标海域的海参生物资源形成完整生活史链,有助于更快速恢复热带海参种群生物资源,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底栖生态系统的稳态健康提供技术保障。保障。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海参种群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参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海参种群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海参是棘皮动物门中的一大类群,主要营底栖生活,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自然海域,海参通过大量进食和排泄泥沙,消化吸收部分有机质,促进底栖环境营养盐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近年来,人类的无序捕捞已导致自然海域海参的种群资源受到极大的威胁。海参是群居动物,采用体外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种群数量锐减造成排精、排卵个体减少,甚至造成海参种群无法正常繁殖。出于保护海洋底栖生态环境的考虑,近年来,已有包括马达加斯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斐济等10余个东南亚、太平洋国家开始对海参实施禁捕。在海参种群资源被破坏的海域进行海参种群资源的快速恢复,将有助于保护海洋底栖生态环境稳态安全,亦能快速恢复海参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及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目标海域海参种群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海参种群的方法,采用全生活史增移植的方法,快速实现目标海域海参种群资源恢复的目的,为热带海参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底栖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0004]本专利技术的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海参种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a、对目标海域进行热带海参适宜性评估,确定适宜移植海域;
[0006]b、移植浮游期海参幼体至适宜移植海域;
[0007]c、移植海参稚参至适宜移植海域;/>[0008]d、移植海参幼参至适宜移植海域;
[0009]e、移植海参亲本至适宜移植海域;
[0010]f、在适宜移植海域进行海参受精卵原位增殖及放流;
[0011]g、在适宜移植海域进行海参原位增殖。
[0012]具体步骤如下:
[0013]a、目标海域热带海参适应性评估方法:预先运输热带海参幼苗或亲本运至海参资源遭到破坏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水深不超过30m的海底布设数个面积0.2~1.0

、高0.1~0.4m的网笼,网孔大小根据海参的规格确定,以不逃逸为准,将海参放入网笼中试养,养殖密度一般为成参不超过10头/

,幼参不超过100头/

,每隔4~8周检查海参的生长与存活情况,3~6个月后围网中的海参存活率60%以上,特定生长率达到0.2%/d以上,则说明该种海参适合在该海域进行增殖移植;
[0014]b、浮游期幼体移植方法:在陆基繁育基地培育出海参浮游幼体后,在海参的浮游期发育时间内运至目标海域,期间投喂小球藻粉、螺旋藻粉、面包酵母等饵料,投喂前使用400目的网将饵料溶解搓碎后再投喂;
[0015]c、附着稚参移植方法:在陆基繁育基地,将海参浮游期幼体培育至接近变态附着阶段后,将海参浮游幼体移至转运船的养殖系统中进行暂养,预先在转运船养殖容器上铺设150~200目的细网以便船运过程中幼体附着,期间投喂小球藻粉、螺旋藻粉、酵母、海泥等饵料,投喂前使用400目的网将饵料溶解搓碎后再投喂,到达目标海域后,将附着在细网上的稚参移植至目标海域;
[0016]d、幼苗移植方法:将热带海参幼苗养至1~15cm,起捕海参幼苗,移至转运船只后,采用流动活水充氧的方式将海参幼苗船运至目标海域,再将海参幼苗移至目标海域后进行底播;
[0017]e、亲本增移植方法:提前采集海参亲参,以藻粉和放流海域的沉积物混合作为饵料进行驯化蓄养;驯化蓄养过程中淘汰死亡或活力弱的个体,2~6个月后,获得耐受力强的海参亲本,船运至目标海域进行底播;
[0018]f、海参受精卵原位增殖及放流方法:在热带海参的繁殖季节,将50头以上热带海参亲本船运至目标海域,在阴凉的环境下对海参亲本进行阴干处理1.5~2.5h,抽取海水冲击亲本10~20分钟,将海参亲本按照不超过100头/吨水体的密度放入海水桶中;将所有开始产精的雄参抓入其他海水容器中产精制成精子稀释液,将所有产卵的雌参保留在原来桶中继续产卵,按照1头产卵雌参加入0.5~5L精子稀释液进行人工授精,搅拌均匀后微充气,显微镜观察胚胎开始发育后,将所有受精卵分2~5次放流到目标海域;
[0019]g、海参原位增殖方法:按照步骤f中的方法,200头以上的海参亲本阴干、流水冲击刺激后,用网兜将海参亲本固定至海底礁石附近,网兜中的海参亲本密度为每立方米25~50条,2~8小时后不同的雄参个体开始陆续持续排精,4~10小时后雌参开始产卵,海参精、卵在海水中自然受精,完成海参的原位增殖。
[0020]优选,步骤b中,考虑目标海域洋流方向的变化,将浮游期幼体分成3~6批次进行放流移植。
[0021]优选,步骤c中,可将附着了稚参的细网倒扣固定在海底任其自行爬出分散,或用软毛刷子将其刷下,或通过抖动的方法将其抖落。
[0022]优选,步骤f、g中,有月相规律的海参需提前规划好时间,海参亲本到达目标海域的时间应与其繁殖的月相规律相吻合。
[0023]本专利技术首次提供了一种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海参种群的方法,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基于热带海参全生活史生物学特征,通过增移植全部生活史阶段的海参,使得目标海域的海参资源形成完整的生活史链,有助于更快速恢复热带海参种群生物资源,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底栖生态系统的稳态健康提供技术保障。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实验用网笼;
[0025]图2是网笼中的海参;
[0026]图3是海底的网笼;
[0027]图4是各海域玉足海参的生长率;
[0028]图5是各海域玉足海参的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0]实施例1
[0031]一种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玉足海参种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2]a、玉足海参适应性评估方法:
[0033]2019年4~9月,于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区(水深~5m)筏架区(水深~3m)和东家湾空白海域(水深~3m)进行玉足海参底播养殖实验,考察不同海域海参生长与存活随时间的变化,评估海参对环境的适应性。3月初将玉足海参成参(~120g)放置于网笼中(d=50cm,h=15cm,Φ=1.0cm,图1),密度2ind/笼,驯化4周后,挑选个体相近的海参用于后续实验。2019年4月24日开始,将驯化后的海参放于网笼中(密度为2ind/笼,图2),养殖密度为成参不超过10头/

,然后潜水将网笼压进海底沉积物中(图3),每4~5周监测一次海参的生长、存活与环境指标,直至实验结束。如图4和图5所示,8月份之前,东家湾海域(空白)底播海参生长率均为正值(特定增长率约为0.5%/d),8~9月份由于产卵导致湿重降低;网箱区海参生长率劣于东家湾海域,但优于牡蛎区;整个实验过程中牡蛎区底播海参生长率全部为负。实验过程中,东家湾底播海参成活率均为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生活史增殖移植热带海参种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对目标海域进行热带海参适宜性评估,确定适宜移植海域;b、移植浮游期海参幼体至适宜移植海域;c、移植海参稚参至适宜移植海域;d、移植海参幼参至适宜移植海域;e、移植海参亲本至适宜移植海域;f、在适宜移植海域进行海参受精卵原位增殖及放流;g、在适宜移植海域进行海参原位增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a、目标海域热带海参适应性评估方法:预先运输热带海参幼苗或亲本运至海参资源遭到破坏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水深不超过30m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底布设数个面积0.2~1.0

、高0.1~0.4m的网笼,网孔大小根据海参的规格确定,以不逃逸为准,将海参放入网笼中试养,养殖密度为成参不超过10头/

,幼参不超过100头/

,每隔4~8周检查海参的生长与存活情况,3~6个月后网笼中的海参存活率60%以上,特定生长率达到0.2%/d以上,则说明该种海参适合在目标海域进行增殖移植;b、浮游期幼体移植方法:在陆基繁育基地培育出海参浮游幼体后,在海参的浮游期发育时间内运至目标海域,期间投喂小球藻粉、螺旋藻粉、面包酵母等饵料,投喂前使用400目的密网将饵料溶解搓碎后再投喂;c、附着稚参移植方法:在陆基繁育基地,将海参浮游期幼体培育至接近变态附着阶段后,将海参浮游幼体移至转运船的养殖系统中进行暂养,预先在转运船养殖容器上铺设150~200目的细网以便船运过程中幼体附着,期间投喂小球藻粉、螺旋藻粉、酵母、海泥等饵料,投喂前使用400目的网将饵料溶解搓碎后再投喂,到达目标海域后,将附着在细网上的稚参移植至目标海域海底;d、幼苗移植方法:将热带海参幼苗养至体长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于宗赫郑春田王国霞罗鹏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