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昕芳专利>正文

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6363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属于医疗护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集束化防拔管背心由手臂出口,锁紧块,引流管,散热片,头出口,感应片,第一通气孔,拉链,硬质垫层,背心本体,固定圈,弹簧和第二通气孔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引流管做二次固定,在腋前线部位集束化固定在背心里面,防止拔管。胸腹带缠饶胸腹部,固定伤口,减轻因咳嗽、打喷嚏、活动引起的疼痛,还可以避免伤口裂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背心透明处便于观察引流情况和伤口有无渗血,将引流袋装在小布袋里,低于引流出口部位,防止引流液倒流感染。倒流感染。倒流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护理
,具体涉及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

技术介绍

[0002]外科手术患者,特别是重危患者或三级以上手术患者术后不同程度都有引流管,少者1-2根,多着5-6根,如胃管、营养管、胸腹腔引流管、尿管、CVC等等,虽然采取各种防拔管措施,但是昏迷患者、烦躁患者、小孩、清醒患者睡意朦胧时、刚刚解除肢体约束患者等,非计划性拔管时有发生。非计划拔管是临床风险管理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特别是气管插管的UEX事件可能造成患者的窒息,气管损伤,再感染肺炎,再插管困难,住院时间延长等。在患者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UEX还将带来医患纠纷的隐患。
[0003]经现有文献检索发现,李国春,文锋华,方丽,张玲,周红艳,石志红,曾倩倩等公开了《集束化护理预防ICU病人非计划拔管的研究》,护理研究2013年10月第27卷第10期。该文献中指出向ICU护士引进“套餐式”集束化护理的理念,证明“捆绑式”的护理方案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疗效。但该文献中并没有指出非计划拔管的实际效果,也没有对患者带来减轻疼痛的效果。因此,针对以上缺陷,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轻患者疼痛、防止引流液倒流感染的集束化防拔管背心。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包括手臂出口1、头出口5和背心本体10,所述背心本体10的背面设有圆形棉布,所述圆形棉布前侧正中位置处设有拉链8,所述拉链8的左右两侧设有散热片4,所述左侧散热片4的右侧设有感应片6,所述右侧散热片4的左侧设有硬质垫层9,所述背心本体10的顶部设有头出口5,所述背心本体10侧面偏上侧设有锁紧块2,所述锁紧块2与引流管3的一端相连,所述锁紧块2的另一端与弹簧12相连,所述两个弹簧12之间设有固定圈11。
[0007]进一步地,所述头出口5的左右两侧设有若干第一通孔7。
[0008]进一步地,所述锁紧块2的下侧,背心本体10的侧面设有若干第二通气孔13。
[0009]进一步地,所述背心本体10采用棉布制作。
[0010]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3之间的距离大于散热片4之间的距离,且距离不大于5cm~10cm。
[0011]进一步地,所述锁紧块2与散热片4之间的距离为5~10cm。
[0012]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3不限于2个,还可为4~6个。
[0013]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3固定在背心本体10里面并集束于背心本体10两侧,背心本
体10的两侧设有胸腹带。
[0014]进一步地,所述背心本体10的两侧面和前面间断用透明材料制作而成。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对引流管做二次固定,在腋前线部位集束化固定在背心里面,防止拔管。胸腹带缠饶胸腹部,固定伤口,减轻因咳嗽、打喷嚏、活动引起的疼痛,还可以避免伤口裂开。
[0017]2)本技术背心透明处便于观察引流情况和伤口有无渗血,将引流袋装在小布袋里,低于引流出口部位,防止引流液倒流感染。
[0018]3)本技术利用集束化防拔管背心,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仅为0.9%~1.1%,机械通气时间为40.3~40.7h,ICU住院时间为120.39~120.46h,病人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5.67~96.41分。
[0019]4)本技术中患者ICU期间感受恐惧为3.02~3.05,ICU发生事情是否有记1.42~1.46,对气管插管感2.40~2.47,ICU期间是否有睡眠障1.05~1.08,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感0.65~0.70。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胸腹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所示:1-手臂出口,2-锁紧块,3-引流管,4-散热片,5-头出口,6-感应片,7-第一通气孔,8-拉链,9-硬质垫层,10-背心本体,11-固定圈,12-弹簧,13-第二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以下实施例中涉及的零部件、结构、机构等,如无特殊说明,则均为常规市售产品。
[0025]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包括手臂出口1、头出口5和背心本体10,所述背心本体10的背面设有圆形棉布,所述圆形棉布前侧正中位置处设有拉链8,所述拉链8的左右两侧设有散热片4,所述左侧散热片4的右侧设有感应片6,所述右侧散热片4的左侧设有硬质垫层9,所述背心本体10的顶部设有头出口5,所述背心本体10侧面偏上侧设有锁紧块2,所述锁紧块2与引流管3的一端相连,所述锁紧块2的另一端与弹簧12相连,所述两个弹簧12之间设有固定圈11。所述头出口5的左右两侧设有若干第一通孔7。所述锁紧块2的下侧,背心本体10的侧面设有若干第二通气孔13。所述背心本体10采用棉布制作,所述引流管3之间的距离大于散热片4之间的距离,且距离不大于5cm~10cm。所述锁紧块2与散热片4之间的距离为5~10cm。所述引流管3不限于2个,还可为4~6个。所述引流管3固定在背心本体10里面并集束于背心本体10两侧,背心本体10的两侧设有胸腹带。所述背心本体10的两侧面和前面间断用透明材料制作而成。
[0026]工作原理:
[0027]参照图1和图2,患者将本技术的背心穿戴上,胸腹带缠绕在身体周围,当病人需要起身或者下床时,会触动感应片6发生感应,进而触动散热片4,身体发热时,散热片4会
将余热通过第二通气孔13散发出去,当患者转身时,触动硬质垫层9,同时弹簧12发生压缩,压缩固定圈11发生挤压,患者回到床上时,固定圈11发生扩展,保证患者身心舒服,多余的热气通过第一通气孔7散出。
[0028]实验例一、
[0029]利用本技术的集束化防拔管背心,让200名患者穿在身上,分为4组,每组50人,试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各组病人的护理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0030][0031][0032]由表1可知,本技术利用集束化防拔管背心,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仅为0.9%~1.1%,机械通气时间为40.3~40.7h,ICU住院时间为120.39~120.46h,病人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5.67~96.41分。
[0033]实验例二、
[0034]针对实验例一的四组病人住院ICU期间对不良事件的感受评分如表2所示:
[0035][0036]由表2可知,本技术中患者ICU期间感受恐惧为3.02~3.05,ICU发生事情是否有记1.42~1.46,对气管插管感2.40~2.47,ICU期间是否有睡眠障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包括手臂出口(1)、头出口(5)和背心本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本体(10)的背面设有圆形棉布,所述圆形棉布前侧正中位置处设有拉链(8),所述拉链(8)的左右两侧设有散热片(4),所述左侧散热片(4)的右侧设有感应片(6),所述右侧散热片(4)的左侧设有硬质垫层(9),所述背心本体(10)的顶部设有头出口(5),所述背心本体(10)侧面偏上侧设有锁紧块(2),所述锁紧块(2)与引流管(3)的一端相连,所述锁紧块(2)的另一端与弹簧(12)相连,所述两个弹簧(12)之间设有固定圈(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出口(5)的左右两侧设有若干第一通孔(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束化防拔管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块(2)的下侧,背心本体(10)的侧面设有若干第二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昕芳
申请(专利权)人:温昕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