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4460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具体包括:连接器壳体,其内安装有插接模块,插接模块包括成排布置的接触件,成排的接触件包括差分信号对以及接地接触件;第一屏蔽片和第二屏蔽片,均与成排的接触件相对间隔布置,其上在对应于接地接触件的位置分别设有朝向接地接触件凸出的第一接地触点和第二接地触点;第一、第二接地触点均处于接地接触件的对侧,且与接地接触件之间形成供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插入的插合空间,所述第一接地触点和第二接地触点在插合方向上间隔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高速背板连接器保证了不同接地触点与接地接触件的接触,同时,不同接地触点在插合方向上间隔布置,也削弱了短桩效应,保证了高速背板连接器的信号传输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高速背板连接器中由于结构限制,差分信号对之间串扰严重,对信号的传输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背板连接器的传输速率的提高,为了保证连接器具有良好的回流路径以及更小的串扰,多通过改变屏蔽片结构及屏蔽片在插合区域的接触方式,来缩短信号回流路径,提升高速性能。现有较为常见的做法有两种。第一种如图1所示,背板连接器1在插合区域伸出有母端接地接触件12,以与适配的公端接地接触件22插合接触,背板连接器1上与母端接地接触件12相对设置有母端屏蔽片19,母端屏蔽片19悬伸至插合区域处,且在与公端接地接触件22相对应的位置处冲有凸包191,凸包191与公端接地接触件22插合接触,即公端接地接触件22夹在母端屏蔽片19以及母端接地接触件12之间。这种连接器结构,母端屏蔽片在母端连接器内部提供回流和屏蔽效果,在插合区域通过凸包与公端地针接触缩短回流路径,改善高速背板连接器的插损及串扰谐振问题。但是母端屏蔽片在母端连接器内部与接地接触件配合时,容易打破信号端子上方的完整屏蔽参考,影响回流路径,而且单个凸包无法实现多个触点接触,造成公端接地接触件产生短桩效应。第二种如图2所示,背板连接器1在插合区域伸出有母端接地接触件12,以与适配的公端接地接触件22插合接触,背板连接器1上与母端接地接触件12相对设置有母端屏蔽片18,母端屏蔽片18悬伸至插合区域处,且在与公端接地接触件22相对应的位置成型有前后两个弹爪181,弹爪181与公端接地接触件22弹性抵压,即公端接地接触件22夹在母端屏蔽片18以及母端接地接触件12之间。这种连接器结构,母端屏蔽件18上设有前后两个弹性触电,减小了公端接地接触件的短桩,缩短了回流路径,改善了高速背板连接器插损及串扰谐振问题。但是前后两个弹性触点处于同一悬臂上,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在其中一个触点与公端接地接触件弹性接触后,导致母端屏蔽片18弹性变形而导致另一触点无法与公端接地接触件可靠接触的问题,影响屏蔽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用以解决现有的背板连接器在插合区域处屏蔽效果差,导致高速信号传输质量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高速背板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其内安装有插接模块,插接模块包括成排布置的接触件,成排的接触件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差分信号对以及设置于相邻差分信号对之间的接地接触件;高速背板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屏蔽片和第二屏蔽片,均与成排的接触件相对间隔布置,其上在对应于接地接触件的位置分别设有朝向接地接触件凸出的第一接地触点和第二接地触点;第一、第二接地触点均处于接地接触件的对侧,且与接地接触件之间形成供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插入的插合空间,第一、第二接地触点和接地接触件分别用于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的两侧接触;所述第一接地触点和第二接地触点在插合方向上间隔布置。本专利技术的高速背板连接器通过两个屏蔽片上的两个接地触点配合接地接触件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接触,避免了将不同接地触点布置在同一个屏蔽片上而在一个接地触点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接触后,影响其他接地触点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接触的问题,同时,不同接地触点在插合方向上间隔布置,也削弱了短桩效应,进而能够提供良好的回流和屏蔽效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背板连接器的插损和串扰问题,保证了高速背板连接器的信号传输质量。进一步的,第一接地触点、第二接地触点以及接地接触件的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相接触的部位在插合方向上分别错开。这样能够在插合方向上实现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更多点位的接触,提升回流效果,进而提升屏蔽效果。更进一步的,在插合方向上,接地接触件的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相接触的部位处于第一接地触点和第二接地触点之间。这样能够尽可能的使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两侧受力平衡,保证多个触点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的可靠接触。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第一、第二接地触点中,一个为硬性触点,一个为弹性触点。通过硬性触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的位置进行限制,能够更好的保证弹性触点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之间的弹性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硬性触点为设置在对应屏蔽片上的凸包结构,所述弹性触点为设置在对应屏蔽片上的弹爪结构。凸包结构和弹爪结构设置起来较为简单方便,而且整体体积较小,有利于实现高密度排布,减小连接器的整体尺寸。更进一步的,所述凸包结构处于弹爪结构的朝向适配连接器的一侧。这样的位置设置能够使凸包结构先于弹爪结构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接触,以对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的位置进行限制,进而能够更好的保证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继续插入时,与弹爪结构可靠接触。更进一步的,第一接地触点为所述弹爪结构,第二接地触点为所述凸包结构,第一屏蔽片处于第二屏蔽片的靠近接地接触件的一侧,在插合区域,第二屏蔽片从垂直于接触件的排布方向的一侧绕开所述弹爪结构并延伸至弹爪结构的靠近适配连接器的一侧以用于设置所述的凸包结构。这样的结构设置,以方便保证了两屏蔽片上的接地触点在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接触时,两屏蔽片之间不会发生干涉,而且提升了插合位置处在垂直于接触件排列方向上的屏蔽效果。作为另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凸包结构由屏蔽片片体上冲裁形成,这种凸包结构形成方式加工方便,便于成型,降低了制造成本。作为另一种优化方案,第一、第二屏蔽片电性导通,这样能够更好的在插合位置处对插接模块形成较为完整的屏蔽,提升了插接模块的屏蔽效果。此外,更为优选的,第一、第二屏蔽片集成在插接模块上而整体形成独立模块,这样有助于实现高速背板连接器的模块化设置,便于拆装。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种现有的背板连接器的插接模块与适配插接模块插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二种现有的背板连接器的插接模块与适配插接模块插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高速背板连接器的实施例一与适配连接器插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显示图3中插合位置结构的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高速背板连接器的实施例一的插接模块与适配插接模块插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插接模块;10、第一屏蔽片;100、第一接地触点;11、第二屏蔽片;110、第二接地触点;12、母端接地接触件;18、母端屏蔽片;181、弹爪;19、母端屏蔽片;191、凸包;2、公端连接器;22、公端接地接触件;23、公端信号接触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包括:/n连接器壳体,其内安装有插接模块(1),插接模块(1)包括成排布置的接触件,成排的接触件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差分信号对以及设置于相邻差分信号对之间的接地接触件;/n其特征是,/n高速背板连接器还包括:/n第一屏蔽片(10)和第二屏蔽片(11),均与成排的接触件相对间隔布置,其上在对应于接地接触件的位置分别设有朝向接地接触件凸出的第一接地触点(100)和第二接地触点(110);/n第一、第二接地触点均处于接地接触件的对侧,且与接地接触件之间形成供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插入的插合空间,第一、第二接地触点和接地接触件分别用于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的两侧接触;/n所述第一接地触点(100)和第二接地触点(110)在插合方向上间隔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壳体,其内安装有插接模块(1),插接模块(1)包括成排布置的接触件,成排的接触件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差分信号对以及设置于相邻差分信号对之间的接地接触件;
其特征是,
高速背板连接器还包括:
第一屏蔽片(10)和第二屏蔽片(11),均与成排的接触件相对间隔布置,其上在对应于接地接触件的位置分别设有朝向接地接触件凸出的第一接地触点(100)和第二接地触点(110);
第一、第二接地触点均处于接地接触件的对侧,且与接地接触件之间形成供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插入的插合空间,第一、第二接地触点和接地接触件分别用于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的两侧接触;
所述第一接地触点(100)和第二接地触点(110)在插合方向上间隔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背板连接器,其特征是,第一接地触点(100)、第二接地触点(110)以及接地接触件的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相接触的部位在插合方向上分别错开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背板连接器,其特征是,在插合方向上,接地接触件的与适配连接器的接地接触件相接触的部位处于第一接地触点(100)和第二接地触点(110)之间。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爽郝豫鲁潘波别致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