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花黄萎病病害发生表型识别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03050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棉花黄萎病病害发生表型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无纺布育苗袋培育棉花幼苗;步骤2、利用近红外多光谱技术获取冠层光谱曲线;步骤3、不同抗性品种间的敏感波段相关性分析;步骤4、根据波段组合,建立估测模型;步骤5、获得病害等级对应敏感波段。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破坏性低,无需剪掉营养钵底部,能直接针对根部进行病害处理,操作简单,节省人力,接种成功率高,并且发病较均匀一致,适合对广大科研工作者开展大批量的材料鉴定工作,并且精准度高于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花黄萎病病害发生表型识别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
,涉及一种棉花黄萎病病害发生表型识别的方法,具体地说,涉及利用近红外多光谱技术评价棉花黄萎病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快速表型鉴定方法。
技术介绍
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总产占全国的80%以上,新疆棉花生产直接关系着国家棉花供给及粮食安全。黄萎病是世界上七大土传病害之一,具有分布广、危害重、传染强的特点,极难根治,被称为“棉花癌症”。目前国际上公认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黄萎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而鉴定棉花黄萎病的抗病性是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和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现有的棉花黄萎病鉴定主要从3个角度去开展:1.针刺叶片;2.毒素法;3.从根部着手。针刺接种因注射不易控制,且违背黄萎病菌从根部侵染的规律。菌液直接浇根法发病速度慢,且发病不均匀。伤根接种是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发病快,鉴定结果较为准确,但对技术要求较高,步骤繁琐、费时费力。目前国内通用的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病情指数法(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黄萎病,GB/T22101.52009;一种棉花抗黄萎病的苗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棉花黄萎病病害发生表型识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无纺布育苗袋作为种植工具/n采用无纺布育苗袋作为鉴定介质,利用棉花主根和侧根的根须能够伸出育苗袋的优势,顺利的伤及根部;/n棉苗的培养条件为:光照阶段,温度24℃,光照时间为14h,光照强度为20000Lux;黑暗阶段,温度为20℃,黑暗时间为10h,全程湿度为85%;/n将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接种至棉苗的方法为:棉花2片子叶1片真叶展平,对每个伸出无纺布育苗袋的主根或者侧根进行伤根,此时伤根完成后,放置在盛有孢子悬浮液浓度为2.8×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花黄萎病病害发生表型识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无纺布育苗袋作为种植工具
采用无纺布育苗袋作为鉴定介质,利用棉花主根和侧根的根须能够伸出育苗袋的优势,顺利的伤及根部;
棉苗的培养条件为:光照阶段,温度24℃,光照时间为14h,光照强度为20000Lux;黑暗阶段,温度为20℃,黑暗时间为10h,全程湿度为85%;
将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接种至棉苗的方法为:棉花2片子叶1片真叶展平,对每个伸出无纺布育苗袋的主根或者侧根进行伤根,此时伤根完成后,放置在盛有孢子悬浮液浓度为2.8×108个/ml浸泡60s,然后放置在托盘中,对每1个无纺布育苗袋注入50ml的孢子悬浮液完成侵染;
步骤2、利用近红外多光谱技术获取冠层光谱曲线
利用近红外多光谱技术,对清水处理的棉花植株和接种大丽轮枝菌的棉花植株的光谱反射率进行测定对比,找到不同严重程度的陆地棉黄萎病冠层光谱变化特征,根据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接种大丽轮枝菌棉叶的光谱反射率比对视觉观察的黄萎病胁迫指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延英邓亚辉陈巧玲陈全家梁亚军武红旗顾爱星陈琴郑凯宁硕龚照龙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