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为抗肿瘤剂的喹唑啉衍生物
[0001]本申请涉及作为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新型喹唑啉化合物,包含一种或多种该化合物及其盐作为有效成分的药物组合物,以及该化合物及其盐在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中的过度增生性疾病(如癌症和炎症)的治疗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I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由四个结构相关的受体:EGFR(ErbB1或HER1)、ErbB2(HER2)、ErbB3(HER3)和ErbB4(HER4)组成(Riese和Stern,Bioessays(1998)20:41
‑
48;Olayioye等,EMBO Journal(2000)19:3159
‑
3167;和Schlessinger,Cell(2002)110:669
‑
672中综述)。所有四个家族成员的结构几乎相同,由细胞外区域或胞外域或配体结合区域、单个跨膜区域和细胞内胞质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组成。
[0003]已经证明HER2在癌症进展中起作用。HER2过表达发生在20
‑
25%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式(I)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G是C(R5)或N;A是CH或N;B是CH或N;X1、X2、X3、X4、X5、X6和X7各自独立地是CH或N,前提是X6和X7各自不是CH或N;E是O、NH或S;L选自于由O、S和N(R6)组成的组;R1各自独立地选自于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卤素、氰基、硝基、羟基、烷基、烯基、炔基、杂烷基、杂烯基、杂炔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芳基、N(R7)(R8)和O(R9),其中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氰基、硝基、羟基、羧基、氨基甲酰基、酰基、烷基、烯基、炔基和卤代烷基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R2选自于由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所组成的组,其中所述烷基、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氰基、硝基、羟基、羧基、氨基甲酰基、烷基、烯基、炔基、卤代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和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R6是氢或烷基;或者当L是N(R6)时,R2和R6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3至10元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该环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和S的其他的杂原子,其中所述3至10元杂环基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氰基、硝基、羧基、氨基甲酰基、烷基、烯基、炔基、卤代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和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于由氢、卤素、氰基、硝基、烷基、烯基、炔基和烷氧基组成的组;R5选自于由氢、卤素和氰基组成的组;R7和R8各自独立地选自于由以下组成的组:氢、烷基、烯基、炔基、杂烷基、杂烯基、杂炔基、酰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烷基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芳基烷基,或杂环基烷基,其中所述烷基、烯基、炔基、酰基、环烷基、杂环基、环烷基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芳基烷基和杂环基烷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烷基、烯基、炔基、杂烷基、杂烯基、杂炔基、烷基氨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任选被烷基、芳基和杂芳基取代的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或者R7和R8与它们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形成3至10元的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该环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S、SO、SO2和NR
12
的其它的杂原子,其中所述杂环基环任选地
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氧基、卤素、烷基、烯基、炔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烷基烷基、氰基、硝基、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叠氮基、芳基、杂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烷基和杂环基烷基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R9选自于由烷基、烯基、炔基、酰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所组成的组,其中所述烷基、烯基、炔基、酰基、环烷基、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烷基、烯基、炔基、烷氧基、酰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烷基烷基、氰基、硝基、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叠氮基、芳基、杂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烷基和杂环基烷基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R
10
和R
11
各自独立地选自于由氢、烷基、烯基、炔基、杂烷基、杂烯基、杂炔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烷基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芳基烷基或杂环基烷基所组成的组,其中所述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杂环基、环烷基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芳基烷基和杂环基烷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烷基、烯基、炔基、杂烷基、杂烯基、杂炔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或者R
10
和R
11
与它们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形成3至10元的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该环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S、SO、SO2和NR
12
的其它的杂原子,其中所述杂环基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氧基、卤素、烷基、烯基、炔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烷基烷基、氰基、硝基、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叠氮基、芳基、杂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烷基和杂环基烷基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R
12
选自于由氢、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芳基烷基或杂环基烷基所组成的组,其中所述烷基、环烷基、杂环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芳基烷基和杂环基烷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烯基、炔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烷基烷基、氰基、硝基、芳基、杂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烷基和杂环基烷基的基团取代;n是0、1或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所述化合物具有下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X1是CH。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X2、X3、X4和X5之一是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X2、X3、X4和X5中的两个是N。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X6是N,且X7是CH。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X6是CH,且X7是N。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G是N。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A是CH,且B是N。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E是O。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1选自氢、N(R7)(R8)、O(R9)或任选被酰基取代的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L是N(R6),并且R2和R6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3至10元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环,该环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和S的其他的杂原子,其中所述3至10元杂环基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烷基、卤代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和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2和R6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4至9元饱和杂环基环,该环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和S的其他的杂原子,其中所述4至9元饱和杂环基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烷基、卤代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和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2和R6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原子一起形成:每个基团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烷基、卤代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其中p是1、2或3,且q为1、2或3。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L是O,且R2选自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和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其中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烷基,和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2选自C4‑6饱和环烷基
或5至6元饱和杂环基,其中所述C4‑6饱和环烷基和5至6元饱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烷基,和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3选自卤素或烷基。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4是氢。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G是N;A是CH;B是N;X1是CH;X6是N;X7是CH;E是O;L选自O或N(R6);R1是O(R9)、N(R7)(R8)或任选被酰基取代的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R2选自C4‑6饱和环烷基或5至6元饱和杂环基,其中所述C4‑6饱和环烷基和5至6元饱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烷基,和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或者;R2和R6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4至9元饱和杂环基环,该环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和S的其它的杂原子,其中所述4至9元饱和杂环基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烷基、卤代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和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R3选自卤素或烷基;R4和R5是氢;R7和R8各自独立地选自氢、酰基,或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其中所述酰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烷基、烷基氨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杂环基的基团取代;R9选自于由烷基、酰基、C3‑7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和4至6元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所组成的组,其中所述烷基、酰基、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酰基和烷氧基的基团取代;R
10
和R
11
是烷基;以及n是1。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所述化合物具有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分子式: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L是N(R6);R1选自于由以下组成的组:卤素、氰基、硝基、羟基、烷基、烯基、炔基、杂烷基、杂烯基、杂炔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基、芳基、N(R7)(R8)和O(R9);以及R2和R6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4至9元饱和杂环基环,该环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和S的其它的杂原子,其中所述4至9元饱和杂环基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于由卤素、烷基、卤代烷基、饱和和部分不饱和的环烷基,和N(R
10
)(R
11
)所组成的组的基团取代。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所述化合物具有选自于由以下组成的组的分子式:
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于由以下组成的组: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
‑
(二甲基氨基)氮杂环丁烷
‑1‑
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R)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
‑
(二甲基氨基)吡咯烷
‑1‑
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S)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
‑
(二甲基氨基)吡咯烷
‑1‑
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甲氧基
‑5‑
吗啉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甲氧基
‑5‑
((1
‑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甲氧基
‑5‑
((1
‑
甲基吡咯烷
‑3‑
基)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
‑
(二甲基氨基)环丁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
‑
(二甲基氨基)环戊基)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4
‑
(二甲基氨基)环己基)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甲氧基
‑5‑
(4
‑
甲基哌嗪
‑1‑
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
‑
(二甲基氨基)氮杂环丁烷
‑1‑
基)
‑6‑
乙氧基喹唑啉
‑4‑
胺;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
‑
(二甲基氨基)氮杂环丁烷
‑1‑
基)
‑6‑
(2
‑
氟乙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二氟甲氧基)
‑5‑
((1S,5S)
‑2‑
甲基
‑
2,6
‑
二氮杂双环[3.2.0]庚
‑6‑
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1R,5R)
‑2‑
甲基
‑
2,6
‑
二氮杂双环[3.2.0]庚
‑6‑
基)
‑6‑
(((S)
‑
四氢呋喃
‑3‑
基)氧基)喹唑啉
‑4‑
胺;顺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
‑
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反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
‑
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R)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二氟甲氧基)喹唑啉
‑4‑
胺;(S)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二氟甲氧基)喹唑啉
‑5‑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1S,5S)
‑2‑
甲基
‑
2,6
‑
二氮杂双环[3.2.0]庚
‑6‑
基)
‑6‑
(((S)
‑
四氢呋喃
‑3‑
基)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1R,5R)
‑2‑
甲基
‑
2,6
‑
二氮杂双环[3.2.0]庚
‑6‑
基)
‑6‑
(((S)
‑
四氢呋喃
‑3‑
基)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R)
‑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S)
‑
四氢呋喃
‑3‑
基)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S)
‑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S)
‑
四氢呋喃
‑3‑
基)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环丙氧基
‑5‑
((1S,5S)
‑2‑
甲基
‑
2,6
‑
二氮杂双环[3.2.0]庚
‑6‑
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环丙氧基
‑5‑
((1R,5R)
‑2‑
甲基
‑
2,6
‑
二氮杂双环[3.2.0]庚
‑6‑
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异丙氧基
‑5‑
((1S,5S)
‑2‑
甲基
‑
2,6
‑
二氮杂双环[3.2.0]庚
‑6‑
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异丙氧基
‑5‑
((1R,5R)
‑2‑
甲基
‑
2,6
‑
二氮杂双环[3.2.0]庚
‑6‑
基)喹唑啉
‑4‑
胺;(R)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环丙氧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喹唑啉
‑4‑
胺;(S)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环丙氧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喹唑啉
‑4‑
胺;(R)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异丙氧基喹唑啉
‑4‑
胺;(S)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异丙氧基喹唑啉
‑4‑
胺;(R)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
基哌啶
‑4‑
基)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S)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R)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氯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S)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氯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
‑
d3)哌啶
‑4‑
基)氧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R)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甲氧基
‑
d3)喹唑啉
‑4‑
胺;(S)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3
‑
二氟
‑1‑
甲基哌啶
‑4‑
基)氧基)
‑6‑
(甲氧基
‑
d3)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甲氧基
‑5‑
(8
‑
甲基
‑5‑
氧杂
‑
2,8
‑
二氮杂螺[3.5]壬
‑2‑
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R,4S)
‑3‑
(二甲基氨基)
‑4‑
氟吡咯烷
‑1‑
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3R,4R)
‑3‑
(二甲基氨基)
‑4‑
氟吡咯烷
‑1‑
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甲氧基
‑5‑
(5
‑
甲基
‑8‑
氧杂
‑
2,5
‑
二氮杂螺[3.5]壬
‑2‑
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甲氧基
‑5‑
(4
‑
甲基六氢吡咯并[3,4
‑
b][1,4]噁唑嗪
‑
6(2H)
‑
基)喹唑啉
‑4‑
胺;(S)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7
‑
氟
‑5‑
甲基
‑
2,5
‑
二氮杂螺[3.4]辛
‑2‑
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R)
‑
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5‑
(7
‑
氟
‑5‑
甲基
‑
2,5
‑
二氮杂螺[3.4]辛
‑2‑
基)
‑6‑
甲氧基喹唑啉
‑4‑
胺;N
‑
(4
‑
([1,2,4]三唑[1,5
‑
c]嘧啶
‑7‑
基氧基)
‑3‑
甲基苯基)
‑6‑
甲氧基
‑5‑
((1S,5S)
‑2‑
甲基
‑
2,6
‑
二氮杂双环[3.2.0]庚
‑6‑
基)喹唑啉
‑4‑
胺;N
‑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鼎,程子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赞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