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5265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其中,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包括:在车辆前端碰撞后,获取前端蜂窝铝的三维形变信息;所述蜂窝铝上划分有至少两个评价区域;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评价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高度方向、深度方向和横向的传递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对蜂窝铝变形模式分析,对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路径和性能进行识别和评价,对于改善车辆碰撞相容性能,降低交通事故中乘员总体伤亡率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车辆碰撞安全性能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技术介绍

[0002]交通事故数据表明,由碰撞相容性问题导致的伤亡事故主要和前端结构相互作用、前端碰撞力或乘员舱强度相关。前端结构相互作用又和“叉子”效应、“骑乘”效应以及小重叠率相关。
[0003]由于车辆质量、刚度和前端结构的差异,交通事故中弱势一方的车辆往往承受更多的碰撞冲击载荷,导致更严重的碰撞损伤,为改善这种碰撞不相容的问题,减少强势一方的车辆的攻击性,采用均匀性指标、台车乘员载荷指标以及壁障击穿三个指标评价车辆攻击性,并于2020年正式导入测试评价规程。这三个评价指标并不能全面地对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路径和性能进行评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以通过对蜂窝铝变形模式分析,对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路径下的性能进行评价。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包括:
[0006]在车辆前端碰撞后,获取前端蜂窝铝的三维形变信息;所述蜂窝铝上划分有至少两个评价区域;
[0007]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评价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高度方向、深度方向和横向的传递性能。
[000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装置,包括:
[0009]获取模块,用于在车辆前端碰撞后,获取前端蜂窝铝的三维形变信息;所述蜂窝铝上划分有至少两个评价区域;
[0010]评价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评价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高度方向、深度方向和横向的传递性能。
[0011]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0012]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0013]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0014]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
[0015]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
[0016]本实施例通过获取前端蜂窝铝的三维形变信息,并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
的三维形变信息,识别所述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路径,并评价碰撞载荷性能,对蜂窝铝变形模式分析,全面地对车辆前端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高度方向、深度方向和横向的传递性能进行评价,对于改善车辆碰撞相容性能,降低交通事故中乘员总体伤亡率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附图说明
[0017]图1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0018]图1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评价区域的划分示意图;
[0019]图1c是本实施例提供的4种车辆前端结构相对壁障位置的示意图;
[0020]图2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0021]图2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蜂窝铝变形情况的量化处理示意图;
[0022]图3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0023]图3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均变形深度和平均变形高度的示意图;
[0024]图3c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评价区域内多行多列蜂窝铝点云的变形深度信息;
[0025]图3d是对各列点云的平均变形深度进行线性拟合的结果示意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9]图1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在车辆前端碰撞后,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检测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由硬件和/或软件构成,并一般集成在电子设备中。如图1a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30]S110、在车辆前端碰撞后,获取前端蜂窝铝的三维形变信息;所述蜂窝铝上划分有至少两个评价区域。
[0031]本实施例中的蜂窝铝为碰撞试验用蜂窝铝,在一应用场景中,MPDB台车与被测车辆均以50km/h的速度进行正面对碰,重叠率为50%。当车辆前端碰撞后,位于前端的蜂窝铝会发生三维形变,进而获取三维形变信息,包括形变量和形变位置。
[0032]对蜂窝铝进行空间区域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区域,称为评价区域。可选的,将所述蜂窝铝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上部评价区域、中部评价区域和下部评价区域;其中,下部评价区域高度覆盖辅助吸能结构的作用范围,中部评价区域覆盖主吸能结构的作用范围;上部评价区域覆盖高纵梁结构的作用范围。
[0033]图1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评价区域的划分示意图。如图1b所示,将蜂窝铝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矩形的三个区域,其中,下部评价区域高度下限为180毫米,上限为330毫米,主要用来识别和评价副车架等辅助吸能结构的作用情况;中部评价区域(共同作用区
域)高度下限为330毫米,高度上限为580毫米,基本覆盖大多数车辆前纵梁等主要吸能结构;上部评价区域高度下限为580毫米,高度上限为700毫米,用来识别和评价高纵梁结构车辆在该区域的作用情况;各评价区域构成的总区域的横向尺寸为距离碰撞侧边缘45%车宽和200毫米处,基本覆盖了吸能结构的横向范围。图1c是本实施例提供的4种车辆前端结构相对壁障位置的示意图,目前,针对不同车辆,车辆前端结构相对MPDB壁障有四种位置形式(如图1c,A、B、C、D),中间部分为现有技术划分的区域,显然不能覆盖这4种MPDB壁障。本实施例提供的评价区域的划分方式,可以覆盖这些碰撞位置,监测四种碰撞形式的传递路径,也就是从副车架到高纵梁全部碰撞传力路径。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根据蜂窝铝的三维形变信息,识别从副车架到高纵梁全部碰撞传力路径。
[0034]S120、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评价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高度方向、深度方向和横向的传递性能。
[0035]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能够反映碰撞载荷在沿蜂窝铝的深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的分布情况,以及横向分布情况,从而得到车辆前端各路径下的碰撞载荷性能。
[0036]其中,蜂窝铝的深度方向与车辆从前端到后端的轴线平行,高度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前端碰撞载荷传递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车辆前端碰撞后,获取前端蜂窝铝的三维形变信息;所述蜂窝铝上划分有至少两个评价区域;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评价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高度方向、深度方向和横向的传递性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车辆前端碰撞后,获取前端蜂窝铝的三维形变信息,包括:在车辆前端碰撞后,对前端蜂窝铝进行三维扫描,得到三维表面;对所述三维表面的边缘进行裁剪;获取裁剪后的三维表面的三维形变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评价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高度方向、深度方向和横向的传递性能之前,还包括:将所述蜂窝铝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上部评价区域、中部评价区域和下部评价区域;其中,下部评价区域高度覆盖辅助吸能结构的作用范围,中部评价区域覆盖主吸能结构的作用范围;上部评价区域覆盖高纵梁结构的作用范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评价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高度方向、深度方向和横向的传递性能,包括: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计算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平均变形深度和平均变形高度,分别得到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深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传递性能;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计算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变形深度的横向回归水平下的标准偏差值,得到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横向的传递性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形变信息包括多行多列蜂窝铝点云的变形深度信息;所述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三维形变信息,计算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的变形深度的横向回归水平下的标准偏差值,得到各评价区域内碰撞载荷沿蜂窝铝的横向的传递性能,包括:根据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多行多列蜂窝铝点云的变形深度信息,统计所述蜂窝铝各评价区域内各列点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海涛杨佳璘张向磊王凯李充
申请(专利权)人: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