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11713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其包括依次设置的表面转印层、转印接着层、电镀装饰层、贴合接着层和贴合底材。表面转印层包括依次设置的转印基材、转印结构层和表面结构层,表面结构层位于靠近转印接着层一侧,表面结构层与转印结构层相靠近,且在二者相互靠近的表面具有相互嵌合的三维凹凸结构,转印结构层能从表面结构层上剥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INS膜具有良好的表面触感,且具有较高的拉伸性,其结构稳定性强,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耐候性、耐刮擦性以及耐溶剂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INS膜在具有良好的金属光泽的同时不会影响其通讯性能,并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性。并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性。并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功能性膜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INS技术,是Film Insert Molding的简称,其通过预制有花纹的膜片,在注塑过程中将其覆盖到零件表面,从而使得零件表面出现不同的色彩、纹理和光泽度,并可根据需要对零件外观做出快速调整。
[0003]为了增加INS膜的立体感,可通过在INS膜表面利用UV压印或热压相应造型的立体结构层而得到具有表面触感的INS膜,而采用UV压印或热压的方式覆盖于INS膜表面的立体结构层在INS膜受到拉伸时很容易发生破裂,从而对INS膜的外观造成较大影响,因而使得INS膜的拉伸率较低,使用局限较大。
[0004]此外,人们会在INS膜上设置金属镀层以实现其电镀效果从而增加了INS膜的质感,目前在金属镀层中常用的材料为镀铝或镀铬等金属材料,在将这类金属材料涂覆在INS膜上后,会对INS膜的无线通讯传输效果造成较大影响。而且,通过简单的在INS膜上设置金属电镀层,会使其不具备透光性或透光性较差,因而,在将INS膜应用于光源(如汽车氛围灯)的表面时,会影响光源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包括依次设置的表面转印层、转印接着层、电镀装饰层、贴合接着层和贴合底材。本专利技术的INS膜具有良好的表面触感且具有较高的拉伸性,其具有较佳的金属光泽同时不会影响到无线通讯传输的效果,其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过性并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耐候性、耐刮擦性以及耐溶剂性。
[0007]进一步的,所述表面转印层包括依次设置的转印基材、转印结构层和表面结构层,所述表面结构层位于靠近所述转印接着层一侧,所述表面结构层与所述转印结构层相靠近,且在二者相互靠近的表面具有相互嵌合的三维凹凸结构,所述转印结构层能从所述表面结构层上剥离。因而,可通过将转印结构层从表面结构层上剥离而在表面结构层上形成具有表面触感的立体结构,通过转印接着层将表面结构层固定于INS膜上,因而在INS膜受到外力拉伸变形时仍能确保表面结构层的完整性,不易破裂。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表面结构层的材质选自以下三类体系的至少一种:光固化体系、热固化体系和热塑性涂层体系;所述转印结构层的材质为光固化树脂体系。因而,可利用金属辊将相应的材料涂覆于转印基材上而快速形成转印结构层,再将表面结构层涂覆于转印结构层,并在光或热的条件下快速形成与转印结构层相互配合的立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INS膜采用转印的方式在INS膜上形成立体结构而形成INS膜的表面触感,因而使INS膜在较大拉
伸外力的作用下仍能保持结构完整性,拉伸率高。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电镀装饰层包括依次设置的蒸镀底材、金属底涂层和金属镀层,所述蒸镀底材设置于靠近所述转印接着层一侧,所述金属镀层设置于靠近所述贴合接着层一侧。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蒸镀底材的材质为PET。因而,确保蒸镀底材具有较高的拉伸性能,并赋予INS膜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底涂层为热固化丙烯酸酯体系涂层。因而,能够快速的在蒸镀底材上形成金属底涂层。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镀层的材质为氧化铟锡,所述金属镀层的厚度不超过1μm。因而,能够在金属底涂层上形成不连续的金属镀膜,从而使得蒸镀的氧化铟锡镀层的电阻变大,不会影响INS膜的电磁通讯效果,因而,使得本专利技术的INS膜兼具良好的金属质感且不影响到无线通讯传输之效果。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贴合底材可选自ABS、PC或TPO中的一种。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转印接着层和贴合接着层均为热固化聚氨酯体系。因而能够快速而牢固的将表面结构层、电镀装饰层和贴合底材固定于INS膜上,确保INS膜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0015]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16](1)在所述蒸镀底材上涂布呈液态的金属底涂层,待其固化成型;
[0017](2)通过不连续蒸镀工艺在金属底涂层上面蒸镀一层金属镀层;
[0018](3)将呈液态的所述贴合接着层涂布于所述金属镀层的表面,并将所述贴合接着层干燥;
[0019](4)将所述贴合底材与所述贴合接着层贴合,制得半成品A,备用;
[0020](5)在所述的转印基材的表面涂布底漆,利用预制有立体结构的金属辊将呈液态的所述转印结构层涂布于所述转印基材的底漆上,将涂布的所述转印结构层固化成型;
[0021](6)将呈液态的所述表面结构层涂布在所述的转印结构层上后,使其固化成型,再在所述表面结构层上涂布呈液态的所述转印接着层,干燥成型,得到半成品B;
[0022](7)将步骤(6)所得到的半成品B的所述转印接着层与步骤(4)所得到的半成品A的所述蒸镀底材进行贴合制得成品;
[0023](8)将步骤(7)所得到的成品进行熟化,收卷,分切,即得。
[00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INS膜采用转印的方式而非UV压印或热压的方式在INS膜上形成INS膜的表面触感,因而使INS膜在较大拉伸外力的作用下仍能保持结构完整性,拉伸率高,结构稳定性强,并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耐候性、耐刮擦性以及耐溶剂性;本专利技术的INS膜利用氧化铟锡进行蒸镀,在确保INS膜具有良好的金属光泽的同时不会影响其通讯性能,并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性,因而,本专利技术的INS膜能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场合(如汽车的内外饰、电器等)。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INS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
[0027]1-表面转印层、11-转印基材、12-转印结构层、13-表面结构层、2-转印接着层、3-电镀装饰层、31-蒸镀底材、32-金属底涂层、33-金属镀层、4-贴合接着层、5-贴合底材。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9]参见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包括依次设置的表面转印层1、转印接着层2、电镀装饰层3、贴合接着层4和贴合底材5。
[0030]表面转印层1包括依次设置的转印基材11、转印结构层12和表面结构层13,表面结构层13位于靠近转印接着层2一侧,表面结构层13与转印结构层12相靠近,且在二者相互靠近的表面具有相互嵌合的三维凹凸结构。
[0031]本专利技术的表面结构层13选自以下三类体系的至少一种:光固化体系,热固化体系,热塑性涂层体系;转印结构层12为光固化树脂体系。本专利技术的表面结构层13所选用的光固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表面转印层、转印接着层、电镀装饰层、贴合接着层和贴合底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转印层包括依次设置的转印基材、转印结构层和表面结构层,所述表面结构层位于靠近所述转印接着层一侧,所述表面结构层与所述转印结构层相靠近,且在二者相互靠近的表面具有相互嵌合的三维凹凸结构,所述转印结构层能从所述表面结构层上剥离。3.根据权利2所述的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结构层的材质选自以下三类体系的至少一种:光固化体系、热固化体系和热塑性涂层体系;所述转印结构层的材质为光固化树脂体系。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镀装饰层包括依次设置的蒸镀底材、金属底涂层和金属镀层,所述蒸镀底材设置于靠近所述转印接着层一侧,所述金属镀层设置于靠近所述贴合接着层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镀底材的材质为PET。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底涂层为热固化丙烯酸酯体系涂层。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表面触感和透明电镀效果的INS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镀层的材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敬君张志俊
申请(专利权)人:嘉饰材料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