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713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包括外导流罩和内填埋基坑体,所述的外导流罩由罩体、交互孔、井管和连通倾斜罩组成,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由管套、渗透隔板、支撑套板和底罩组成,该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首先通过内填埋基坑体下端的渗滤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垃圾渗滤液的汇聚性,此外也便于将汇聚的垃圾渗滤液抽取而出,有效的避免渗滤液向下渗透,从而造成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其次因采用外导流罩的设计,能够对垃圾填埋场周围土壤中的地下水进行导流,使其不经过垃圾填埋场底部,继而进一步的达到隔离分流,避免混合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
本技术涉及垃圾填埋场隔离导流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伴随产生大量的垃圾废物。世界权威科学家们预测的未来危机中,垃圾问题赫然名列其中。大量的垃圾对生态的破环和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对于垃圾的处理,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为卫生填埋,但大多数垃圾填埋场比较简陋,防渗系统性能不佳,垃圾产生的渗滤液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目前,防渗材料中一种是采用天然材料防渗衬层,如粘土防渗衬层,粘土与钠基膨润土混合防渗衬层和沥青混凝土防渗衬层等;另一种是采用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通常为氯乙烯系、橡胶系、乙烯系和土工合成粘土衬垫等。这些防渗材料耗用物矿稀有,防裂性差,抗压性不强,施工繁琐,失效后易形成二次污染。根据上述,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通过借助膜薄来达到防渗措施,但是采用的方式为直接铺设,这样就很容易被垃圾中的尖锐物刺穿;另外现有的膜薄防渗方式,无法对垃圾填埋场周围的地下水进行导流,因此容易导致地下水被渗滤液直接接触,最终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故而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来解决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包括外导流罩和内填埋基坑体,所述的外导流罩由罩体、交互孔、井管和连通倾斜罩组成,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由管套、渗透隔板、支撑套板和底罩组成,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固设于外导流罩内部,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与外导流罩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罩体深埋于地面内,所述的罩体与地面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交互孔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交互孔位于罩体内部左侧前后两端,所述的交互孔为矩形通孔,所述的井管固设于罩体内部左侧中端,所述的井管与罩体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连通倾斜罩固设于交互孔左侧,所述的连通倾斜罩与罩体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管套放置于罩体内部,所述的渗透隔板固设于管套底部,所述的渗透隔板与管套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支撑套板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支撑套板固设于渗透隔板底部,所述的支撑套板与渗透隔板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底罩固设于支撑套板底部,所述的底罩与支撑套板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进一步,所述的罩体内部还设有放置槽,所述的放置槽为倾斜凹槽,所述的罩体底部为倾斜面,所述的倾斜面左侧低于右侧。进一步,所述的管套外壁前后两端还固设有加固层,所述的加固层与管套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且所述的加固层与罩体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进一步,所述的渗透隔板内部中端还固设有抽吸管道,所述的抽吸管道与渗透隔板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进一步,所述的支撑套板内部左侧底端还设有流通孔,所述的流通孔为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具有以下优点:1、首先通过内填埋基坑体下端的渗滤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垃圾渗滤液的汇聚性,此外也便于将汇聚的垃圾渗滤液抽取而出,有效的避免渗滤液向下渗透,从而造成污染地下水的问题。2、其次因采用外导流罩的设计,能够对垃圾填埋场周围土壤中的地下水进行导流,使其不经过垃圾填埋场底部,继而进一步的达到隔离分流,避免混合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的主视图;图2是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的俯视图;图3是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的立体图1;图4是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的A向剖视图;图5是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的侧视图;图6是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的立体图2。外导流罩1、内填埋基坑体2、罩体3、交互孔4、井管5、连通倾斜罩6、管套7、渗透隔板8、支撑套板9、底罩10、放置槽301、倾斜面302、加固层701、抽吸管道801、流通孔90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技术的限制。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包括外导流罩1、内填埋基坑体2、罩体3、交互孔4、井管5、连通倾斜罩6、管套7、渗透隔板8、支撑套板9、底罩10,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2固设于外导流罩1内部,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2与外导流罩1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罩体3深埋于地面内,所述的罩体3与地面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交互孔4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交互孔4位于罩体3内部左侧前后两端,所述的交互孔4为矩形通孔,所述的井管5固设于罩体3内部左侧中端,所述的井管5与罩体4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连通倾斜罩6固设于交互孔4左侧,所述的连通倾斜罩6与罩体3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管套7放置于罩体3内部,所述的渗透隔板8固设于管套7底部,所述的渗透隔板8与管套7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支撑套板9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支撑套板9固设于渗透隔板8底部,所述的支撑套板9与渗透隔板8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所述的底罩10固设于支撑套板9底部,所述的底罩10与支撑套板9采用混凝土砌合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该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具备以下功能;A、外导流罩1位于内填埋基坑体2外侧,能够对经过的地下水进行分离,避免与垃圾渗滤液混合,达到隔离导流目的;B、内填埋基坑体2底部的渗透隔板8能够便于垃圾渗滤液向下流淌汇聚至底罩10中端,便于后续进行抽吸而出;C、交互孔4能够便于将外导流罩1内部的土壤和外部环境土壤进行交互,利于后续的垃圾生物分解,连通倾斜罩6也有效的避免外导流罩1内部的垃圾渗滤液外溢而出,从而影响外部土壤和地下水;D、井管5的底部端口位于罩体3左侧底端,能够实现罩体3内部雨水或渗滤液汇聚,即便于工作人员通过采集井管5内部的水体来判断垃圾渗滤液的污染情况,利于后续管控;所述的罩体3内部还设有放置槽301,所述的放置槽301为倾斜凹槽,所述的罩体301底部为倾斜面302,所述的倾斜面302左侧低于右侧;需要说明的是放置槽301能够填充土壤,便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接触到垃圾,继而实现对垃圾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导流罩和内填埋基坑体,所述的外导流罩由罩体、交互孔、井管和连通倾斜罩组成,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由管套、渗透隔板、支撑套板和底罩组成,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固设于外导流罩内部,所述的罩体深埋于地面内,所述的交互孔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交互孔位于罩体内部左侧前后两端,所述的井管固设于罩体内部左侧中端,所述的连通倾斜罩固设于交互孔左侧,所述的管套放置于罩体内部,所述的渗透隔板固设于管套底部,所述的支撑套板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支撑套板固设于渗透隔板底部,所述的底罩固设于支撑套板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隔离导流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导流罩和内填埋基坑体,所述的外导流罩由罩体、交互孔、井管和连通倾斜罩组成,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由管套、渗透隔板、支撑套板和底罩组成,所述的内填埋基坑体固设于外导流罩内部,所述的罩体深埋于地面内,所述的交互孔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交互孔位于罩体内部左侧前后两端,所述的井管固设于罩体内部左侧中端,所述的连通倾斜罩固设于交互孔左侧,所述的管套放置于罩体内部,所述的渗透隔板固设于管套底部,所述的支撑套板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支撑套板固设于渗透隔板底部,所述的底罩固设于支撑套板底部。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宜畅杨明杨龙周强王亮王猛史永宁贺前锋徐先道陈斌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