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688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涉及建筑地基工程技术领域,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包括底槽,所述底槽的底部浇筑有两个稳定底座,且两个稳定底座外壁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承桩,两个所述支承桩的壁身均套接有钢筋圈组,所述底槽的底部填充有实土层,所述实土层的顶部填充有石块层,所述石块层的顶部填充有沙土层,所述沙土层的顶部浇筑有第一水泥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沙土层和填充管的设置,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基底部发生沉降后,砂土会随着沉降落差与第一水泥层发生缝隙,可以根据沉降的程度然后通过填充管可以将混凝土填充物灌装进沉降缝隙内,从而避免第一水泥层以上结构发生沉降,避免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地基工程
,具体为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道路和桥梁等交通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时常需要跨越中小型河流、滩涂、湖泊、沼泽、浅塘、湿地等地段的天然不良软弱地基,这些地区一般不仅软弱地基构成较为复杂,而且第四系覆盖层可能还较为深厚,由于各层地基土的物理与力学性质的差异、自然气候环境的不同、人类活动等原因的影响,往往软弱地基基础结构比一般地基结构较为复杂。传统的软弱地基基础结构往往只注重防水不注重排水,一旦结构内部发生渗水,只能将结构局部先进行破坏,然后再处理漏水,工程量复杂,严重浪费劳动力,而且由于软弱地域的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基底部容易发生沉降,严重危害地面建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利于后期对地基基础结构的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包括底槽,所述底槽的底部浇筑有两个稳定底座,且两个稳定底座外壁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承桩,两个所述支承桩的壁身均套接有钢筋圈组,所述底槽的底部填充有实土层,所述实土层的顶部填充有石块层,所述石块层的顶部填充有沙土层,所述沙土层的顶部浇筑有第一水泥层,所述第一水泥层外壁的一侧粘贴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水泥层的壁身和第一防水层外壁的一侧通过膨胀螺丝固定连接有交叉钢筋架,所述交叉钢筋架的顶端浇筑有第二水泥层,所述第二水泥层外壁的一侧粘贴有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外壁的一侧分别浇筑有积水层和两个支撑块,且两个支撑块的壁身均开设有导流孔,导流孔的内壁均套接有导流管,所述积水层的顶部粘贴有第三防水层,所述积水层的顶部开设有两个抽水孔,且两个抽水孔的内壁均套接有抽水管,两个抽水管的顶端均贯穿于第三防水层的壁身至地基基础结构外部,所述底槽在沙土层的高度处设置有填充孔,且填充孔的内壁套接有填充管。优选的,所述第三防水层外壁的顶部浇筑有沉降桩,所述沉降桩顶部的中心处嵌接有沉降观测钉。优选的,所述抽水管的顶端安装有密封盖。优选的,所述支撑块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防水层的顶部和积水层顶部的内侧。优选的,所述钢筋圈组由四个单钢筋圈组成,且四个单钢筋圈自上而下均匀套接于支承桩的壁身。优选的,所述支承桩的顶端贯穿于实土层、石块层和沙土层的内部连接至第一水泥层的底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通过积水层和抽水管的设置,可以在地基基础结构发生渗水的时候,将积水积累到积水层空隙中,将吸管通过抽水管伸入积水层内部利用抽水泵将积水抽出,可以简化排水工作,起到节约劳动力的效果。(2)、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通过沙土层和填充管的设置,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基底部发生沉降后,砂土会随着沉降落差与第一水泥层发生缝隙,可以根据沉降的程度然后通过填充管可以将混凝土填充物灌装进沉降缝隙内,从而避免第一水泥层以上结构发生沉降,避免安全隐患,实现利于后期对地基基础结构的维护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面半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面半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槽;2、稳定底座;3、支承桩;4、钢筋圈组;5、实土层;6、石块层;7、砂土层;8、第一水泥层;9、第一防水层;10、交叉钢筋架;11、第二水泥层;12、第二防水层;13、积水层;14、导水管;15、支撑块;16、抽水管;17、密封盖;18、第三防水层;19、沉降观测钉;20、沉降桩;21、填充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包括底槽1,底槽1的底部浇筑有两个稳定底座2,两个稳定底座2外壁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承桩3,两个支承桩3的壁身均套接有钢筋圈组4,底槽1的底部填充有实土层5,实土层5的顶部填充有石块层6,石块层6的顶部填充有沙土层7,沙土层7的顶部浇筑有第一水泥层8,第一水泥层8外壁的一侧粘贴有第一防水层9,第一水泥层8的壁身和第一防水层9外壁的一侧通过膨胀螺丝固定连接有交叉钢筋架10,交叉钢筋架10的顶端浇筑有第二水泥层11,第二水泥层11外壁的一侧粘贴有第二防水层12,第二防水层12外壁的一侧分别浇筑有积水层13和两个支撑块15,两个支撑块15的壁身均开设有导流孔,导流孔的内壁均套接有导流管14,积水层13的顶部粘贴有第三防水层18,积水层13的顶部开设有两个抽水孔,两个抽水孔的内壁均套接有抽水管16,两个抽水管16的顶端均贯穿于第三防水层18的壁身至地基基础结构外部,底槽1在沙土层7的高度处设置有填充孔,填充孔的内壁套接有填充管21,第三防水层18外壁的顶部浇筑有沉降桩20,沉降桩20顶部的中心处嵌接有沉降观测钉19,抽水管16的顶端安装有密封盖17,支撑块15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防水层12的顶部和积水层13顶部的内侧,钢筋圈组4由四个单钢筋圈组成,四个单钢筋圈自上而下均匀套接于支承桩3的壁身,支承桩3的顶端贯穿于实土层5、石块层6和沙土层7的内部连接至第一水泥层8的底部。工作原理:底槽1底部浇筑的两个稳定底座2,可以增大地基基础结构与底槽1的接触面,浇筑两个支承桩3可以增强整个机构的支撑性和稳定性,依次填充的实土层5、石块层6和砂土层7和浇筑的第一水泥层8,可以完成软弱区域底层土质的更换,交叉钢筋架10可以将地面建筑的压力分散更加均匀,当地基基础结构内部发生渗水的时候,将积水积累到积水层13空隙中,将吸管通过抽水管16伸入积水层13内部利用抽水泵将积水抽出,可以简化排水工作,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基底部发生沉降后,砂土层7会随着沉降落差与第一水泥层8发生缝隙,可以根据沉降的程度然后通过填充管21将混凝土填充物灌装进沉降缝隙内,从而避免第一水泥层8以上结构发生沉降,可以避免出现安全隐患。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包括底槽(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槽(1)的底部浇筑有两个稳定底座(2),且两个稳定底座(2)外壁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承桩(3),两个所述支承桩(3)的壁身均套接有钢筋圈组(4),所述底槽(1)的底部填充有实土层(5),所述实土层(5)的顶部填充有石块层(6),所述石块层(6)的顶部填充有沙土层(7),所述沙土层(7)的顶部浇筑有第一水泥层(8),所述第一水泥层(8)外壁的一侧粘贴有第一防水层(9),所述第一水泥层(8)的壁身和第一防水层(9)外壁的一侧通过膨胀螺丝固定连接有交叉钢筋架(10),所述交叉钢筋架(10)的顶端浇筑有第二水泥层(11),所述第二水泥层(11)外壁的一侧粘贴有第二防水层(12),所述第二防水层(12)外壁的一侧分别浇筑有积水层(13)和两个支撑块(15),且两个支撑块(15)的壁身均开设有导流孔,导流孔的内壁均套接有导流管(14),所述积水层(13)的顶部粘贴有第三防水层(18),所述积水层(13)的顶部开设有两个抽水孔,且两个抽水孔的内壁均套接有抽水管(16),两个抽水管(16)的顶端均贯穿于第三防水层(18)的壁身至地基基础结构外部,所述底槽(1)在沙土层(7)的高度处设置有填充孔,且填充孔的内壁套接有填充管(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弱地基基础结构,包括底槽(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槽(1)的底部浇筑有两个稳定底座(2),且两个稳定底座(2)外壁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承桩(3),两个所述支承桩(3)的壁身均套接有钢筋圈组(4),所述底槽(1)的底部填充有实土层(5),所述实土层(5)的顶部填充有石块层(6),所述石块层(6)的顶部填充有沙土层(7),所述沙土层(7)的顶部浇筑有第一水泥层(8),所述第一水泥层(8)外壁的一侧粘贴有第一防水层(9),所述第一水泥层(8)的壁身和第一防水层(9)外壁的一侧通过膨胀螺丝固定连接有交叉钢筋架(10),所述交叉钢筋架(10)的顶端浇筑有第二水泥层(11),所述第二水泥层(11)外壁的一侧粘贴有第二防水层(12),所述第二防水层(12)外壁的一侧分别浇筑有积水层(13)和两个支撑块(15),且两个支撑块(15)的壁身均开设有导流孔,导流孔的内壁均套接有导流管(14),所述积水层(13)的顶部粘贴有第三防水层(18),所述积水层(13)的顶部开设有两个抽水孔,且两个抽水孔的内壁均套接有抽水管(16),两个抽水管(16)的顶端均贯穿于第三防水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杰彭楠李伟丁帮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庞源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