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拾物拐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6394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拾物拐杖,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分包括握把、第一壳体零件、第二壳体零件、吊耳和压杆,中间部分包括第三壳体零件、内杆、外杆和弹簧,下部分包括夹片、第一脚垫、第二脚垫;压杆通过一个下压力可带动第一壳体零件、第二壳体零件、第三壳体零件及内杆上下移动;并通过弹簧的拉压带动夹片的开合,进而实现脚垫夹取物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帮助不便弯腰的老年人准确快速地拾取地上物品,并具有结构稳定、可轻松按压压杆、调节夹片开度的效果。度的效果。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拾物拐杖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辅助设备
,涉及到辅助行走用品,具体涉及一种可拾物拐杖。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社会生存压力与生活成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提升,大多数子女能够陪护照顾父母的时间也被大限度挤压。同时我国也有很大一部分残疾人需要有人陪护照顾。这些老年人与残疾人若独自出门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如何应对这一风险是整个社会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0003]拐杖是大多数老年人和残疾人最常用到的工具。拐杖是一种辅助行走的简单器械,通常是一根木制或金属棍子。传统的拐杖仅能够帮助老年人及残疾人实现简单的行走支撑的辅助。但是,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如防滑效果差;老人行动不便,难以弯腰拾物;老年人大部分时间比较多,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在路况不好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意外,也无法及时让人知晓等等。因此,亟需一种多功能拾物拐杖,来解决传统拐杖的各类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弊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拾物拐杖,该拐杖可帮助不便弯腰的老年人准确快速地拾取地上物品,并具有结构稳定、可轻松按压压杆、调节夹片开度的效果。
[0005]为此,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可拾物拐杖,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分包括握把、第一壳体零件、第二壳体零件、吊耳和压杆,中间部分包括第三壳体零件、内杆、外杆和弹簧,下部分包括夹片、第一脚垫、第二脚垫;
[0007]所述握把与第一壳体零件通过第二固定螺栓连接,所述吊耳固定在第一壳体零件上,所述压杆与吊耳通过第三固定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壳体零件位于第一壳体零件内,第二壳体零件与第一壳体零件之间通过第一固定螺栓连接;
[0008]所述外杆位于第一壳体零件的下方,二者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壳体零件、内杆和弹簧均位于外杆的内部,弹簧固定在内杆的下方;第三壳体零件位于第二壳体零件的下方并套在内杆的上方;
[0009]所述夹片通过第四固定螺栓固定在内杆的底部,所述第一脚垫固定在夹片上,所述第二脚垫固定在外杆上。
[0010]优选地,所述吊耳通过焊接的形式固定在第一壳体零件上,所述外杆与第一壳体零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零件的下方呈齿状,设有凹槽、第二斜面、第三斜面,所述凹槽沿第一壳体零件的长度方向设置,用于约束第一壳体零件的行程;所述第二斜面和第三斜面分别沿第一壳体零件的周向设置。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零件的下方设有第一斜面,第一斜面沿第二壳体零件的周向设置,包括多个,用于使第三壳体零件旋转。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零件的中部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滑道,所述第一固定螺栓穿过该滑道并沿滑道上下移动。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零件与吊耳连接的位置设有开口,所述压杆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口伸入第一壳体零件的内部并压在第二壳体零件的顶部。
[0015]优选地,所述第二脚垫为圆环状,第二脚垫固定在外杆的底部。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脚垫的底部呈半圆形,其尺寸为第二脚垫内圆直径的一半。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脚垫、第二脚垫均采用橡胶材料,用于防滑。
[0018]优选地,所述外杆为中空结构;所述外杆、内杆、第一壳体零件、第二壳体零件、第三壳体零件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操作简单,工作性能可靠,实现了助行、拾物等功能,方便老人使用。
[0021](2)本技术是在现有拐杖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创新,通过按压压杆带动内杆上下运动,进而使夹片开合,完成夹物,只需要简单的按压操作即可实现拾物操作,老人腰部不灵活,可减少老人弯腰这个动作。
[0022](3)本技术中的脚垫采用橡胶材料,可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防止摔倒。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拾物拐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拾物拐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拾物拐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拾物拐杖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0027]图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拾物拐杖中第一壳体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拾物拐杖中第二壳体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1、握把;2、第一壳体零件;3、吊耳;4、压杆;5、第一壳体零件;6、外杆;7、第二脚垫;8、第三壳体零件;9、内杆;10、弹簧;11、第四固定螺栓;12、夹片;13、第一脚垫;14、第二固定螺栓;15、第三固定螺栓;16、第一固定螺栓;2.1、第一斜面;5.1、凹槽;5.2、第二斜面;5.3、第三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其中的具体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1]如图1

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拾物拐杖,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分包括握把1、第一壳体零件5、第二壳体零件2、吊耳3和压杆4,中间部分包括第三壳体零件8、内杆9、外杆6和弹簧10,下部分包括夹片12、第一脚垫13、第二脚垫7;
[0032]所述握把1与第一壳体零件5通过第二固定螺栓14连接,所述吊耳3固定在第一壳体零件5上,所述压杆4与吊耳3通过第三固定螺栓15连接,所述第二壳体零件2位于第一壳
体零件5内,第二壳体零件2与第一壳体零件5之间通过第一固定螺栓16连接;
[0033]所述外杆6位于第一壳体零件5的下方,二者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壳体零件8、内杆9和弹簧10均位于外杆6的内部,弹簧10固定在内杆9的下方;第三壳体零件8位于第二壳体零件2的下方并套在内杆9的上方;
[0034]所述夹片12通过第四固定螺栓11固定在内杆9的底部,所述第一脚垫13固定在夹片12上,所述第二脚垫7固定在外杆6上。
[0035]具体地,所述吊耳3通过焊接的形式固定在第一壳体零件5上,所述外杆6与第一壳体零件5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
[0036]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壳体零件5的下方呈齿状,设有凹槽5.1、第二斜面5.2、第三斜面5.3,所述凹槽5.1沿第一壳体零件5的长度方向设置,用于约束第一壳体零件5的行程;所述第二斜面5.2和第三斜面5.3分别沿第一壳体零件5的周向设置。
[0037]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壳体零件2的下方设有第一斜面2.1,第一斜面2.1沿第二壳体零件2的周向设置,包括多个,用于使第三壳体零件8旋转。
[0038]具体地,所述第二壳体零件2的中部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滑道,所述第一固定螺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拾物拐杖,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其特征在于:上部分包括握把(1)、第一壳体零件(5)、第二壳体零件(2)、吊耳(3)和压杆(4),中间部分包括第三壳体零件(8)、内杆(9)、外杆(6)和弹簧(10),下部分包括夹片(12)、第一脚垫(13)、第二脚垫(7);所述握把(1)与第一壳体零件(5)通过第二固定螺栓(14)连接,所述吊耳(3)固定在第一壳体零件(5)上,所述压杆(4)与吊耳(3)通过第三固定螺栓(15)连接,所述第二壳体零件(2)位于第一壳体零件(5)内,第二壳体零件(2)与第一壳体零件(5)之间通过第一固定螺栓(16)连接;所述外杆(6)位于第一壳体零件(5)的下方,二者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壳体零件(8)、内杆(9)和弹簧(10)均位于外杆(6)的内部,弹簧(10)固定在内杆(9)的下方;第三壳体零件(8)位于第二壳体零件(2)的下方并套在内杆(9)的上方;所述夹片(12)通过第四固定螺栓(11)固定在内杆(9)的底部,所述第一脚垫(13)固定在夹片(12)上,所述第二脚垫(7)固定在外杆(6)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拾物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3)通过焊接的形式固定在第一壳体零件(5)上,所述外杆(6)与第一壳体零件(5)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拾物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零件(5)的下方呈齿状,设有凹槽(5.1)、第二斜面(5.2)、第三斜面(5.3),所述凹槽(5.1)沿第一壳体零件(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鋆丁珮峰施海威武孟达云兆慧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