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物密度测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03100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织物密度测量方法,包括:步骤S1:将织物固定在检测台上;步骤S2:控制升降机构上升,使第一张力辊和第二张力辊给织物一定张力;步骤S3:通过扫描仪获取织物图像;步骤S4:基于织物图像获取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步骤S5:计算织物密度;步骤S6:控制升降机构下降,使第一张力辊位于第一夹紧部下方;步骤S7:控制旋转平台转动一定角度;步骤S8:重复步骤S2;步骤S9:计算织物密度的平均值,完成测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旋转平台对第一张力辊和第二张力辊进行转动,在多个张力方向上进行织物密度测试,提高了检测精度,同时,旋转平台的设置,避免人力调整织物方向,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织物密度测量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织物密度检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织物密度测量方法。
技术介绍
经编和纬编都是用钩针使纱线饶结成套,统称作针织物。织物在编织成型后,需要进行密度检测。经纱沿着横向单位长度内的根数称为经向密度,纬纱沿着纵向单位长度内的根数称为纬向密度,二者统称为织物密度。与织物的重量,耐磨性,手感和透气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测量织物密度和分析织物组织结构是一项考核织物质量的重要试验。在对织物密度进行测量时,大部分织物都是在0张力状态下进行密度测量,而针对一些特殊场合使用的织物,客户在检测时,需要在一定张力下进行织物密度检测。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788792A,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纬编针织物密度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织物张力装置、织物图像采集装置和纬编针织物密度检测软件,通过织物张力装置提供一定张力,但是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张力方向不可变,例如,沿经向施加张力时,纬纱密度会受到一定影响,沿纬向施加张力时,经纱密度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就需要多次改变张力方向来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有鉴于上述缺陷,本申请人积极主动加以研究,以期创设一种织物密度测量方法,使其更具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织物密度测量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微张力环境下,织物密度检测不精确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织物密度测量方法,包括:步骤S1:将织物固定在检测台上;步骤S2:控制升降机构上升,使第一张力辊和第二张力辊给织物一定张力;步骤S3:通过扫描仪获取织物图像;步骤S4:基于织物图像获取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步骤S5:根据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计算织物密度;步骤S6:控制升降机构下降,使第一张力辊位于第一夹紧部下方;步骤S7:控制旋转平台转动一定角度;步骤S8:重复步骤S2;步骤S9:计算织物密度的平均值,完成测量。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和S3之间,还包括步骤SA:步骤SA:对织物图像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对织物图像进行图像转换、滤波去噪和对比度增强。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获取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包括获取位于经向的第一纱线数目和获取位于纬向的第二纱线数目。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根据第一纱线数目计算经向密度,根据第二纱线数目计算纬向密度。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检测台包括:第一夹紧部、第二夹紧部、第三夹紧部、第四夹紧部;所述第一夹紧部、第二夹紧部、第三夹紧部、第四夹紧部分布在织物四个边角处,对织物进行夹持。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一张力辊和第二张力辊通过基座与所述升降机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7中,所述旋转平台固定在所述升降机构下方,用以驱动所述升降机构旋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织物密度测量方法,通过设置旋转平台对第一张力辊和第二张力辊进行转动,在多个张力方向上进行织物密度测试,提高了检测精度,同时,旋转平台的设置,避免人力调整织物方向,提高了检测效率。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织物密度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状态下第一张力辊和第二张力辊的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状态下第一张力辊和第二张力辊的位置示意图;附图标记:11、第一夹紧部;12、第二夹紧部;13、第三夹紧部;14、第四夹紧部;3、第一张力辊;4、第二张力辊;5、基座;6、升降机构;7、旋转平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参阅图1至图4,由图可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织物密度测量方法,包括:步骤S1:将织物固定在检测台上;步骤S2:控制升降机构6上升,使第一张力辊3和第二张力辊4给织物一定张力;步骤S3:通过扫描仪获取织物图像;步骤S4:基于织物图像获取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步骤S5:根据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计算织物密度;步骤S6:控制升降机构6下降,使第一张力辊3位于第一夹紧部1下方;步骤S7:控制旋转平台7转动一定角度;步骤S8:重复步骤S2;步骤S9:计算织物密度的平均值,完成测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织物密度测量方法,通过设置旋转平台对第一张力辊3和第二张力辊4进行转动,在多个张力方向上进行织物密度测试,提高了检测精度,同时,旋转平台的设置,避免人力调整织物方向,提高了检测效率。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2和S3之间,还包括步骤SA:步骤SA:对织物图像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对织物图像进行图像转换、滤波去噪和对比度增强。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中,获取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包括获取位于经向的第一纱线数目和获取位于纬向的第二纱线数目。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4中,根据第一纱线数目计算经向密度,根据第二纱线数目计算纬向密度。上述步骤S1中,所述检测台包括:第一夹紧部11、第二夹紧部12、第三夹紧部13、第四夹紧部14;第一夹紧部11、第二夹紧部12、第三夹紧部13、第四夹紧部14分布在织物四个边角处,对织物进行夹持。上述步骤S2中,第一张力辊3和第二张力辊4通过基座5与升降机构6连接。上述步骤S7中,旋转平台7固定在升降机构6下方,用以驱动升降机构6旋转。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专利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专利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织物密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步骤S1:将织物固定在检测台上;/n步骤S2:控制升降机构(6)上升,使第一张力辊(3)和第二张力辊(4)给织物一定张力;/n步骤S3:通过扫描仪获取织物图像;/n步骤S4:基于织物图像获取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n步骤S5:根据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计算织物密度;/n步骤S6:控制升降机构(6)下降,使第一张力辊(3)位于第一夹紧部(1)下方;/n步骤S7:控制旋转平台(7)转动一定角度;/n步骤S8:重复步骤S2;/n步骤S9:计算织物密度的平均值,完成测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物密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将织物固定在检测台上;
步骤S2:控制升降机构(6)上升,使第一张力辊(3)和第二张力辊(4)给织物一定张力;
步骤S3:通过扫描仪获取织物图像;
步骤S4:基于织物图像获取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
步骤S5:根据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计算织物密度;
步骤S6:控制升降机构(6)下降,使第一张力辊(3)位于第一夹紧部(1)下方;
步骤S7:控制旋转平台(7)转动一定角度;
步骤S8:重复步骤S2;
步骤S9:计算织物密度的平均值,完成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密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和S3之间,还包括步骤SA:
步骤SA:对织物图像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对织物图像进行图像转换、滤波去噪和对比度增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图像分析的织物密度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获取预设大小图像区域内纱线的数量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少春陈世江陈进淼端小敏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创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