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书芳专利>正文

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2088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炼油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实施方案是: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包括有承托收集系统、防溅定向烘干系统、限位覆液系统和控制器;承托收集系统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对不同外径的聚四氟乙烯塑料板的均匀覆涂,同时可以减少黏稠液的浪费,以及飞溅对装置部件的影响;同时可以实现多层的微固化,保证后期反应时材料脱落的即时性,增加反应板后期与炼油废水接触时的反应效率和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炼油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炼油是将原油或其他油脂进行蒸馏不改变分子结构的一种工艺,由于在石油炼制过程中,原油必须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过程,才能得到有用的各种石油产品。一般是指石油炼制,也就是把原油等裂解为符合内燃机使用的煤油、汽油、柴油、重油等燃料,并生产化工原料,如烯烃、芳烃等,现在的炼油厂一般为油化结合型炼厂;在炼油时产生的废水内含有诸多的成分,例如氨氮;在排放废水时需要预先进行反应处理,处理时需要通过有机复合脱氮剂改性镁铝铁水滑石磁性纳米吸附材料与胶粘剂配比后覆涂在聚四氟乙烯塑料板上,干燥后将其放在吸附塔中进行反应,通过其覆涂的材料与炼油废水进行反应,从而实现对氨氮的处理;但是现有的反应板一般为人工覆涂,操作效率低,并且由于其反应面为凹陷的倒锥面,且中心点存在圆孔;导致人工无法均匀的覆涂斜面;且由于配置液体为粘稠液,在覆涂时容易滴落,导致黏稠液浪费,并且人工覆涂时无法配合实现定时干燥。
[0003]因此,需要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的反应板一般为人工覆涂,操作效率低,并且由于其反应面为凹陷的倒锥面,且中心点存在圆孔;导致人工无法均匀的覆涂斜面;且由于配置液体为黏稠液,在覆涂时容易滴落,导致粘稠液浪费,并且人工覆涂时无法配合实现定时干燥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施方案是: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包括有承托收集系统、防溅定向烘干系统、限位覆液系统和控制器;承托收集系统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相连接;承托收集系统与限位覆液系统相连接;限位覆液系统与控制器相连接。
[0006]进一步的是,承托收集系统包括有底架、电机、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一套杆、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连接板、第一电动推杆、第一棱杆、第二套杆、第三传动轮、第四传动轮、第一齿轮、第二棱杆、第三套杆、第二连接板、第四套杆、第二电动推杆、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五传动轮、第六传动轮、第一传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限位套、收集槽、四瓣膜、第四齿轮、第七传动轮、第八传动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承托架、第一承托板、第二承托板、收集皿、第一收集箱和顶杆;底架与电机进行螺栓连接;底架与第一套杆进行转动连接;底架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相连接;底架与限位覆液系统相连接;电机输出轴与第一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一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内部轴心与第一套杆进行固接;第一套杆外表面与第一锥齿轮进行固接;第一套杆内部,且远离第一锥齿
轮一侧与第二棱杆进行固接;第二棱杆外表面远离第一套杆一侧与第四套杆进行固接;第四套杆外表面与底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二棱杆外表面中部与第三套杆进行滑动连接;第三套杆外表面与第二连接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三套杆外表面与第二齿轮进行固接;第二连接板与第二电动推杆一侧进行固接;第二电动推杆另一侧与底架进行固接;底架与第二套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套杆内部,且靠近第一锥齿轮一侧与第一棱杆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棱杆与第二锥齿轮进行固接;第二锥齿轮与第一连接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板与第一电动推杆一侧进行固接;第一电动推杆另一侧与底架进行固接;第二套杆与第三传动轮进行固接;底架通过转轴同时与第四传动轮和第一齿轮进行固接;第三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当第一齿轮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啮合时,防溅定向烘干系统转动;当第一齿轮不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啮合时,防溅定向烘干系统不转动;底架通过转轴同时与第三齿轮和第五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齿轮位于第二齿轮一侧;底架通过转轴同时与第四齿轮和第七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齿轮位于第二齿轮另一侧;第七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内部轴心与第一传动杆进行固接;第一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一连杆一侧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下方与底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连杆另一侧与第二连杆一侧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连杆另一侧与第三连杆一侧进行转动连接;第三连杆外表面与限位套进行滑动连接;限位套下方与底架进行固接;限位套内部远离第二连杆一侧开设有收集槽;收集槽下方连接有四瓣膜;四瓣膜中部设置有圆孔;底架通过转轴同时与第八传动轮和第五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底架通过转轴与第六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五齿轮与第六齿轮进行啮合;第六齿轮通过转轴与承托架进行固接;承托架上方中部与收集皿进行固接;承托架上方一侧与第一承托板进行螺栓连接;承托架上方另一侧与第二承托板进行螺栓连接;底架与第一收集箱进行固接;第一收集箱内部一侧与顶杆进行固接。
[0007]进一步的是,防溅定向烘干系统包括有导流台、引流器、第二收集箱、搅拌器、第九传动轮、第一弹簧伸缩杆、第一辊棒、加热器和第三连接架;导流台下方一侧与引流器进行固接;引流器下方与第二收集箱上方一侧进行固接;第二收集箱上方另一侧与导流台进行固接;第二收集箱底中部同时通过转轴与搅拌器和第九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收集箱侧面设置有第一弹簧伸缩杆;第一弹簧伸缩杆上方通过扭力弹簧与第三连接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三连接架通过转轴与第一辊棒进行转动连接;第三连接架侧面与加热器进行固接;第二收集箱与底架进行固接;第九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弹簧伸缩杆与底架进行固接。
[0008]进一步的是,限位覆液系统包括有顶板、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七齿轮、第一丝杆、第一光杆、第一滑杆、第一连接架、第二辊棒、滑轨、第二弹簧伸缩杆、注液器、刷板、刷毛、第二丝杆、第二光杆、第二滑杆、第二连接架和第三辊棒;顶板与第一气缸进行螺栓连接;顶板与第二气缸进行螺栓连接;顶板下方一侧与第一丝杆进行转动连接;顶板下方另一侧与第二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进行固接;顶板下方中部与滑轨进行固接;顶板靠近第一丝杆一侧与第一光杆进行固接;顶板与控制器相连接;第一丝杆远离滑轨一侧与第七齿轮进行固接;第一丝杆和第一光杆外表面中部均与第一滑杆相连接;第一滑杆下方通过扭力弹簧与第一连接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架与第二辊棒进行转动连接;顶板靠近第二丝杆一侧与第二光杆进行固接;第二丝杆和第二光杆外表面中部均与第二滑
杆相连接;第二滑杆通过扭力弹簧与第二连接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架与第三辊棒进行转动连接;滑轨外表面通过滑块与第二弹簧伸缩杆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弹簧伸缩杆下方与刷板进行螺栓连接;刷板与注液器进行旋接;刷板下方密布有刷毛;第一气缸与底架相连接;第二气缸与底架相连接;当第七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时,第七齿轮转动;当第七齿轮不与第一齿轮啮合时,第七齿轮不转动。
[0009]进一步的是,收集皿上部侧面设置有半球凸块。
[0010]进一步的是,第二辊棒和第三辊棒中部呈收腰状。
[0011]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包括有控制器(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承托收集系统(1)、防溅定向烘干系统(2)和限位覆液系统(3);承托收集系统(1)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2)相连接;承托收集系统(1)与限位覆液系统(3)相连接;限位覆液系统(3)与控制器(4)相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炼油废水氨氮处理的反应板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承托收集系统(1)包括有底架(101)、电机(102)、第一传动轮(103)、第二传动轮(104)、第一套杆(105)、第一锥齿轮(106)、第二锥齿轮(107)、第一连接板(108)、第一电动推杆(109)、第一棱杆(1010)、第二套杆(1011)、第三传动轮(1012)、第四传动轮(1013)、第一齿轮(1014)、第二棱杆(1015)、第三套杆(1016)、第二连接板(1017)、第四套杆(1018)、第二电动推杆(1019)、第二齿轮(1020)、第三齿轮(1021)、第五传动轮(1022)、第六传动轮(1023)、第一传动杆(1024)、第一连杆(1025)、第二连杆(1026)、第三连杆(1027)、限位套(1028)、收集槽(1029)、四瓣膜(1030)、第四齿轮(1031)、第七传动轮(1032)、第八传动轮(1033)、第五齿轮(1034)、第六齿轮(1035)、承托架(1036)、第一承托板(1037)、第二承托板(1038)、收集皿(1039)、第一收集箱(1040)和顶杆(1041);底架(101)与电机(102)进行螺栓连接;底架(101)与第一套杆(105)进行转动连接;底架(101)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2)相连接;底架(101)与限位覆液系统(3)相连接;电机(102)输出轴与第一传动轮(103)进行固接;第一传动轮(103)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104)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103)外环面通过皮带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2)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104)内部轴心与第一套杆(105)进行固接;第一套杆(105)外表面与第一锥齿轮(106)进行固接;第一套杆(105)内部,且远离第一锥齿轮(106)一侧与第二棱杆(1015)进行固接;第二棱杆(1015)外表面远离第一套杆(105)一侧与第四套杆(1018)进行固接;第四套杆(1018)外表面与底架(101)进行转动连接;第二棱杆(1015)外表面中部与第三套杆(1016)进行滑动连接;第三套杆(1016)外表面与第二连接板(1017)进行转动连接;第三套杆(1016)外表面与第二齿轮(1020)进行固接;第二连接板(1017)与第二电动推杆(1019)一侧进行固接;第二电动推杆(1019)另一侧与底架(101)进行固接;底架(101)与第二套杆(1011)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套杆(1011)内部,且靠近第一锥齿轮(106)一侧与第一棱杆(1010)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棱杆(1010)与第二锥齿轮(107)进行固接;第二锥齿轮(107)与第一连接板(108)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板(108)与第一电动推杆(109)一侧进行固接;第一电动推杆(109)另一侧与底架(101)进行固接;第二套杆(1011)与第三传动轮(1012)进行固接;底架(101)通过转轴同时与第四传动轮(1013)和第一齿轮(1014)进行固接;第三传动轮(101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四传动轮(1013)进行传动连接;当第一齿轮(1014)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2)啮合时,防溅定向烘干系统(2)转动;当第一齿轮(1014)不与防溅定向烘干系统(2)啮合时,防溅定向烘干系统(2)不转动;底架(101)通过转轴同时与第三齿轮(1021)和第五传动轮(1022)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齿轮(1021)位于第二齿轮(1020)一侧;底架(101)通过转轴同时与第四齿轮(1031)和第七传动轮(1032)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齿轮(1021)位于第二齿轮(1020)另一侧;第七传动轮(103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1023)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1023)内部轴心与第一传动杆(1024)进行固接;第一传动杆(1024)外表面与第一连杆(1025)一侧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1024)下方与底架(101)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025)另一侧与第二连杆(1026)一侧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026)另一侧与第三连杆(1027)一侧进行转动连接;
第三连杆(1027)外表面与限位套(1028)进行滑动连接;限位套(1028)下方与底架(101)进行固接;限位套(1028)内部远离第二连杆(1026)一侧开设有收集槽(1029);收集槽(1029)下方连接有四瓣膜(1030);四瓣膜(1030)中部设置有圆孔;底架(101)通过转轴同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书芳
申请(专利权)人:李书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