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8192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俯卧位通气枕,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对称设置的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对称设置的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所述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之间均通过连接带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头枕、第一胸枕和第一腹枕之间均通过设置连接管相连通,第二头枕、第二胸枕和第二腹枕之间均通过设置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第一胸枕、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上均设有若干个凹孔和若干个凸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用性强,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适当的充气强度,定时对两侧气囊轮换充气和放气,从而使卧床患者身体的着床部位不断变化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减少压疮的发生。减少压疮的发生。减少压疮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俯卧位通气枕


[0001]本技术涉及俯卧位通气枕,应用在俯卧位通气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可引起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肺血管通透性增强和肺顺应性下降,进而可导致弥漫性肺泡损伤,大量肺泡萎陷,临床表现以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对于 ARDS的治疗,在2016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中指出实施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俯卧位通气扩张肺泡具有时间性(大于12h/d),但需注意的是,压疮和器官插管堵塞的危险;《临床内科杂志》2016年1月发表的《同步变压呼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指出由于单纯俯卧位而不悬空腹部时,患者腹部因受接触面的压迫而扩张受限,顺应性变差,腹腔内压增加,导致腹腔内血管静脉压力升高,影响腹腔内肝、脾、肾、肠道等器官的静脉回流,腹腔内压升高增加,左心室后负荷;目前,条件好的医院,采取俯卧位通气用俯卧位通气床、翻身床或翻身器,可是专门的翻身床或翻身器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推广困难,大多数的医院还是由护理人员徒手将海绵垫、枕头放至患者的面部、胸部、腹部,为了预防压疮的发生;目前市面使用的最多的是记忆性枕头,它虽然能使患者达到俯卧位的效果,可俯卧位需要至少10小时的时间,而且持续时间越长越好,长时间一个体位使患者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护理人员勤翻身,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脱管机率,而且对采取气管插管的患者体位不好摆放,不易观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俯卧位通气枕,能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充气强度,定时对两侧气囊轮换充气和放气,从而使卧床患者身体的着床部位不断变化,进而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俯卧位通气枕,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对称设置的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对称设置的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所述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之间均通过连接带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头枕、第一胸枕和第一腹枕之间均通过设置连接管相连通,第二头枕、第二胸枕和第二腹枕之间均通过设置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第一胸枕、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上均设有若干个凹孔和若干个凸块,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的两侧均设有压力表;所述第一头枕的两侧均设有气管插管固定带。
[0006]所述第一头枕、第二头枕、第一胸枕、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均为半圆型结构的气囊,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两两之间互不连通。
[0007]所述第一头枕、第二胸枕和第一腹枕上下对应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二头枕、第一胸枕和第二腹枕上下对应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
[0008]所述第一头枕的底部通过连接管与第一胸枕的顶部相连通,第一胸枕的底部通过连接管与第一腹枕的顶部相连通,第二头枕的底部通过连接管与第二胸枕的顶部相连通,第二胸枕的底部通过连接管与第二腹枕的顶部相连通。
[0009]所述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
[0010]所述第一胸枕、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的顶部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凹孔和若干个凸块,凹孔和凸块交错设置,凸块分别与第一胸枕、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一体连接,凸块由软硅胶或乳胶材料制作而成。
[0011]所述连接管为圆管型结构,连接管上间隔设有折叠区。
[0012]所述连接带由无弹力材料制作而成,连接带分别与第一头枕、第二头枕、第一胸枕、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的端面固定连接。
[0013]所述第一头枕、第二头枕、第一胸枕、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均由PVC材料制作而成。
[0014]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在使用时,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用于支撑患者的头部,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用于支撑患者的胸部,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用于支撑患者的腹部,且能够使患者的脸部和胸腹部悬空,有效避免因挤压胸腔和腹腔而导致的扩张受限。
[0016]2、利用本技术提供压力表可随时观察气囊的充气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充气强度,通过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定时对两侧的气囊轮换进行充气和放气,从而使卧床患者身体的着床部位不断变化,既起到了人工按摩的作用,又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0017]3、本技术提供的固定气管插管,可以预防堵管或滑脱的发生,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之间、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之间、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之间设置的连接带可以避免患者俯卧位之后两侧的气囊分离。
[0018]4、本技术在第一胸枕、第二胸枕、第一腹枕和第二腹枕的顶部面上交错设置凹孔和凸块,一方面减少了患者的皮肤与气囊的接触面,增加透气性,另一方面凸块可以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刺激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0019]5、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管上设置的折叠区可根据患者的身高对连接管的长度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胸枕和第二胸枕的正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中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5]1、第一头枕;2、第一胸枕;3、第一腹枕;4、第二头枕;5、第二胸枕;6、第二腹枕;7、第一充气管;8、第二充气管;9、连接带;10、气管插管固定带;11、连接管;12、压力表;13、凸块;14、凹孔;15、折叠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7]参见图1至图4所述的俯卧位通气枕,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头枕1 和第二头枕4、对称设置的第一胸枕2和第二胸枕5、对称设置的第一腹枕3和第二腹枕6;所述第一头枕1和第二头枕4、第一胸枕2和第二胸枕5、第一腹枕3和第二腹枕6之间均通过连接带9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头枕1、第一胸枕2和第一腹枕3之间均通过设置连接管11相连通,第二头枕4、第二胸枕5和第二腹枕6之间均通过设置连接管11相连通;所述第一胸枕2、第二胸枕5、第一腹枕3和第二腹枕6上均设有若干个凹孔14和若干个凸块13,第一胸枕2和第二胸枕5的两侧均设有压力表 12;所述第一头枕1的两侧均设有气管插管固定带10。
[0028]所述第一头枕1、第二头枕4、第一胸枕2、第二胸枕5、第一腹枕3 和第二腹枕6均为半圆型结构的气囊,第一头枕1和第二头枕4、第一胸枕2和第二胸枕5、第一腹枕3和第二腹枕6两两之间互不连通。
[0029]所述第一头枕1、第二胸枕5和第一腹枕3上下对应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二头枕4、第一胸枕2和第二腹枕6上下对应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
[0030]所述第一头枕1的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俯卧位通气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头枕(1)和第二头枕(4)、对称设置的第一胸枕(2)和第二胸枕(5)、对称设置的第一腹枕(3)和第二腹枕(6);所述第一头枕(1)和第二头枕(4)、第一胸枕(2)和第二胸枕(5)、第一腹枕(3)和第二腹枕(6)之间均通过连接带(9)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头枕(1)、第一胸枕(2)和第一腹枕(3)之间均通过设置连接管(11)相连通,第二头枕(4)、第二胸枕(5)和第二腹枕(6)之间均通过设置连接管(11)相连通;所述第一胸枕(2)、第二胸枕(5)、第一腹枕(3)和第二腹枕(6)上均设有若干个凹孔(14)和若干个凸块(13),第一胸枕(2)和第二胸枕(5)的两侧均设有压力表(12);所述第一头枕(1)的两侧均设有气管插管固定带(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俯卧位通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枕(1)、第二头枕(4)、第一胸枕(2)、第二胸枕(5)、第一腹枕(3)和第二腹枕(6)均为半圆型结构的气囊,第一头枕(1)和第二头枕(4)、第一胸枕(2)和第二胸枕(5)、第一腹枕(3)和第二腹枕(6)两两之间互不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俯卧位通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枕(1)、第二胸枕(5)和第一腹枕(3)上下对应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二头枕(4)、第一胸枕(2)和第二腹枕(6)上下对应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俯卧位通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枕(1)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艳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市传染病医院徐州市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