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泡发生器及具有该微气泡发生器的洗涤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5147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气泡发生器及具有其的洗涤设备。微气泡发生器包括一体式喷管、吸气通道和起泡器。在一体式喷管内沿着水流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级直径变小锥形部和至少一级直径变大锥形部。至少一级直径变小锥形部的下游端形成有第一最小直径开口,至少一级直径变大锥形部位于第一最小直径开口的下游并且其上游端形成有第二最小直径开口,第二最小直径开口与第一最小直径开口连通,使得水流从第一最小直径开口喷出后可在一体式喷管内产生负压;吸气通道配置成使得外界的空气可借助负压被吸入一体式喷管中并与水混合产生气泡水;起泡器固定在一体式喷管的下游端并且配置成可在气泡水流过其时形成微气泡水。该微气泡发生器结构大大简化,成本显著降低。成本显著降低。成本显著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气泡发生器及具有该微气泡发生器的洗涤设备
优先权说明
[0001]本申请要求2019年10月10日提交的、专利技术名称为“微气泡喷头及具有该微气泡喷头的洗涤设备”、申请号为“201910960312.X”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其全部内容被结合到本文中。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气泡产生装置,具体地涉及微气泡发生器及具有该微气泡发生器的洗涤设备。

技术介绍

[0003]微气泡(micro-bubble)通常是指气泡发生时直径在五十微米(μm)以下的微小气泡。微气泡根据其直径范围也可以称为微纳气泡(micro-/nano-bubble)、微米气泡或纳米气泡(nano-bubble)。微气泡由于其在液体中的浮力小,因此在液体中滞留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微气泡在液体中会发生收缩直到最后破碎,生成更小的纳米气泡。在这个过程中,气泡因为变小所以其上升速度变得缓慢,导致融化效率高。微气泡在破碎的时候局部会产生高压和高温的热,由此能够破坏漂浮在液体中或附着在物体上的有机物等异物。另外,微气泡的收缩过程还伴随负电荷的增加,负电荷的高峰状态通常是在微气泡的直径处于1-30微米的时候,因此容易吸附漂浮在液体中的带正电荷的异物。结果就是异物在其由于微气泡的破碎而被破坏之后会被微气泡吸附,然后慢慢浮到液体表面。这些特性使得微气泡具备很强的清洗和净化能力。目前,微气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洗衣机等洗涤设备中。
[0004]为了制造微气泡,不同结构的微气泡产生装置已经被开发出来。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7321204A公开了一种微气泡产生器。该微气泡产生器包括两端为开口状的外壳,外壳的第一端连接有进水管,在外壳内沿着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涡柱、涡柱壳、气液混合管以及定位在外壳的第二端的孔网。气液混合管从头部到尾部依次形成有连通的容置腔、气流部、加速部和流通部。涡柱壳及位于其内的涡柱定位在容置腔内;气流部的管壁上设有进气口;气流部的内壁朝向容置腔的方向凸出,形成呈漏斗状的凸出部,在漏斗状凸出部的大口端与锥形的涡柱壳之间形成供由进气口进入的空气进入气流部的缝隙;加速部的内径朝向尾部方向逐渐增大。水流流经涡柱在涡柱壳内部形成高速旋转水流,高速旋转水流从涡柱壳的出口流出后进入凸出部围成的漏斗状空间内,在水流周围形成的负压将空气从进气口吸入并与水流混合后进入加速部,由于涡柱壳的锥形面以及加速部的内径朝向尾部方向逐渐增大而形成压差,使混合大量空气的水流(形成“气泡水”)加速流动,气泡水经由流通部流向孔网,气泡水被孔网中的细孔切割并混合而产生含有大量微气泡的微气泡水。
[0005]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7583480A)也公开了一种微气泡产生器。该微气泡产生器包括两端为开口状的外壳,外壳的第一端连接有进水管,在外壳内沿着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增压管、气泡产生管以及定位在外壳的第二端的孔网。气泡产生管从第一端到第二端依
次形成有容置腔、气液混合部、扩张引导部。在容置腔内接纳增压管,增压管具有面向容置腔的锥形端;在气液混合部内形成有沿着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尺寸逐渐减小的锥形的气液混合空间;扩张引导部内形成有沿着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尺寸增大的扩张引导空间。气泡产生管的管壁上设有进气通道,气液混合部的内壁与增压管的外壁之间形成间隙以便与气泡产生管的管壁上的进气通道连通,增压管的出水口置于气液混合部的进水口内。水流流经增压管被增压形成高速水流,高速水流从增压管的出水口流出后进入气液混合腔并且在气液混合腔内产生负压,借助该负压,大量空气通过进气通道被吸入水流中并且与水混合形成气泡水,气泡水从扩张引导部流向孔网,气泡水被孔网的细孔混合和切割形成微气泡水。
[0006]上述两种微气泡产生器均具有至少五种独立的部件:外壳,进水管,涡柱和涡壳或增压管,气液混合管或气泡产生管,以及孔网。这些部件都需要设计特定的配合或连接结构,以便所有部件能够组装在一起并且保证组装好的微气泡产生器能够可靠地工作。另外,为了允许将空气从外界吸入到微气泡产生器内,外壳以及气液混合管或气泡产生管上均需要设置进气通道。因此,这样的微气泡产生器的部件和结构都比较复杂,并且制造成本也很高。
[0007]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微气泡产生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气泡发生器,该微气泡发生器包括:一体式喷管,在所述一体式喷管内沿着水流方向设有至少一级直径变小锥形部和至少一级直径变大锥形部,所述至少一级直径变小锥形部的下游端形成有第一最小直径开口,所述至少一级直径变大锥形部位于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的下游并且其上游端形成有第二最小直径开口,所述第二最小直径开口与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连通,从而使得水流从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喷出后可在所述一体式喷管内产生负压;吸气通道,所述吸气通道配置成使得外界的空气可借助所述负压被吸入所述一体式喷管中并与水混合产生气泡水;以及起泡器,所述起泡器固定在所述一体式喷管的下游端并且配置成可在所述气泡水流过其时形成微气泡水。
[0009]在上述微气泡发生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气通道配置为形成在所述一体式喷管的管壁上的吸气孔。
[0010]在上述微气泡发生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吸气孔上配有单向阀,所述吸气孔定位成使得外界的空气可借助所述负压通过所述单向阀被吸入所述一体式喷管中并与水混合产生气泡水。
[0011]在上述微气泡发生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与所述第二最小直径开口沿着所述水流方向相距预定距离。
[0012]在上述微气泡发生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与所述第二最小直径开口通过节流孔连通。
[0013]在上述微气泡发生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气孔定位成沿着所述水流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与所述第二最小直径开口之间或者靠近所述至少一级直径变大
锥形部的下游端。
[0014]在上述微气泡发生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与所述第二最小直径开口彼此重合,并且所述吸气孔定位成靠近所述至少一级直径变大锥形部的下游端。
[0015]在上述微气泡发生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一级直径变小锥形部和所述至少一级直径变大锥形部定位成靠近所述一体式喷管的下游端,并且所述吸气通道配置为形成在所述起泡器的偏离其中心的部分中。
[0016]在上述微气泡发生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一级直径变小锥形部为独立于所述一体式喷管的中空锥形变径件,所述中空锥形变径件配置成可从所述一体式喷管的上游端插入所述一体式喷管,并且其上游端抵靠在所述一体式喷管的上游端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形成在所述中空锥形变径件的下游端上。
[0017]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微气泡发生器包括一体式喷管、吸气通道和安装在一体式喷管的下游端的起泡器。在一体式喷管内沿着水流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级直径变小锥形部和至少一级直径变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式喷管,在所述一体式喷管内沿着水流方向设有至少一级直径变小锥形部和至少一级直径变大锥形部,所述至少一级直径变小锥形部的下游端形成有第一最小直径开口,所述至少一级直径变大锥形部位于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的下游并且其上游端形成有第二最小直径开口,所述第二最小直径开口与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连通,从而使得水流从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喷出后可在所述一体式喷管内产生负压;吸气通道,所述吸气通道配置成使得外界的空气可借助所述负压被吸入所述一体式喷管中并与水混合产生气泡水;以及起泡器,所述起泡器固定在所述一体式喷管的下游端并且配置成可在所述气泡水流过其时形成微气泡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通道配置为形成在所述一体式喷管的管壁上的吸气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孔上配有单向阀,所述吸气孔定位成使得外界的空气可借助所述负压通过所述单向阀被吸入所述一体式喷管中并与水混合产生气泡水。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最小直径开口与所述第二最小直径开口沿着所述水流方向相距预定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强许升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