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放式雾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023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开放式雾化器,包括:设置有容纳腔的本体、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注液孔、以及设置在所述注液孔上的第一密封胶体和第二密封胶体;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贴合;所述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一侧的侧孔和安装在所述侧孔中的封闭片,所述封闭片插入在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之间,所述封闭片封闭所述容纳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所述开放式雾化器在封闭片插入所述侧孔中时,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相互贴靠,封闭片插入后,第一密封胶体与封闭片紧密贴合,有效保证封闭片对容纳腔的密封性,避免液体泄漏。避免液体泄漏。避免液体泄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放式雾化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雾化器
,尤其涉及一种开放式雾化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开放式电子雾化器是指可对雾化器进行多次注液,相比于封闭式雾化器,开放式雾化器具有使用效率高,避免资源浪费。然而开放式雾化器同时伴有漏液的风险,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如下方式对开放式雾化器进行密封:
[0003]1.采用分离式吸嘴堵塞,用塑胶吸嘴堵塞器具上的硅胶。该技术方案的成本高昂,且塑胶与硅胶之间的松紧度不好控制,过松则无法有效防止漏液,过紧则会出现塑胶无法安装至硅胶中封闭,或者塑胶无法取出,雾化器无法注液。
[0004]2.采用侧开孔用硅胶塞直接堵塞,该技术方案的封闭效果差,无法有效防止漏液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开放式雾化器的封闭效果差,液体容易从开放式雾化器中泄露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采用封闭片从侧孔插入密封胶体式封闭的开放式雾化器。
[0006]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开放式雾化器,包括:设置有容纳腔的本体、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注液孔、以及设置在所述注液孔上的第一密封胶体和第二密封胶体;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贴合;
[0008]所述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一侧的侧孔和安装在所述侧孔中的封闭片,所述封闭片插入在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之间,所述封闭片封闭所述容纳腔。
[0009]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片未插入所述侧孔时,所述第一密封胶体下表面贴靠在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上表面,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上表面与所述侧孔的下沿位于同一平面;
[0010]所述第一密封胶体设置有斜面,所述封闭片沿所述斜面插入至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之间。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包括中心孔,所述注液孔通过所述中心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封闭片封闭所述中心孔而封闭所述容纳腔。
[0012]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片包括插入部和手持部,所述插入部与所述手持部相互垂直,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之间,所述手持部位于所述本体的一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片还包括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插入部分别位于所述手持部两端;
[0014]所述本体包括位于所述本体两侧的凸起;所述弯曲部位于所述凸起下方并贴靠所述本体,所述手持部与所述凸起平齐。
[0015]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包括:主壳体和安装在所述主壳体底部的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与所述主壳体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注液孔设置在所述雾化装置上;
[0016]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设置所述注液孔外围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密封胶体在外表面设置有凸环,所述凸环安装在所述安装槽中。
[0017]进一步的,所述本体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安装在所述雾化装置和所述主壳体之间。
[0018]进一步的,所述主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内部的中心管、对称设置在所述中心管两侧的雾化孔;所述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管;
[0019]所述雾化管套装在所述中心管中,所述容纳腔内液体经所述雾化孔进入所述雾化管雾化,并由所述中心管移出所述本体。
[0020]进一步的,所述雾化装置包括: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进气口两侧并露出在所述本体底部表面的电触柱、以及与所述电触柱电连接的发热丝,所述发热丝设置在所述进气口中;所述发热丝通过所述电触柱通电雾化液体。
[0021]进一步的,所述本体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主壳体底部外侧的下壳体,所述雾化装置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主壳体之间,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主壳体卡合固定。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本技术公开的所述开放式雾化器在封闭片插入所述侧孔中时,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相互贴靠,封闭片插入后,第一密封胶体与封闭片紧密贴合,有效保证封闭片对容纳腔的密封性,避免液体泄漏;
[0024]所述封闭片在插入所述侧孔之前,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的贴合就具有密封性,封闭片插入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之间封闭注油孔,即可实现对容纳腔的封闭。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图2中A部分的部分放大图;
[0028]图4为本技术中封闭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请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公开一种开放式雾化器,包括:设置有容纳腔10的本体、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与所述容纳腔10连通的注液孔20、以及设置在所述注液孔20上的第一密封胶体41和第二密封胶体42;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贴合。
[0031]所述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一侧的侧孔11和安装在所述侧孔11中的封闭片43,所述封闭片43插入在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之间,所述封闭片43封闭所述容纳腔10。
[0032]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开放式雾化器使用前,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在初始状态为一体结构。在所述开放式雾化器第一次使用时,将封闭片43插入所述侧孔11,刺穿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在所述封闭片43拔出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时,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紧密贴合,用户通过所述注液孔20向所述容纳腔10内注入液体。
[0033]在上述实施例中,本技术中采用相互贴合的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避免所述容纳腔10内的液体从所述注液孔20的侧壁漏出,通过所述注液孔20对所述容纳腔10灌注后,再将所述封闭片43经由所述侧孔11插入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之间,避免液体经由所述注液孔20漏出。
[0034]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封闭片43为金属片。
[0035]请参考图3,所述开放式雾化器中密封胶体与所述侧孔11之间的结构关系为:
[0036]当所述封闭片43未插入所述侧孔11中时,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下表面贴靠在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上表面。防止所述容纳腔10内的液体漏出。
[0037]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上表面与所述侧孔11的下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设置有斜面,所述封闭片43沿所述斜面插入至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42之间。
[0038]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封闭片43插入所述侧孔11时,所述封闭片43贴靠在所述第一密封胶体41的斜面上。继续向所述侧孔11内推入所述封闭片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放式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式雾化器包括:设置有容纳腔的本体、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注液孔、以及设置在所述注液孔上的第一密封胶体和第二密封胶体;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贴合;所述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一侧的侧孔和安装在所述侧孔中的封闭片,所述封闭片插入在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之间,所述封闭片封闭所述容纳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式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片未插入所述侧孔时,所述第一密封胶体下表面贴靠在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上表面,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上表面与所述侧孔的下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密封胶体设置有斜面,所述封闭片沿所述斜面插入至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式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包括中心孔,所述注液孔通过所述中心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封闭片封闭所述中心孔而封闭所述容纳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式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片包括插入部和手持部,所述插入部与所述手持部相互垂直,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第一密封胶体和所述第二密封胶体之间,所述手持部位于所述本体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放式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片还包括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插入部分别位于所述手持部两端;所述本体包括位于所述本体两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晶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赛诺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