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3114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包括第一钢件、第二钢件以及将两个钢件接触端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钢件端部的第一连接段和设置在第二钢件端部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相对面设有相互配合以提高抗拉性能的的卡合件,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绑缚件捆绑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相互嵌入两个钢件表面的连接槽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装置的弊端进行设计,取消了现有的连接方式,实现两根钢件的直线连接,这样就满足钢件穿过细孔的需要,也方便后期对圆钢件的拆卸,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
本技术涉及机械结构,具体是一种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
技术介绍
一般的圆钢之间连接方式都是做成圆环,利用卸扣等可拆件连接;或者将圆钢做成挂钩形式连接。但这些连接方式如果穿过一些小的防磨套管时,后期拆卸会很麻烦,并且这种圆钢连接方式也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现在提供一种便于拆卸的圆钢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包括第一钢件和第二钢件以及将两个钢件接触端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钢件端部的第一连接段和设置在第二钢件端部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相对面设有相互配合以提高抗拉性能的的卡合件,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绑缚件捆绑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相互嵌入两个钢件表面的连接槽中。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合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段下端的第一连接凸起和第一连接卡槽;所述卡合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连接段上端面便于第一连接凸起插入的第二连接卡槽和便于插入第一连接卡槽内部的第二连接凸起;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卡槽的深度不小于第一连接凸起的长度,所述第一连接卡槽的深度不小于第二连接凸起的长度。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凸起和第二连接凸起都为矩形块。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合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段下端面的第一楔形凸起和第一楔形凹槽,第一楔形凸起和第一楔形凹槽的过渡区域构建了一个第一挡块件;所述第二连接段上端设有第二楔形凸起和第二楔形凹槽,所述第二楔形凸起和第二楔形凹槽的过渡区域构建了一个与第一挡块件相配合的第二挡块件;所述第二楔形凸起与第一楔形凹槽相配合,所述第二楔形凹槽与第一楔形凸起相配合。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楔形凸起和第二楔形凸起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15度,且所有凸起和凹槽的表面都设有防滑层。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绑缚件包括至少一个将两个钢件捆包的U型柱,所述U型柱的两个端部都穿过桥接板上的穿孔,所述桥接板和U型柱相配合构建了捆绑空间,所述U型柱端部设有螺纹区域以及用于调节捆绑空间大小的螺母块。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桥接板面向钢件的表面开设有便于垫板安装的垫板槽,所述垫板槽两侧开设有防止垫板脱落的侧卡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针对现有装置的弊端进行设计,取消了现有的连接方式,实现两根钢件的直线连接,这样就满足钢件穿过细孔的需要,也方便后期对圆钢件的拆卸,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绑缚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钢件100、第二钢件200、绑缚件300;第一连接凸起101、第一连接段102、第一连接卡槽103、第一楔形凸起104、第一楔形凹槽105;第二连接卡槽201、第二连接凸起202、第二连接段203、第二楔形凸起204、第二楔形凹槽205;螺纹区域301、桥接板302、U型柱303、螺母块304、侧卡槽305、垫板槽30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和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包括第一钢件100和第二钢件200以及将两个钢件接触端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钢件100端部的第一连接段102和设置在第二钢件200端部的第二连接段203,所述第一连接段102和第二连接段203的相对面设有相互配合以提高抗拉性能的的卡合件,所述第一连接段102和第二连接段203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绑缚件300捆绑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段102和第二连接段203相互嵌入两个钢件表面的连接槽中;所述卡合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段102下端的第一连接凸起101和第一连接卡槽103;所述卡合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连接段203上端面便于第一连接凸起101插入的第二连接卡槽201和便于插入第一连接卡槽103内部的第二连接凸起202;所述第二连接卡槽201的深度不小于第一连接凸起101的长度,所述第一连接卡槽103的深度不小于第二连接凸起202的长度;在实际使用时,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相互抵压,此时的凸起和卡槽相互嵌合,从而提高了装置整体的抗拉性能;所述第一连接凸起101和第二连接凸起202都为矩形块;所述绑缚件300包括至少一个将两个钢件捆包的U型柱303,所述U型柱303的两个端部都穿过桥接板302上的穿孔,所述桥接板302和U型柱303相配合构建了捆绑空间,所述U型柱303端部设有螺纹区域301以及用于调节捆绑空间大小的螺母块304;为了提高桥接板302与圆钢之间的接触面积,所述桥接板302面向钢件的表面开设有便于垫板安装的垫板槽306,所述垫板槽306两侧开设有防止垫板脱落的侧卡槽305,这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插入不同厚度的垫板,从而保证连接效果。实施例2请参阅图2和3,与实施例1相区别的是:所述卡合件还可以替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具体由设置在第一连接段102下端面的第一楔形凸起104和第一楔形凹槽105,第一楔形凸起104和第一楔形凹槽105的过渡区域构建了一个第一挡块件;所述第二连接段203上端设有第二楔形凸起204和第二楔形凹槽205,所述第二楔形凸起204和第二楔形凹槽205的过渡区域构建了一个与第一挡块件相配合的第二挡块件;所述第二楔形凸起204与第一楔形凹槽105相配合,所述第二楔形凹槽205与第一楔形凸起104相配合,这种相互契合的方式再配合绑缚件300的捆绑,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装置的抗拉能力;所述第一楔形凸起104和第二楔形凸起20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15度,且所有凸起和凹槽的表面都设有防滑层,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对两个圆钢件的连接区域进行加工,设计了卡合件,从而使得两个圆钢件连接段卡接固定,再配合绑缚件300对圆钢件连接区域进行绑缚,防止二者分离,这种连接方式,避免了传统的折弯套接,可以使得这种圆钢件穿过套管,也方便后期的拆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包括第一钢件(100)、第二钢件(200)以及将两个钢件接触端连接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钢件(100)端部的第一连接段(102)和设置在第二钢件(200)端部的第二连接段(203),所述第一连接段(102)和第二连接段(203)的相对面设有相互配合以提高抗拉性能的卡合件,所述第一连接段(102)和第二连接段(203)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绑缚件(300)捆绑固定;/n所述第一连接段(102)和第二连接段(203)相互嵌入两个钢件表面的连接槽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包括第一钢件(100)、第二钢件(200)以及将两个钢件接触端连接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钢件(100)端部的第一连接段(102)和设置在第二钢件(200)端部的第二连接段(203),所述第一连接段(102)和第二连接段(203)的相对面设有相互配合以提高抗拉性能的卡合件,所述第一连接段(102)和第二连接段(203)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绑缚件(300)捆绑固定;
所述第一连接段(102)和第二连接段(203)相互嵌入两个钢件表面的连接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段(102)下端的第一连接凸起(101)和第一连接卡槽(103);
所述卡合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连接段(203)上端面便于第一连接凸起(101)插入的第二连接卡槽(201)和便于插入第一连接卡槽(103)内部的第二连接凸起(2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卡槽(201)的深度不小于第一连接凸起(101)的长度,所述第一连接卡槽(103)的深度不小于第二连接凸起(202)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穿过细孔的圆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凸起(101)和第二连接凸起(202)都为矩形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穿过细孔的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涛徐静张建柏徐康生刘刚蒋明洋黄光富
申请(专利权)人: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