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0767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煤井除尘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包括上壳体、销轴、提手、出气孔、下壳体和进气斗,上壳体的左右两侧表面上方均通过销轴旋转设置有提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需要除尘时,首先开启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第一旋转电机带动第一扇叶旋转,第一扇叶往上吹风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内的空气从出气孔排出,从而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内产生负压,方便气体进入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而第二旋转电机带动第二扇叶往左侧吹风,外部的粉尘通过进气斗进入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通过海绵层对粉尘进行初步过滤,粉尘掉落到下壳体内收集,气体继续往上通过活性炭网对空气中的粉尘再次吸附,不仅吸附效果更好,且增加活性炭层的使用时间。的使用时间。的使用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煤井除尘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煤矿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受到多种灾害的严重威胁,煤矿粉尘就是其中之一。煤矿粉尘与煤矿瓦斯并称为煤矿两大爆炸危险源,当空气中的煤矿粉尘达到35g/m3,并遭遇足够的引爆能量时,就会发生剧烈的爆炸;
[0003]煤矿粉尘会极大地降低操作人员的能见度,在掘进作业时易出现超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导致操作人员误操作,加大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0004]但现有煤矿井下除尘设备一般体积较大且不便于移动携带,不能及时吸除粉尘,因此设计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减少上述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于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提出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包括上壳体、销轴、提手、出气孔、下壳体和进气斗,所述上壳体的左右两侧表面上方均通过销轴旋转设置有提手,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表面贯穿设置有出气孔,所述上壳体的底部活动设置有下壳体,所述下壳体的右侧表面贯穿设置有进气斗,所述上壳体的底部表面焊接设置有外螺纹环,所述下壳体的内侧表面嵌入设置有内螺纹;
[0007]所述上壳体包括有活性炭滤网、第一固定杆、第一旋转电机、第一旋转杆和第一扇叶,所述上壳体内侧表面底部嵌入设置有活性炭滤网,所述上壳体的内侧表面上方焊接设置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中央焊接设置有第一旋转电机,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端焊接设置有第一旋转杆,所述第一旋转杆的左右两侧表面均焊接设置有第一扇叶;
[0008]所述下壳体包括有嵌入环形槽、嵌入海绵层、拉环和蓄电池,所述下壳体的上端嵌入设置有嵌入环形槽,所述嵌入环形槽内嵌入设置有嵌入海绵层,所述嵌入海绵层的上表面中央焊接设置有拉环,所述下壳体的内侧表面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蓄电池;
[0009]所述进气斗包括有第二固定杆、第二旋转电机、第二旋转杆和第二扇叶,所述进气斗的内侧表面焊接设置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中央焊接设置有第二旋转电机,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输出端焊接设置有第二旋转杆,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上下表面均焊接设置有第二扇叶。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均通过电线与蓄电池呈电性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活性炭滤网的为网状结构,且活性炭滤网可从上壳体内取出
[0012]优选的,所述外螺纹环螺纹连接于内螺纹上,且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包含密封性好的胶圈。
[0013]优选的,所述嵌入海绵层的直径大于下壳体的内部直径,且嵌入海绵层可从嵌入
环形槽内取出。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扇叶往上壳体上方吹风,且第二扇叶往左侧吹风。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该种煤井下除尘装置设置有海绵层和活性炭滤网,需要除尘时,首先开启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第一旋转电机带动第一扇叶旋转,第一扇叶往上吹风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内的空气从出气孔排出,从而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内产生负压,方便气体进入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而第二旋转电机带动第二扇叶往左侧吹风,外部的粉尘通过进气斗进入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通过海绵层对粉尘进行初步过滤,粉尘掉落到下壳体内收集,气体继续往上通过活性炭网对空气中的粉尘再次吸附,不仅吸附效果更好,且增加活性炭层的使用时间。
[0017]2、该种煤井下除尘装置设置有海绵层和拉环,需要处理下壳体内过滤出的粉尘时,通过旋转从上壳体取出下壳体,然后抓住拉环取出海绵层,使得可倒出下壳体内过滤出的粉尘即可。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拆分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上壳体剖面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下壳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1

4中:1

上壳体,101

活性炭滤网,102

第一固定杆,103

第一旋转电机,104

第一旋转杆,105

第一扇叶,2

销轴,3

提手,4

出气孔,5

下壳体,501

嵌入环形槽,502

嵌入海绵层,503

拉环,504

蓄电池,6

进气斗,601

第二固定杆,602

第二旋转电机,603

第二旋转杆,604

第二扇叶,7

外螺纹环,8

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至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包括上壳体1、销轴2、提手3、出气孔4、下壳体5和进气斗6,上壳体1的左右两侧表面上方均通过销轴2旋转设置有提手3,上壳体1的顶部表面贯穿设置有出气孔4,上壳体1的底部活动设置有下壳体5,下壳体5的右侧表面贯穿设置有进气斗6,上壳体1的底部表面焊接设置有外螺纹环7,下壳体5的内侧表面嵌入设置有内螺纹8;
[0025]上壳体1包括有活性炭滤网101、第一固定杆102、第一旋转电机103、第一旋转杆104和第一扇叶105,上壳体1内侧表面底部嵌入设置有活性炭滤网101,上壳体1的内侧表面上方焊接设置有第一固定杆102,第一固定杆102的中央焊接设置有第一旋转电机103,第一旋转电机103的输出端焊接设置有第一旋转杆104,第一旋转杆104的左右两侧表面均焊接设置有第一扇叶105;
[0026]下壳体5包括有嵌入环形槽501、嵌入海绵层502、拉环503和蓄电池504,下壳体5的上端嵌入设置有嵌入环形槽501,嵌入环形槽501内嵌入设置有嵌入海绵层502,嵌入海绵层502的上表面中央焊接设置有拉环503,下壳体5的内侧表面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蓄电池504;
[0027]进气斗6包括有第二固定杆601、第二旋转电机602、第二旋转杆603和第二扇叶604,进气斗6的内侧表面焊接设置有第二固定杆601,第二固定杆601的中央焊接设置有第二旋转电机602,第二旋转电机602的输出端焊接设置有第二旋转杆603,第二旋转杆603的上下表面均焊接设置有第二扇叶604。
[0028]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井下除尘装置,包括上壳体(1)、销轴(2)、提手(3)、出气孔(4)、下壳体(5)和进气斗(6),所述上壳体(1)的左右两侧表面上方均通过销轴(2)旋转设置有提手(3),所述上壳体(1)的顶部表面贯穿设置有出气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活动设置有下壳体(5),所述下壳体(5)的右侧表面贯穿设置有进气斗(6),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表面焊接设置有外螺纹环(7),所述下壳体(5)的内侧表面嵌入设置有内螺纹(8);所述上壳体(1)包括有活性炭滤网(101)、第一固定杆(102)、第一旋转电机(103)、第一旋转杆(104)和第一扇叶(105),所述上壳体(1)内侧表面底部嵌入设置有活性炭滤网(101),所述上壳体(1)的内侧表面上方焊接设置有第一固定杆(102),所述第一固定杆(102)的中央焊接设置有第一旋转电机(103),所述第一旋转电机(103)的输出端焊接设置有第一旋转杆(104),所述第一旋转杆(104)的左右两侧表面均焊接设置有第一扇叶(105);所述下壳体(5)包括有嵌入环形槽(501)、嵌入海绵层(502)、拉环(503)和蓄电池(504),所述下壳体(5)的上端嵌入设置有嵌入环形槽(501),所述嵌入环形槽(501)内嵌入设置有嵌入海绵层(502),所述嵌入海绵层(502)的上表面中央焊接设置有拉环(5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正瑶
申请(专利权)人:神木市速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