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噪隔音耳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0195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噪隔音耳塞,包括采用泡棉制得的耳塞本体,耳塞本体带有微孔且整体呈适应于耳道的条状结构,耳塞本体呈头部粗、尾部粗和中部细的条状结构,且耳塞本体在合适范围内受压后能够慢回弹,在耳塞本体内部设置有采用贝壳粉末制得的内芯体;内芯体呈头部细尾部粗的条状结构,内芯体头部靠近耳塞本体前部,内芯体尾部靠近耳塞本体尾部;耳塞本体前部包括耳塞本体头部和耳塞本体凸起部,以及位于耳塞本体头部与耳塞本体凸起部之间的内凹部,耳塞本体凸起部的最大外径不小于耳塞本体头部的最大外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防噪隔音耳塞佩戴舒适性,适合耳内潮湿患者佩戴使用,同时具有优异的防噪隔音性能。具有优异的防噪隔音性能。具有优异的防噪隔音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噪隔音耳塞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耳塞,尤其涉及一种防噪隔音耳塞。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专利文献CN208974309U提供了一种防噪音耳塞,包括耳塞体、内芯,所述耳塞体内侧设置所述内芯,所述内芯包括芯柱、芯端,所述耳塞体一端设置圆柱槽,所述耳塞体内靠近所述圆柱槽一端设置所述芯端,所述芯端一端远离所述圆柱槽处设置所述芯柱,所述圆柱槽内设置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远离所述芯端处设置过道孔;专利文献CN2855393Y公开了一种防噪音耳塞,它包括具有棒形结构的采用柔韧性较好的弹性材料制作而成的塞本体,塞本体的一端制成椎形结构,另一端设为手柄端;椎体由内向外渐次缩小,椎体部一体设有三层的伞叶,三个伞叶以一定的间隔从小到大同轴排列,伞叶的半径由椎体的细端向椎体的粗端呈渐次增大,伞叶本体的厚度从圆心到边缘呈渐次减薄;手柄端沿轴向从端面向内延伸设有第一孔,塞本体的中部壁体沿径向由壁表面向内设有与第一孔相通的第二孔。
[0003]如前所述耳塞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噪隔音,但其存在防噪隔音效果较差,佩戴舒适性欠佳的问题,且不适合耳内潮湿患者佩戴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噪隔音效果好、佩戴舒适性好且能适合耳内潮湿患者佩戴使用的防噪隔音耳塞。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防噪隔音耳塞,包括采用泡棉制得的耳塞本体,耳塞本体带有微孔且整体呈适应于耳道的条状结构,耳塞本体呈头部粗、尾部粗和中部细的条状结构,且耳塞本体在合适范围内受压后能够慢回弹,在耳塞本体内部设置有采用贝壳粉末制得的内芯体;内芯体呈头部细尾部粗的条状结构,内芯体头部靠近耳塞本体前部,内芯体尾部靠近耳塞本体尾部;耳塞本体前部包括耳塞本体头部和耳塞本体凸起部,以及位于耳塞本体头部与耳塞本体凸起部之间的内凹部,耳塞本体凸起部的最大外径不小于耳塞本体头部的最大外径。
[0007]作为优选方案,在耳塞本体内设置有内腔,贝壳粉末被填满在内腔中。
[0008]作为优选方案,在耳塞本体内设置有内腔,贝壳粉末被粘固成一体后设置在内腔中,粘固成一体后的形状与内腔结构相匹配。所述粘固成一体是指采用纱布将贝壳粉末裹成所需形状后,在纱布接缝处粘固固定,而不是指将贝壳粉末自身粘固成一团。
[0009]作为优选方案,耳塞本体的内凹部外壁与其最近的内腔壁之间的距离为2

2.5mm;耳塞本体凸起部外壁与其最近的内腔壁之间的距离为3

3.5mm;内芯体尾部最大直径处与其最近的耳塞本体外壁的距离为0.8

1.5mm。
[0010]作为优选方案,内芯体头部、内芯体尾部、耳塞本体头部均呈半球状,耳塞本体尾部端面为平面结构。
[0011]作为优选方案,内芯体头部位于耳塞本体的内凹部处。
[0012]有益效果:本技术防噪隔音耳塞采用泡棉耳塞本体与贝壳粉末制得的内芯体相结合的结构,一方面通过泡棉耳塞本体确保佩戴舒适性,另一方面通过贝壳粉末制得的内芯体吸湿防潮,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耳道内的水分,从而适合耳内潮湿患者佩戴使用,同时,通过贝壳粉末的空隙和孔隙及泡棉耳塞本体的微孔共同确保优异的防噪隔音性能;本技术防噪隔音耳塞采用泡棉耳塞本体,受压后能够慢回弹并紧密贴靠耳道壁,以自适应耳道,不会出现胀痛感;本技术防噪隔音耳塞稳定性好,使用过程中不易掉落。此外,对于非耳病患者来说,本技术提供的防噪隔音耳塞能够重复使用多次,相比于现有常用的噪隔音耳塞,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实施例中防噪隔音耳塞示意图;
[0014]图2是实施例中防噪隔音耳塞剖面示意图;
[0015]图3是实施例中防噪隔音耳塞的耳塞本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以下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并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针对本技术进行的改进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0017]实施例
[0018]一种防噪隔音耳塞,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它包括采用泡棉制得的耳塞本体1,耳塞本体1带有微孔且整体呈适应于耳道的条状结构,耳塞本体1呈头部粗、尾部粗和中部细的条状结构,且耳塞本体1在合适范围内受压后能够慢回弹,在耳塞本体1内部设置有采用贝壳粉末制得的内芯体2;内芯体2呈头部细尾部粗的条状结构,内芯体头部21靠近耳塞本体前部,内芯体尾部23靠近耳塞本体尾部15;耳塞本体前部包括耳塞本体头部11和耳塞本体凸起部13,以及位于耳塞本体头部11与耳塞本体凸起部13之间的内凹部12,耳塞本体凸起部13的最大外径不小于耳塞本体头部11的最大外径。
[0019]可选方案之一,在耳塞本体1内设置有内腔3,贝壳粉末被填满在内腔3中,实质上是采用耳塞本体1将干燥的贝壳粉末包覆于内腔3中。
[0020]可选方案之二,在耳塞本体1内设置有内腔3,贝壳粉末被粘固成一体后设置在内腔3中,粘固成一体后的形状与内腔3结构相匹配。所述粘固成一体是指采用纱布将贝壳粉末裹成所需形状后,在纱布接缝处粘固固定,实质上是采用纱布裹好纱布,拆除纱布后,贝壳粉末仍然能够散开。
[0021]在具体产品中,耳塞本体1的长度为22

25mm,耳塞本体1的最大直径范围为14

15mm,耳塞本体1的内凹部12外壁与其最近的内腔3壁之间的距离为2

2.5mm;耳塞本体凸起部13外壁与其最近的内腔3壁之间的距离为3

3.5mm;内芯体尾部23最大直径处与其最近的耳塞本体1外壁的距离为0.8

1.5mm。
[0022]在本实施例中,内芯体头部21、内芯体尾部23、耳塞本体头部11均呈半球状,耳塞
本体尾部15端面为平面结构。
[0023]在本实施例中,内芯体头部21位于耳塞本体1的内凹部12处。
[0024]使用方法:捏住耳塞本体头部11并压紧至比较细的状态,此状态下内凹部12外壁贴近内芯体头部21,然后将耳塞本体1迅速塞进耳道内至合适位置,十几秒后耳塞本体1回弹至初始状态,此时耳塞本体1紧密贴靠耳道壁。
[0025]由于采用了泡棉耳塞本体1与贝壳粉末(贝壳粉末本身为多孔结构)制得的内芯体相2结合的结构,一方面通过泡棉耳塞本体1确保佩戴舒适性,另一方面通过贝壳粉末制得的内芯体2吸湿防潮,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耳道内的水分,从而适合耳内潮湿患者佩戴使用,同时,通过贝壳粉末的空隙和孔隙及泡棉耳塞本体的微孔共同确保优异的防噪隔音性能;采用了泡棉耳塞本体,其受压后能够慢回弹并紧密贴靠耳道壁,以自适应耳道,不会出现胀痛感;此外,由于耳塞本体前部有耳塞本体头部11、耳塞本体凸起部13及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噪隔音耳塞,包括采用泡棉制得的耳塞本体(1),耳塞本体(1)带有微孔且整体呈适应于耳道的条状结构,耳塞本体(1)呈头部粗、尾部粗和中部细的条状结构,且耳塞本体(1)在合适范围内受压后能够慢回弹,其特征在于:在耳塞本体(1)内部设置有采用贝壳粉末制得的内芯体(2);内芯体(2)呈头部细尾部粗的条状结构,内芯体头部(21)靠近耳塞本体前部,内芯体尾部(23)靠近耳塞本体尾部(15);耳塞本体前部包括耳塞本体头部(11)和耳塞本体凸起部(13),以及位于耳塞本体头部(11)与耳塞本体凸起部(13)之间的内凹部(12),耳塞本体凸起部(13)的最大外径不小于耳塞本体头部(11)的最大外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噪隔音耳塞,其特征在于:在耳塞本体(1)内设置有内腔(3),贝壳粉末被填满在内腔(3)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噪隔音耳塞,其特征在于:在耳塞本体(1)内设置有内腔(3),贝壳粉末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勇陈霞蔡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