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04744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35
一种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其具有:聚丙烯薄膜;和,层叠于聚丙烯薄膜的单面或两面的金属层,将层叠金属层前的聚丙烯薄膜的第一方向的热收缩率设为A、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第一方向的热收缩率设为B时,热收缩率B与热收缩率A的热收缩率比[(热收缩率B)/(热收缩率A)]为0.25以上且0.60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第1本专利技术和第2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聚丙烯薄膜具有高的耐电压性、低的介电损耗特性等优异的电特性,且具有高的耐湿性。因此,广泛被用于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具体而言,例如,用作高电压电容器;转换器、逆变器等电力转换电路的滤波器用电容器、平滑用电容器等中使用的薄膜。特别是,近年来,聚丙烯薄膜开始被广泛用作用于控制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驱动发动机的逆变器电源设备用电容器。汽车等中使用的逆变器电源设备用电容器为小型、轻量、高容量,并且在宽温度范围(例如-40℃~90℃)下要求历经长时间的高可靠性。此处,介电损耗是指,施加到电介质的电能的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损失,介质损耗角正切(以下,也称为“tanδ”)是表示介电损耗的程度的指标。tanδ由复阻抗的实数部(电阻)与虚数部(电抗)之比定义。tanδ的值越大,相对于所施加的电能,以热能的形式损失的比率越大。如果长时间使用电容器,则电容器的tanδ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上升。tanδ上升时,在作为电容器使用的期间有时会产生大量的热,成为特性降低等可靠性受损的原因。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也要求tanδ的上升小。专利文献1中有如下记载:一种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其长度方向的热收缩率为3.0%以下,宽度方向的热收缩率为0%以上且1.0%以下(参照权利要求1)。另外,记载了如下内容: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的长度方向的热收缩率如果超过3.0%,则蒸镀加工时变得容易产生受到来自蒸镀金属的热所导致的褶皱,制造电容器时的热处理等高温工序中缺乏尺寸稳定性,无法得到稳定的电容器特性(段落[0008])。另外记载了如下内容: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的宽度方向的热收缩率如果超过1.0%,则制造电容器时的热处理等高温工序中,电容器元件的端面卷曲而与喷镀金属的接触电阻增大,进而使电容器的介质损耗角正切恶化,因此,无法得到稳定的电容器特性(段落[0009])。专利文献1中,认为主旨在于,使蒸镀工序前的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小于规定值,因此,通过减小层叠金属层前的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从而得到稳定的电容器特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739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通常,聚丙烯薄膜具有热收缩的特性,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述,为了减小层叠金属层前的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必须选择可以制造尽量不发生热收缩的聚丙烯薄膜的原料树脂。因此,存在原料树脂的选择的幅度变窄的问题。另外,用于得到热收缩率小的聚丙烯薄膜(层叠金属层前的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条件(例如浇铸片的制造条件(例如原料树脂的熔融温度、浇铸温度等)、将浇铸片拉伸形成聚丙烯薄膜时的拉伸处理条件(例如拉伸时的温度、拉伸倍率、辊隙压力等))条件设定存在趋于严苛的情况。进而,用于减小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的原料树脂的选择、制造条件的调整也存在要牺牲其他特性(例如耐电压特性等)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第1本专利技术和第2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确保聚丙烯薄膜的材料选择的余地、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条件的调整的余地、且能抑制喷镀金属电极的剥离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另外,本专利技术(第1本专利技术和第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该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薄膜电容器。另外,本专利技术(第1本专利技术和第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该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第1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人等对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如果与层叠金属层前的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相比,在聚丙烯薄膜上层叠金属层后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大幅变化,则用作电容器时,喷镀金属电极的剥离被抑制。作为其理由,本专利技术人等推测是由于,如果与层叠金属层前的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相比,在聚丙烯薄膜上层叠金属层后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大幅减少,则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即使进一步受到热历程,也变得不易发生其以上的热收缩,可以抑制在制成电容器后经过长期使用所导致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与喷镀金属电极的接触面的相对的错位。而且发现:通过采用下述构成,可以提供确保聚丙烯薄膜的材料选择的余地、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条件的调整的余地、且能抑制喷镀金属电极的剥离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至此完成了第1本专利技术。第1本专利技术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特征在于,具有:聚丙烯薄膜;和,层叠于前述聚丙烯薄膜的单面或两面的金属层,将层叠前述金属层前的前述聚丙烯薄膜的第一方向的热收缩率设为A、前述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第一方向的热收缩率设为B时,热收缩率B与热收缩率A的热收缩率比[(热收缩率B)/(热收缩率A)]为0.25以上且0.60以下。根据前述构成,在前述聚丙烯薄膜的单面或两面层叠有金属层,因此,可以用于以聚丙烯薄膜为电介质、金属层为电极的薄膜电容器。另外,根据前述构成,前述热收缩率比为0.60以下,因此,聚丙烯薄膜与层叠金属层前相比,层叠金属层后,可以说较大地收缩。亦即,前述热收缩率比为0.60以下,因此,该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已经大幅热收缩,而且即使进一步受到热历程,也变得不易发生其以上的热收缩。其结果,可以抑制在制成电容器后经过长期使用所导致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与喷镀金属电极的接触面的相对的错位,可以抑制喷镀金属电极的剥离。另外,通常,聚丙烯薄膜具有热收缩的特性。因此,通过有意地使层叠金属层的工序中聚丙烯薄膜大幅收缩等,从而与层叠金属层前(在受到层叠金属层时的热之前)相比,较容易减小层叠金属层后的热收缩率(使前述热收缩率比为0.60以下)。即,第1本专利技术中,如果调整层叠金属层时的条件等,则可以使前述热收缩率比为0.60以下,因此,可以较宽地保持对于材料树脂的选择幅度。例如,几乎没有限制如专利文献1那样必须选择使层叠金属层前的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变小的原料树脂。另外,也无需调整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条件,使得层叠金属层前的聚丙烯薄膜的热收缩率变小。另外,前述热收缩率比为0.25以上,因此,尺寸稳定性优异。如此,根据前述构成,前述热收缩率比为0.60以下,因此,可以确保聚丙烯薄膜的材料选择的余地、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条件的调整的余地,且前述热收缩率比为0.60以下,因此,可以抑制喷镀金属电极的剥离。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1中似乎想要通过减小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的宽度方向的热收缩率来抑制电容器元件的端面的卷曲,从而抑制喷镀金属电极的剥离。亦即,似乎想要抑制由于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在从喷镀金属电极面离开的方向上收缩所导致的剥离。另一方面,在第1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方向意图为MD方向(长度方向、流动方向、纵向)。而且,在第1本专利技术中,经卷绕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由于热收缩而卷边,试图抑制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与喷镀金属电极的接触面的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n聚丙烯薄膜;和,/n层叠于所述聚丙烯薄膜的单面或两面的金属层,/n将层叠所述金属层前的所述聚丙烯薄膜的第一方向的热收缩率设为A、所述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第一方向的热收缩率设为B时,热收缩率B与热收缩率A的热收缩率比[(热收缩率B)/(热收缩率A)]为0.25以上且0.60以下。/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829 JP 2018-160147;20180905 JP 2018-166349;201.一种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
聚丙烯薄膜;和,
层叠于所述聚丙烯薄膜的单面或两面的金属层,
将层叠所述金属层前的所述聚丙烯薄膜的第一方向的热收缩率设为A、所述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第一方向的热收缩率设为B时,热收缩率B与热收缩率A的热收缩率比[(热收缩率B)/(热收缩率A)]为0.25以上且0.6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层叠所述金属层前的所述聚丙烯薄膜的第一方向的热收缩率A为2.0%以上且10.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120℃下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变化率为-0.4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薄膜的面取向系数ΔP为0.010~0.016。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城义和奥山佳宗中田将裕日当和之
申请(专利权)人: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