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4013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包括电量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模块、用于报警的通信模块、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模块、用于采集电压和/或电路的模拟量采集模块和MCU控制模块,所述电量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模块、通信模块、外部控制模块和模拟量采集模块均与MCU控制模块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外部控制模块对外控设备进行控制,同时通过模拟量采集模块对进入到智能设备监控器的电流和电压进行监测,实现监测和控制一体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规模大小不等,设备种类、数量不同的网络设备机房广泛分布于用户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域。由于欠缺与运行网络的规模体系相对称的运维系统,数量众多的无人值守机房的物理运行环境状况、动力配电状况、设备运行状况、人员活动状况以及消防状况的变化包括可能出现的危急状况,均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也就很难被有效预见、防范和避免。因此监控设备对于机房环境监控非常重要。但传统的监控设备对外部设备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无法对外部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以使得机房无法长期无人值班,在运营中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其能解决传统的监控设备无法对外部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包括电量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模块、用于报警的通信模块、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模块、用于采集电压和/或电路的模拟量采集模块和MCU控制模块,所述电量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模块、通信模块、外部控制模块和模拟量采集模块均与MCU控制模块连接。优选的,所述外部控制模块包括用于连接外控设备的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驱动芯片U1、用于连接外控设备的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所述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均通过继电器驱动芯片U1与MCU控制模块连接。优选的,所述外部控制模块还包括用于连接红外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芯片U2、电容C1、三极管Q1、电阻R11、电阻R12和TVS管T1,所述电源模块与红外接收芯片U2的信号收发端VS连接,所述红外接收芯片U2的信号收发端VS通过电容C1接地,所述红外接收芯片U2的信号输出端OUT与MCU控制模块AIRC_IN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AIRC1+通过电阻R11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TVS管T1的正极接地、所述TVS管T1的负极与MCU控制模块AIRC1+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源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2与MCU控制模块连接。优选的,所述模拟量采集模块包括若干外部连接有电磁感应器的模拟量采集电路,所述模拟量采集电路包括电感L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TVS管T2、熔断器F1和信号放大器U3,所述电磁感应器通过熔断器F1与TVS管T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和TVS管T2的正极均接地,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电阻R23的一端均与TVS管T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和电阻R23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所述信号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和电容C5的一端均与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信号放大器U3的输出端和反向输入端均与电阻R2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与MCU控制模块的检测端ADV1连接。优选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MCU控制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模块和电量采集模块与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通讯模块与第二输出端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3.3V,所述第二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5V。优选的,所述电量采集模块包括采集电路和电量计量电路,所述采集电路包括插接件J2、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熔断器F2、电压互感器J1、电容C6、电容C7、电容C8和电容C9,所述电量计量电路包括与MCU控制模块的连接的电量芯片U4,所述插接件J2的引脚ACV+通过电阻R31与电压互感器J1的一次侧的正极连接,所述插接件J2的引脚ACV-与电压互感器J1的一次侧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32的一端与电压互感器J1的二次侧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电压互感器J1的二次侧的负极、电阻R33的一端和电阻R35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一端和电阻R34的一端均与电量芯片U4的数据采集端V3P连接,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与电阻R3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另一端均与电量芯片U4的数据采集端V3N连接,所述插接件J2的引脚CA+与熔断器F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6的一端和电阻R38的一端均与熔断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和电容C8的一端均与与电量芯片U4的数据采集端V2P连接,所述插接件J2的引脚CA-、电阻R36的另一端、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9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与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和电容C9的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和电阻R39的另一端均与电量芯片U4的数据采集端V2N连接。优选的,所述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6和电阻R37均为高精度低温漂的采样电阻。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外部控制模块包括用于连接外控设备的第一控制电路和用于连接红外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电路,通过第一控制电路控制风机和声光报警等外控设备的电源的通断,以实现远程控制风机和声光报警等外控设备的开启或者关闭,同时通过第二控制电路采用红外控制器向空调、显示屏等设有红外接收器可以进行调整的外控设备发送控制指令,以实现远程控制空调、显示屏等外控设备的运行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所述的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的结构示意如图。图2为本技术中所述的MCU控制模块的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中所述的第一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4为本技术中所述的红外接收芯片U2的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中所述的第一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6为本技术中所述的模拟量采集模块的电路图。图7为本技术中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的电路图。图8为本技术中所述的供能转换电路的电路图。图9为本技术中所述的低压差稳压电路的电路图。图10为本技术中所述的电池充电管理电路的电路图。图11为本技术中所述的后备电源电路的电路图。图12为本技术中所述的采样电路的电路图。图13为本技术中所述的电量计量电路的电路图。图14为本技术中所述的通信模块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量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模块、用于报警的通信模块、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模块、用于采集电压和/或电路的模拟量采集模块和MCU控制模块,所述电量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模块、通信模块、外部控制模块和模拟量采集模块均与MCU控制模块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量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模块、用于报警的通信模块、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模块、用于采集电压和/或电路的模拟量采集模块和MCU控制模块,所述电量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模块、通信模块、外部控制模块和模拟量采集模块均与MCU控制模块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控制模块包括用于连接外控设备的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驱动芯片U1、用于连接外控设备的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所述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均通过继电器驱动芯片U1与MCU控制模块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控制模块还包括用于连接红外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芯片U2、电容C1、三极管Q1、电阻R11、电阻R12和TVS管T1,所述电源模块与红外接收芯片U2的信号收发端VS连接,所述红外接收芯片U2的信号收发端VS通过电容C1接地,所述红外接收芯片U2的信号输出端OUT与MCU控制模块AIRC_IN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AIRC1+通过电阻R11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TVS管T1的正极接地、所述TVS管T1的负极与MCU控制模块AIRC1+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源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2与MCU控制模块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房的智能设备监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量采集模块包括若干外部连接有电磁感应器的模拟量采集电路,所述模拟量采集电路包括电感L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TVS管T2、熔断器F1和信号放大器U3,所述电磁感应器通过熔断器F1与TVS管T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和TVS管T2的正极均接地,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电阻R23的一端均与TVS管T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和电阻R23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所述信号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和电容C5的一端均与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信号放大器U3的输出端和反向输入端均与电阻R2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舒庭陈远颜燕斌
申请(专利权)人:卓振思众广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