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及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7876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及压缩机,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橡胶类减振件连接压缩机和运动设备,而缺少用于对减振件及压缩机进行防护的安全结构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安全结构件,其中,待支撑设备上的支架通过减振件支撑在底座上,安全结构件与底座相连接且安全结构件用以限制待支撑设备晃动的范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提高压缩机的安全性,提高减振件的使用寿命。寿命。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及压缩机


[0001]本技术涉及压缩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及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行业内安装压缩机在运动设备上,多数采用减振件类的橡胶件进行安装,这样能有效降低运动设备传递到压缩机上的振动,从而更有利地保障压缩机的正常工作。但用橡胶件进行安装,代替了原有的刚性连接,会一定程度上降低连接安全性,因为橡胶件的抗拉强度是低于金属件的。参见说明书附图图1-图3,示意出了行业内将压缩机安装在运动设备(此处以固定板表示)上的情况,多数采用减振件类(减振件为以金属与橡胶粘接的减振件)进行安装,这样能有效降低运动设备传递到压缩机上的振动,从而更有利地保障压缩机的正常工作。
[0003]另外,以车载压缩机举例,国标有相应的耐振动试验,模拟在车载时的加速寿命试验,考虑到压缩机随着车辆运行将面临的颠簸路段及恶劣路况的情况,所模拟的极端情况,将会一定程度上放大这种连接安全性不足。
[0004]根据以上情况,如果使用不合适或者不合格的减振件,将会在高强度的耐振动试验和车载安装使用中,影响到减振件的寿命,使得橡胶断裂,导致压缩机无法固定出现剧烈晃动,空调系统制冷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行车安全事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及压缩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橡胶类减振件连接压缩机和运动设备,缺少用于对减振件及压缩机进行防护的安全结构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包括安全结构件,其中,待支撑设备上的支架通过减振件支撑在底座上,所述安全结构件与所述底座相连接且所述安全结构件用以限制所述待支撑设备晃动的范围。
[0008]进一步地,所述安全结构件包括用以限制所述支架向上运动范围的上限位部,所述上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架的上方且与所述支架之间存在间距。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限位部与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为h1,所述减振件的轴向最大弹性拉伸量为Y
max1
,所述减振件的轴向最大塑性拉伸量为Y
max2
,所述减振件在安装下的压缩量为

h,其中,h1-△
h≤Y
max1
,或者,Y
max1
<h1-△
h<Y
max2
,或者,h1-△
h≥Y
max2
;且当h1-△
h≤Y
max1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正常使用状态下进行保护;当Y
max1
<h1-△
h<Y
max2
,是为了在减振件损伤但未断裂状态下进行保护;当h1-△
h≥Y
max2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断裂状态下进行保护。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限位部相对于所述支架的间距可调节。
[0011]进一步地,所述安全结构件插入所述支架上的安装孔,且所述安全结构件上插入所述安装孔的区段的直径为d1,所述安装孔的直径为L1,所述减振件的径向最大弹性变形量为X
max1
,所述减振件的径向最大塑性变形量为X
max2
,其中,0.5*(L
1-d1)≤X
max1
,或者,X
max1
<0.5*(L
1-d1)<X
max2
,或者,0.5*(L
1-d1)≥X
max2
;且当0.5*(L
1-d1)≤X
max1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正常使用状态下进行保护;当X
max1
<0.5*(L
1-d1)<X
max2
,是为了在减振件损伤但未断裂状态下进行保护;当0.5*(L
1-d1)≥X
max2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断裂状态下进行保护。
[0012]进一步地,所述安全结构件包括用以限制所述支架向下运动范围的下限位部,所述下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架的下方且与所述支架之间存在间距。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下限位部与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为h2,所述减振件的轴向最大弹性压缩量为Z
max1
,所述减振件的轴向最大塑性压缩量为Z
max2
,所述减振件在安装下的压缩量为

h,其中,h2+

h≤Z
max1
,或者,Z
max1
<h2+

h<Z
max2
,或者,h2+

h≥Z
max2
;且当h2+

h≤Z
max1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正常使用状态下进行保护;当Z
max1
<h2+

h<Z
max2
,是为了在减振件损伤但未压溃状态下进行保护;当h2+

h≥Z
max2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压溃状态下进行保护。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下限位部相对于所述支架的间距可调节。
[0015]进一步地,所述安全结构件上设置有用以实时检测所述安全结构件与所述支架位置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检测反馈系统相连接,所述检测反馈系统能处理从所述传感器处获得的信号值,并能将处理后的信号值与系统存储的初始值进行对比,用以判断所述减振件以及所述待支撑设备的安全状态。
[0016]进一步地,所述安全结构件的上限位部上设置有所述传感器且该所述传感器为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以监测所述上限位部与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当处理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信号得到的信号值H1与系统存储的所述上限位部与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初始值h1满足H1/h1<θ1,则判断不安全,其中,θ1为系统存储的可靠性百分比值。
[0017]进一步地,所述安全结构件的下限位部上设置有所述传感器且该所述传感器为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以监测所述下限位部与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当处理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信号值H2与系统存储的所述下限位部与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初始值h2满足H2/h2<θ2,则判断不安全,其中,θ2为系统存储的可靠性百分比值。
[0018]进一步地,系统存储值还包括周期T,所述处理后的信号值为所述传感器在所述周期T内检测到的其中Z个信号值的平均值且该所述Z个信号值为所述传感器在所述周期T内检测到的所有信号值中的Z个最小值;或者,所述处理后的信号值为所述传感器在所述周期T内检测到的N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结构件(1),其中,待支撑设备(2)上的支架(3)通过减振件(4)支撑在底座上,所述安全结构件(1)与所述底座相连接且所述安全结构件(1)用以限制所述待支撑设备(2)晃动的范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结构件(1)包括用以限制所述支架(3)向上运动范围的上限位部(111),所述上限位部(111)位于所述支架(3)的上方且与所述支架(3)之间存在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部(111)与所述支架(3)之间的间距为h1,所述减振件(4)的轴向最大弹性拉伸量为Y
max1
,所述减振件(4)的轴向最大塑性拉伸量为Y
max2
,所述减振件(4)在安装下的压缩量为

h,其中,h
1-△
h≤Y
max1
,或者,Y
max1
<h
1-△
h<Y
max2
,或者,h
1-△
h≥Y
max2
;且当h
1-△
h≤Y
max1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正常使用状态下进行保护;当Y
max1
<h
1-△
h<Y
max2
,是为了在减振件损伤但未断裂状态下进行保护;当h
1-△
h≥Y
max2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断裂状态下进行保护。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部(111)相对于所述支架(3)的间距可调节。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结构件(1)插入所述支架(3)上的安装孔(31),且所述安全结构件(1)上插入所述安装孔(31)的区段的直径为d1,所述安装孔(31)的直径为L1,所述减振件(4)的径向最大弹性变形量为X
max1
,所述减振件(4)的径向最大塑性变形量为X
max2
,其中,0.5*(L
1-d1)≤X
max1
,或者,X
max1
<0.5*(L
1-d1)<X
max2
,或者,0.5*(L
1-d1)≥X
max2
;且当0.5*(L
1-d1)≤X
max1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正常使用状态下进行保护;当X
max1
<0.5*(L
1-d1)<X
max2
,是为了在减振件损伤但未断裂状态下进行保护;当0.5*(L
1-d1)≥X
max2
时,是为了在减振件断裂状态下进行保护。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结构件(1)包括用以限制所述支架(3)向下运动范围的下限位部(112),所述下限位部(112)位于所述支架(3)的下方且与所述支架(3)之间存在间距。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减振件配合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益青郑坚标吕浩福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