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5209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阀,在将连接用管的端部硬钎焊固定于阀主体部中的连接用开口端部的情况下,能够确保阀口与整流部件的整流用孔的同心度,并且能够避免熔融的钎料堵塞在连接用管的端口内配置的整流部件的孔以及阀座的阀口的情况。使整流部件的凸缘部的外周与阀主体部的结合部内周抵接,并且连接用管(34)的内周面与整流部件(36)的圆筒部(36C)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CL3)设定为比连接用管(34)的外周面与结合端(31C)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CL2)大。与结合端(31C)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CL2)大。与结合端(31C)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CL2)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整流部件的控制阀。

技术介绍

[0002]在冷冻循环系统中,作为膨胀阀的电动阀配置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近年来,在冷冻循环系统中,随着压缩机及风扇的噪声减少,在配管内及电动阀内通过的制冷剂的流体通过声变得显著,从而迫切期望制冷剂的通过速度较快的电动阀的静音性。在这样的电动阀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中的图11所示,为了减少制冷剂的通过声的声压级,提出了整流部与阀主体的阀口相邻地设置在第二管接头内的装置。这样的阀主体的阀口由第一端口、第一锥形部、以及第二端口形成。此时,第二端口的内径设定为比第一端口的内径大。并且,第二端口的内径设定为比圆筒状的整流部的内径大。在这种结构中,由于第二端口的内径设定为比第一端口的内径大,所以从与电动阀的阀主体连接的第一管接头流入到第一端口的制冷剂的流速减速,该制冷剂经由整流部向第二管接头内排出。此时,制冷剂的通过声的声压级减少。
[0003]并且,对于这样的电动阀,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示地提出有以下装置:在插入在阀主体的开口部内的配管的开口端部的内周部具备杯形状的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具有筒部和有多个整流孔的底部。对于整流部件的圆筒部而言,在形成于圆筒部的端部的凸缘部配置在阀主体的和节流孔的开口端相连的内表面与配管的开口端面之间的状态下,配管的外周部被硬钎焊于阀主体的开口部周缘,由此整流部件的圆筒部支撑于配管的内周部。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230159号<br/>[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628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如专利文献2的图1至图3所示,对于整流部件而言,在形成于整流部件100的圆筒部的端部的凸缘部102被夹持在阀主体的和节流孔12的开口端相连的内表面与配管22的开口端面之间的状态下,配管22的外周部被硬钎焊于阀主体的开口部23周缘,从而整流部件固定于阀主体10。在专利文献2的图3中,整流部件的凸缘部的径向外周不与主体的内周接触,并且不被主体内周导向。并且,整流部件通过冲压加工来成形,高精度地保持凸缘部与圆筒部的垂直度、凸缘部与圆筒部的外周部的同心度等加工精度也有极限。这样一来,当进行配管22的硬钎焊时,整流部件倾斜、或者与主体的同心度产生偏离,有无法高精度地维持阀口与整流孔的同心度的担忧。
[0010]另外,当对配管22进行硬钎焊时,熔融的钎料有通过配管的外周部与阀主体的开口部的内周面之间、以及整流部件的凸缘部的上表面与所抵接的阀主体的开口部的顶面之
间的缝隙而因毛细管现象浸入并直至阀主体的节流孔内,从而节流孔下部的形状、尺寸变化的担忧,或者有通过配管的内周部与整流部件的外周部之间的缝隙而到达整流部件的多个整流孔,从而堵塞整流孔的担忧。当阀口与整流部件的同心度偏离、或者阀口、整流孔的形状、尺寸变化时,若堵塞孔,则对流体的流动产生影响,无法顺畅地整流,而无法抑制流体通过声。
[0011]考虑以上的问题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整流部件的控制阀,该控制阀通过具备以下整流部件而能够抑制流体通过声:在将连接用管的端部硬钎焊固定于阀主体部中的连接用开口端部的情况下,通过使整流部件的凸缘部的外周抵接于阀主体部的连接端部的内周并导向,能够确保阀口与整流部件的整流用孔的同心度,并且能够避免熔融的钎料堵塞在连接用管的端口内配置的整流部件的孔以及阀座的阀口等孔的情况。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3]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控制阀的特征在于,具备:阀主体部,其具有与第一通路连接的第一端口和与第二通路连接的第二端口,具有形成有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连通的阀口的阀座,并且具备收纳部,该收纳部将包括阀芯而成的阀芯单元收纳为能够移动,该阀芯相对于阀口接近或分离来控制开口面积;整流部件,其设于阀座的第二端口侧,并具备具有整流用孔的圆筒部;以及对位部,其为了使阀座的阀口的中心轴线的位置与整流部件的整流用孔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对位而形成于整流部件及阀主体部彼此之间的嵌合部,形成对位部的嵌合部通过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来嵌合。
[0014]优选整流部件通过将整流部件的凸缘部夹持在阀主体部的阀座的第二端口侧的开口端与形成第二端口的连接用管的一端面之间,来固定于阀主体部。优选对位部是由整流部件的上述凸缘部的外周部和阀主体部的结合端的内周部形成的嵌合部。优选对位部由形成于整流部件的凸缘部的环状的凹部或凸部、以及分别与整流部件的凸缘部的凹部或凸部嵌合的形成于阀主体部的阀座的凸部或凹部形成。并且,优选对位部由形成于整流部件的上部的凸部或凹部、以及分别与整流部件的凹部或凸部嵌合的形成于阀主体部的阀座的凸部或凹部形成。
[0015]优选整流部件与形成第二端口的连接用管一起利用硬钎焊而固定于阀主体部。
[0016]优选整流部件的圆筒部的外周面与形成第二端口的连接用管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设定为比连接用管的外周面与和连接用管结合的阀座的结合端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大。
[0017]优选阀座形成有与第二端口侧的阀口连通且具有比阀口的内径大的内径的扩大部。
[0018]优选在阀座的扩大部所开口的端面,绕扩大部形成有环状的钎料存积槽。优选在与阀座的扩大部所开口的端面抵接的整流部件的凸缘部的上端面,绕整流用孔形成有环状的钎料存积槽。优选在阀座的扩大部所开口的端面,相对于阀座的扩大部分离地形成有与阀座的结合端的内周面连通的环状的钎料存积槽。优选整流部件的整流用孔是形成有与阀座的扩大部面对面且具有扩大部的直径以上的内径的扩大部的阶梯孔。
[0019]优选阀主体部及整流部件构成膨胀阀的一部分,该膨胀阀设置在冷冻循环系统中的配置于冷凝器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配管。
[0020]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控制阀,形成对位部的整流部件与阀主体部之间的嵌合部通过过盈
配合或者过渡配合来嵌合,从而整流部件与阀主体部的嵌合面抵接,或者以极小的缝隙来限制径向的移动,从而确保阀口与整流部件的整流用孔的同心度,并且由于圆筒部的外周面与形成第二端口的连接用管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设定为比连接用管的外周面与和连接用管结合的阀座的结合端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大,所以在将连接用管的端部硬钎焊固定于阀主体部中的连接用开口端部的情况下,熔融的钎料不会浸入到在连接用管的端口内配置的整流部件的孔以及阀座的阀口等孔,从而能够避免堵塞它们的情况,由此成为能够减少流体通过声的控制阀。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控制阀的一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3]图2的(A)是图1中的IIA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B)是(A)中的IIB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4]图3是局部放大地示出图1中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5]图4是用于说明炉中硬钎焊的硬钎焊固定的图。
[0026]图5的(A)及(B)分别是示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具备:阀主体部,其具有与第一通路连接的第一端口和与第二通路连接的第二端口,具有形成有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连通的阀口的阀座,并且具备收纳部,该收纳部将包括阀芯而成的阀芯单元收纳为能够移动,上述阀芯相对于上述阀口接近或分离来控制开口面积;整流部件,其设于上述阀座的第二端口侧,并具备具有整流用孔的圆筒部;以及对位部,其为了使上述阀座的阀口的中心轴线的位置与上述整流部件的整流用孔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对位而形成于上述整流部件及上述阀主体部彼此之间的嵌合部,形成上述对位部的上述嵌合部通过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来嵌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整流部件通过将该整流部件的凸缘部夹持在上述阀主体部的阀座的第二端口侧的开口端与形成上述第二端口的连接用管的一端面之间,来固定于上述阀主体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对位部是由上述整流部件的上述凸缘部的外周部和上述阀主体部的结合端的内周部形成的嵌合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对位部由形成于上述整流部件的凸缘部的环状的凹部或凸部、以及分别与该整流部件的凸缘部的凹部或凸部嵌合的形成于上述阀主体部的阀座的凸部或凹部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对位部由形成于上述整流部件的上部的凸部或凹部、以及分别与该整流部件的凹部或凸部嵌合的形成于上述阀主体部的阀座的凸部或凹部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整流部件与形成上述第二端口的连接用管一起利用硬钎焊而固定于上述阀主体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整流部件的圆筒部的外周面与形成上述第二端口的连接用管的内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一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