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阳气不足脉络瘀阻证的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草药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阳气不足脉络瘀阻证的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还涉及到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阳气不足脉络瘀阻证是一类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其病因常由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运行,以致筋脉失养,或复感寒邪,气血瘀滞,玄府闭塞,最终导致脉络瘀阻,临床表现为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喜热怯冷,肤温偏凉,咳嗽无力,腹痛腹泻,痛经量少,手足乏力麻木,可伴有活动时肌肉隐痛不适,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西医对该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有限,尚无特异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采用益气活血、温经通络、行气止痛的治法,口服中药汤剂可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然而,部分患者因不能长期坚持口服中药汤剂,增加了该病证的治疗难度。中药穴位敷贴替代中药口服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然而目前市面上尚无这类病证相关的中药穴位敷贴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阳气不足脉络瘀阻证的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用于阳气不足脉络瘀阻证的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中药组分: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吴茱萸、胡椒、丁香、香附、花椒、干姜、白附片、苍术、杜仲、益智仁、当归、黄芪、续断、锁阳、黄柏、独活、桑寄生、女贞子和旱莲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阳气不足脉络瘀阻证的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白芥子10
‑
14份、延胡索10
‑
14份、甘遂8
‑
12份、细辛1
‑
5份、吴茱萸4
‑
8份、胡椒4
‑
8份、丁香4
‑
8份、香附10
‑
14份、花椒4
‑
8份、干姜10
‑
14份、白附片13
‑
17份、苍术10
‑
14份、杜仲12
‑
17份、益智仁13
‑
17份、当归8
‑
12份、黄芪25
‑
35份、续断13
‑
17份、锁阳10
‑
14份、黄柏10
‑
14份、独活13
‑
17份、桑寄生10
‑
14份、女贞子13
‑
17份和旱莲草10
‑
技术研发人员:杨思进,刘天助,任维,谢林林,蒲清荣,罗钢,徐厚平,黄明桂,董丽,刘平,陈丽,刘孟楠,梁盼,马悦,王饶琼,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