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3660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包括多个温度探测终端和一个用户监控终端;其中,每个温度探测终端,包括感温网、行列扫描逻辑电路、信号处理电路、A/D转换模块、微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终端报警模块;感温网,与行列扫描逻辑电路相连接;行列扫描逻辑电路,分别与信号处理电路和微控制器相连接;信号处理电路,分别与A/D转换模块和微控制器相连接;A/D转换模块,与微控制器相连接;微控制器,分别与终端报警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相连接;无线通信模块,与用户监控终端相无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方便、可靠地对物体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具有测温方式灵活、高温检测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容易维护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计算机及传感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传统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为确保物资所处温度在可控范围之内,往往采用人工巡检、手工记录温度的方式,来监控各种场所的温度。这种传统的巡检方式,存在响应不及时、信息有遗漏、数据欠精准等诸多弊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得不断提高,温度探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并且应用于各种温控场所。温度探测控制一般采用各式各样的温度传感器。常规的接触式探测技术采用点式测量方式,而对一些特殊场所易燃物品的火灾探测,此方法并不能满足精确需要。较为先进的线式测温方式是光纤测温法,通过光纤拉曼散射现象,实现光纤沿线温度测量。光纤测温不怕电磁干扰、抗腐蚀性强、传输距离远,但是,设备成本过高,所以不能广泛地推广应用。目前,非接触式测温有红外辐射测温技术,但是被测物体的材料、被测物体的光滑程度以及氧化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原因,都给在线测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真实温度测量也成了目前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温度探测技术上,大多数的测温系统仍然存在着高温检测迟缓、测温点数据不够丰富以及探测传感器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包括多个温度探测终端和一个用户监控终端;其中,每个温度探测终端,包括感温网、行列扫描逻辑电路、信号处理电路、A/D转换模块、微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终端报警模块;感温网,与行列扫描逻辑电路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行列扫描逻辑电路,分别与信号处理电路和微控制器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信号处理电路,分别与A/D转换模块和微控制器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A/D转换模块,与微控制器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微控制器,分别与终端报警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相连接;无线通信模块,与用户监控终端相无线连接。其中,感温网包括热敏电阻、行导线、列导线和热敏绝缘材料、,其中:感温网包括感温网主体,该感温网主体包括多条纵横交错铺设的行导线和列导线;行导线和列导线的交叉点处,用热敏绝缘材料连接固定;在行导线和列导线的每个交叉点处旁边,行导线和列导线分别连接一个热敏电阻的两端。其中,感温网主体的上下两侧,分别铺设上层绝缘薄膜和下层绝缘薄膜。其中,行列扫描逻辑电路,用于感温网中的热敏电阻进行行列扫描,并将扫描到的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信号输出给信号处理电路。其中,信号处理电路,用于接收所述行列扫描逻辑电路发来的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信号,并对该电压信号滤波、放大稳定处理及短路检测。其中,A/D转换模块,用于模数转换,将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进行转换,然后输出给微控制器。其中,终端报警模块为声光报警器。其中,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将微控制器上的预设信息,通过无线传输形式,传送给用户监控终端。由以上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其可以方便、可靠地对物体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具有测温方式灵活、高温检测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容易维护等优点,有利于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的系统结构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感温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感温网的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实施流程图。图中:201、热敏电阻;202、行导线;203:列导线;204、热敏绝缘材料;205、上层绝缘薄膜;206、下层绝缘薄膜;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是一种利用感温网针对物体进行温度检测,并高温报警的处理系统。该系统可同时对多张感温网进行测控,具体包括多个温度探测终端和一个用户监控终端;其中,每个温度探测终端,包括感温网101、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信号处理电路103、A/D转换模块104、微控制器(MCU)105、无线通信模块107和终端报警模块106;感温网101,与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相连接(例如通过数据信号线);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分别与信号处理电路103和微控制器(MCU)105相连接(例如通过数据信号线);信号处理电路103,分别与A/D转换模块104和微控制器(MCU)105相连接(例如通过数据信号线);A/D转换模块104,与微控制器(MCU)105相连接(例如通过数据信号线);微控制器(MCU)105,分别与终端报警模块106和无线通信模块107相连接(例如通过数据信号线);无线通信模块107,与用户监控终端108相无线连接。在本技术中,具体实现上,感温网101为本系统的温度探测传感器。具体实现上,如图2所示,感温网101是一种纵横交错形式铺设测温点的网状结构探测器,用于检测待测物体的温度;感温网101包括:热敏电阻201(例如图3所示的RT1~RT9)、行导线202、列导线203、热敏绝缘材料204、上层绝缘薄膜205和下层绝缘薄膜206,其中:感温网101包括感温网主体,该感温网主体包括多条(例如n条,n大于等于1)纵横交错铺设的行导线202和列导线203;行导线202和列导线203的交叉点处,用热敏绝缘材料204(例如采用热敏环氧树脂)连接固定,使得行导线202和列导线203相对位置固定,且相互不导通。具体实现上,此外,在行导线202和列导线203的每个交叉点处旁边,行导线202和列导线203分别连接一个热敏电阻201的两端,即将热敏电阻201的一端连接在行导线202上,另一端连接在列导线203上。以此类推,将n2个交叉点用热敏绝缘材料204连接固定,并且在交叉点的行列两条导线上连接热敏电阻201,形成网状探测结构。具体实现上,感温网主体的上下两侧,分别铺设上层绝缘薄膜205和下层绝缘薄膜206。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技术,在整张感温网外,铺设上层绝缘薄膜205和下层绝缘薄膜206,用以保护并固定内部元件,保证元件不受外部环境干扰腐蚀。感温网101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中,具体实现上,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是在微控制器(MCU)105的控制下,对处于感温网101中的热敏电阻201进行行列扫描,并将扫描到的热敏电阻201两端的电压信号输出给信号处理电路103。具体实现上,信号处理电路103,用于接收所述行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温度探测终端和一个用户监控终端;/n其中,每个温度探测终端,包括感温网(101)、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信号处理电路(103)、A/D转换模块(104)、微控制器(105)、无线通信模块(107)和终端报警模块(106);/n感温网(101),与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n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分别与信号处理电路(103)和微控制器(105)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n信号处理电路(103),分别与A/D转换模块(104)和微控制器(105)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nA/D转换模块(104),与微控制器(105)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n微控制器(105),分别与终端报警模块(106)和无线通信模块(107)相连接;/n无线通信模块(107),与用户监控终端(108)相无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温度探测终端和一个用户监控终端;
其中,每个温度探测终端,包括感温网(101)、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信号处理电路(103)、A/D转换模块(104)、微控制器(105)、无线通信模块(107)和终端报警模块(106);
感温网(101),与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
行列扫描逻辑电路(102),分别与信号处理电路(103)和微控制器(105)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
信号处理电路(103),分别与A/D转换模块(104)和微控制器(105)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
A/D转换模块(104),与微控制器(105)通过数据信号线相连接;
微控制器(105),分别与终端报警模块(106)和无线通信模块(107)相连接;
无线通信模块(107),与用户监控终端(108)相无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感温网的温度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感温网(101)包括热敏电阻(201)、行导线(202)、列导线(203)和热敏绝缘材料(204)、,其中:
感温网(101)包括感温网主体,该感温网主体包括多条纵横交错铺设的行导线(202)和列导线(203);
行导线(202)和列导线(203)的交叉点处,用热敏绝缘材料(204)连接固定;
在行导线(202)和列导线(203)的每个交叉点处旁边,行导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文彬郑贵省魏建宇卢爱臣郭强刘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