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插喷射管组件及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850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插喷射管组件及微通道换热器,其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液支管以及设置在集液支管上的转接头;其中,所述集液支管的一端开口设置,形成进料端,集液支管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形成出料端,所述转接头设置在所述出料端处;所述转接头的剖面与所述喷射孔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转接头包括连接部和锁紧部,所述集液支管的出料端穿设在所述连接部中,所述锁紧部中设有内凹设置的卡紧开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集液支管之间焊接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密封性好,有效避免冷媒泄露,确保喷射管与集流管的有效连接,从而改善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及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插喷射管组件及微通道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内插喷射管组件及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充注量少等优点。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进口一般为气液两相,而传统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缺乏分流措施,进入集流管后气液两相分层现象明显,导致进入扁管的制冷剂分配不均匀,换热器换热性能较差。垂直集流管内气液两相冷媒均匀分布成为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热泵空调发展的瓶颈。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公布号为CN103267390A的专利技术专利具体公开了一种内插喷射管的方法,以改善冷媒分配不均的问题;但是,该方法喷射孔的方向不易受控制,影响冷媒的喷射效果;此外,该方法中的喷射管与集流管直接连接,喷射管极易松动,导致换热器的密封性较差,冷媒容易泄露,换热器的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插喷射管组件,该组件密封性好,有效避免冷媒泄露,确保喷射管与集流管的有效连接,从而改善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及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内插喷射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支管以及设置在集液支管上的转接头;其中,所述集液支管的一端开口设置,形成进料端,集液支管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形成出料端,所述转接头设置在所述出料端处;所述转接头的剖面与所述喷射孔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转接头包括连接部和锁紧部,所述集液支管的出料端穿设在所述连接部中,所述锁紧部中设有内凹设置的卡紧开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集液支管之间焊接固定。上述内插喷射管组件的工作原理是:在安装内插喷射管组件时,将集液支管的出料端对准微通道换热器中的集流管侧面的通孔,并将内插喷射孔的出料端插进集流管中,让出料端处的喷射孔朝向上;接着再将转接头的锁紧部与集流管匹配连接,将锁紧部中的卡紧开口对应安装在集流管上,通过锁紧部实现与集流管的卡紧连接,从而确保整个集液支管的位置,有利于保证集液支管与集流管之间的密封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转接头的锁紧部呈弧形设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转接头的连接部上设有开口设置的安装槽,所述集液支管上设有连接凸环,所述连接凸环对应设置在所述安装槽中。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安装槽底部与所述连接凸环之间设有焊环,所述安装槽底部与所述连接凸环之间通过所述焊环焊接固定。优选地,将转接头、焊环以及集液支管均放置在高温钎焊炉中,通过焊环的熔化实现所述连接凸环与所述连接部的紧密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进料端设有胀管段,该胀管段的内径比集液支管的内径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喷射孔的直径为0.1-4mm。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集液支管的进料端的端部密封处理,通过球切刀旋转加工密封。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转接头上设有喷射标识,该喷射标识与所述喷射孔均位于转接头的同一侧。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管、集气管、扁管、翅片以及多个所述内插喷射管组件;所述集流管的侧面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集液支管的外径匹配设置,所述多个内插喷射管组件一一对应安装在所述集流管的通孔上。优选地,所述集流管中设有多个隔片,该多个隔片将集流管分成多个进料腔体,每个进料腔体对应一个所述通孔。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中的集液支管通过转接头与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进行锁紧固定,从而有利于确保集液支管的位置,进而提高集液支管与集流管之间的密封性,气密性好,能有效避免泄露。2、本专利技术中的集液支管与转接头之间通过焊接实现固定连接,稳定性好,有利于冷媒喷射方向的控制,从而有利于改善冷媒的喷射效果。3、本专利技术中的喷射孔向上设置,能够保证冷媒经喷射孔进入集流管后,实现竖直向上喷射,避免冷媒喷射到扁管壁或集流管管壁上。附图说明图1-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内插喷射管的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立体图,图2为爆炸图,图3为剖视图。图4-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为主视图,图5为局部剖视图。其中的附图编号如下:1-集液支管、2-连接部、3-喷射孔、4-胀管段、5-标识、6-锁紧部、7-安装槽、8-焊环、9-凸环、10-集流管、11-隔片、12-翅片、13-集气管、14-进料腔体、15-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的内插喷射管组件,包括集液支管1以及设置在集液支管1上的转接头;其中,所述集液支管1的一端开口设置,形成进料端,集液支管1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3,形成出料端,所述转接头设置在所述出料端处;所述转接头的剖面与所述喷射孔3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转接头包括连接部2和锁紧部6,所述集液支管1的出料端穿设在所述连接部2中,所述锁紧部6中设有内凹设置的卡紧开口,所述连接部2与所述集液支管1之间焊接固定。参见图1-图3,所述转接头的锁紧部6呈弧形设置。通过设置弧形的锁紧部6,以便于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10卡紧连接。参见图1-图3,所述转接头的连接部2上设有开口设置的安装槽7,所述集液支管1上设有连接凸环9,所述连接凸环9对应设置在所述安装槽7中。通过安装槽7和连接凸环9的设置,以便实现转接头与集液支管1的安装定位,从而提高转接头与集液支管1之间的位置精度,进而提高集液支管1与集流管10的密封性。参见图1-图3,所述连接部2的安装槽7底部与所述连接凸环9之间设有焊环8,所述安装槽7底部与所述连接凸环9之间通过所述焊环8焊接固定。通过焊环8实现连接部2与连接凸环9的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转接头与集液支管1的固定连接,并且连接稳固,从而有利于提高通过转接头与集流管10安装后的精度和密封性。本实施例中,将转接头、焊环8以及集液支管1均放置在高温钎焊炉中,通过焊环8的熔化实现所述连接凸环9与所述连接部2的紧密连接。通过高温钎焊炉的高温加工后,使得集液支管1与转接块的配合更紧密,进一步增强内插喷射管组件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参见图1-图3,所述进料端设有胀管段4,该胀管段4的内径比集液支管1的内径大。通过胀管段4的设置,使得集液支管1更加方便容易地与系统管路连接,实现冷媒的进料。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射孔3的直径为0.1-4mm。参见图1-图3,所述集液支管1的进料端的端部密封处理,通过球切刀旋转加工密封。设置这样的集液支管1,有利于将集液支管1内的冷媒从喷射管中喷出,避免残留过多的冷媒在集液支管1中;通过球切刀旋转加工实现进料端的端部呈球状,使得在于集流管10上的通孔进行装配时更加方便。参见图1-图3,所述转接头上设有喷射标识5,该喷射标识5与所述喷射孔3均位于转接头的同一侧。通过喷射标识5的设置,以便在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插喷射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支管以及设置在集液支管上的转接头;其中,所述集液支管的一端开口设置,形成进料端,集液支管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形成出料端,所述转接头设置在所述出料端处;所述转接头的剖面与所述喷射孔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转接头包括连接部和锁紧部,所述集液支管的出料端穿设在所述连接部中,所述锁紧部中设有内凹设置的卡紧开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集液支管之间焊接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插喷射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支管以及设置在集液支管上的转接头;其中,所述集液支管的一端开口设置,形成进料端,集液支管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形成出料端,所述转接头设置在所述出料端处;所述转接头的剖面与所述喷射孔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转接头包括连接部和锁紧部,所述集液支管的出料端穿设在所述连接部中,所述锁紧部中设有内凹设置的卡紧开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集液支管之间焊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插喷射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的锁紧部呈弧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插喷射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的连接部上设有开口设置的安装槽,所述集液支管上设有连接凸环,所述连接凸环对应设置在所述安装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插喷射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安装槽底部与所述连接凸环之间设有焊环,所述安装槽底部与所述连接凸环之间通过所述焊环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插喷射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将转接头、焊环以及集液支管均放置在高温钎焊炉中,通过焊环的熔化实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吴迎文杨瑞琦马腾飞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