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源观测技术组合的特大型构筑物变形监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安全工程、测绘、计算数学等行业涉及的特大型构筑物变形监测理论与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多源观测技术组合的特大型构筑物变形监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构筑物的变形监测是保障构筑物施工、运行的重要安全保障措施。近年,随着信息化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特别是我国空基对地观测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的建成,空间信息数据获取有了可靠保障,构筑物变形监测的手段和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目前,构筑物变形监测的现状是采用单一化的监测技术贯穿监测全过程,无法克服监测效率低、监测成本高的缺陷,特别是当构筑物施工环境恶劣、结构异形时,应用单一监测技术甚至无法开展有效安全监测工作,其根节在于缺乏多样化观测技术获取的多源观测数据融合方法。同时,当前构筑物变形监测的现状仅为满足监测的需要,无法实现体系化的监测
‑
预测
‑
评估
‑
预警构筑物全运行周期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源观测技术组合的特大型构筑物变形监测方法,其特征是:应用基于全球卫星导航定位(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水准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得到的变形监测结果,采用基于M
split
估计的数理统计理论,针对无监测基准与有参考监测基准的两种情况,根据Helmert变换矩阵,建立不同观测技术得到的不同监测结果一致性检测结果,基本步骤包括:检测
‑
识别
‑
调整;依据一致性检测结果,应用方差分量估计(variance component estimation, VCE)与变形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根据不同监测技术在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差异,实现构筑物变形的无人监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源观测技术组合的特大型构筑物变形监测方法,其特征是该监测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Step1.应用不同对地观测技术分别对构筑物进行变形监测,应用变量中含有误差(errors
‑
in
‑
variables, EIV)的模型参数估计理论,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并以经过偏差改正的中误差作为数据处理的精度指标;Step2.多源变形监测结果的一致性检测,包括无基准的自由监测网一致性检测,有参考基准的监测网不进行此项检测;Step3.应用Helmert矩阵与S
‑
转换模型,根据高斯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建立M估计的参数估计模型,进行包括无基准与有参考基准的监测网稳定点识别;Step4.根据识别结果,剔除监测网基准点中的不稳定点,调整监测网的基准点;重复step2
‑
step4,直至变形监测结果一致性检测通过;Step5.应用VCE理论,实现构筑物多源监测同期变形数据融合;Step6.多源不同期监测数据融合,包括构筑物变形的组合监测与预测;在实现多源观测数据组合监测的基础上,构建构筑物变形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并应用具有固定往返周期的SAR卫星数据对预测模型修正、检核、以及构筑物的安全预警,实现构筑物变形的无人监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源观测技术组合的特大型构筑物变形监测方法,其特征是:Step1中,根据构筑物的结构特征与所处的环境要素特征,分别应用GNSS、水准测量、InSAR对地观测技术对特定构筑物的监测点进行同期或者不同期的监测;根据构筑物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已有的已知点条件,变形监测网选择有参考基准的观测网或无基准的自由网;应用EIV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严密数学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应用偏差改正的中误差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对不同观测技术得到的监测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水平向变形应归算到构筑物轴线方向,垂直向变形应归算到铅垂方向;尤其是应用InSAR技术监测构筑物需要由面状形变信息提取点状形变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源观测技术组合的特大型构筑物变形监测方法,其特征是:St...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