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2643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包括载物平台、下端连接在载物平台上的悬挂架和连接在悬挂架上端的钩接架,所述载物平台和悬挂架位于所述悬挂架的同一侧,所述悬挂架包括至少2根悬挂杆,至少有2根相邻的所述悬挂杆之间通过若干沿上下方向分布的连接杆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杆和连接在连接杆两端的所述2根悬挂杆构成爬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解决了盖梁张拉是没有施工平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
本技术涉及桥梁工程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高架桥而言,桥下既要有足够的行车空间,还要使桥梁整体造型美观。大悬臂预应力混凝土盖梁因其具有占地面积小、结构轻巧美观、视线通透性好等优点得以在多样的高架结构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广泛应用,单侧悬臂长度也达到了9m~10m。现有工程实践,大悬臂盖梁多采用满堂支架法、扩大基础钢管支架法或利用承台搭设格构式钢管支承柱支架体系(膺架法)或贝雷叠合梁支架法等。满堂支架法,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但搭设工艺相对简单;条形基础钢管支架法通过浇筑扩大基础,可以减少地基处理面积和费用;利用承台搭设钢管支架或贝雷叠合梁支撑体系能充分利用承台作为支撑点,且装拆方便、用钢量少、经济安全。但是针对软弱区域的大悬臂盖梁(长度达9m以上)施工,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的地基难以直接作为支架的支撑面,若采用换填和表面硬化处理后作为满堂支架的支撑体系,换填材料和硬化混凝土一次性投入量大,施工成本高,同时也不能充分利用桥下净空作为施工通道;若采用条形基础钢管支架法,虽能预留施工通道,但是对于软弱地基大悬臂盖梁来说,存在荷载大,软弱地基局部应力大,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同样的,利用承台搭设钢管支承柱再搭设悬臂式支撑架,本身承台顶钢管桩支承柱搭设空间受限于承台结构尺寸,同时柱顶大悬臂主梁(为满足大悬臂盖梁)悬臂大、变形大,直接影响盖梁浇筑质量。因此,必须研发一种新型的盖梁支架体系,该新的体现进行施工时在支架拆除后需要对盖梁的拉索进行张拉,而目前由于缺少供人施工的平台从而制约了张拉的实现。本技术中的纵向为大悬臂盖梁的延伸方向也即桥梁的宽度方向,横向为桥梁的延伸方向也即垂直于大悬臂盖梁的延伸方向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解决了盖梁张拉是没有施工平台的问题。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包括载物平台、下端连接在载物平台上的悬挂架和连接在悬挂架上端的钩接架,所述载物平台和悬挂架位于所述悬挂架的同一侧,所述悬挂架包括至少2根悬挂杆,至少有2根相邻的所述悬挂杆之间通过若干沿上下方向分布的连接杆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杆和连接在连接杆两端的所述2根悬挂杆构成爬梯。使用时,本技术通过钩接架钩接在桥板上使得载物平台位于桥板下方,然后人站在载物平台上进行张拉钢索的作业。人从桥面上通过爬梯进入载物平台,本技术具有人进入载物平台时方便的优点。作为优选,所述悬挂杆有4根,四根所述悬挂杆两两分布在载物平台的横向两侧,位于载物平台同一侧的2根所述悬挂杆沿纵向分布,所述连接杆沿纵向延伸,所述载物平台的四侧都设有护栏。使用时的安全性好。作为优选,位于载物平台外侧且分布在载物平台横向两侧的两根所述悬挂杆通过若干沿上下方向分布的横向防护杆连接在一起,所述横向防护杆和连接在横向防护杆两端的2根所述竖悬挂杆构成位于载物平台的外侧的所述护栏。结构紧凑性好。作为优选,位于载物平台外侧且分布在载物平台横向两侧的两根所述悬挂杆、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横向防护杆和钩接架之间形成物料进入窗口。使用时物料从桥板上经所述物料进入窗口转移到载物平台上,转移物料到本技术上时的方便性好。作为优选,所述悬挂架仅通过所述悬挂杆同所述载物平台和钩接架连接,所述悬挂杆同所述载物平台通过下螺栓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所述悬挂杆同所述钩接架通过上螺栓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使得本技术转移库存过程中能够拆卸开而叠接在一起存放。作为优选,所述钩接架包括两根纵杆和将所述两根纵杆连接在一起的若干沿纵向分布的横杆。本技术还包括一端设有向上延伸的螺纹连接柱的拉钩,所述拉钩和螺纹连接柱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一根所述横杆上设有竖向通孔,所述螺纹连接柱从下向上穿过所述竖向通孔后同锁紧螺母连接在一起,所述拉钩和锁紧螺母分布在横杆的上下两侧。安装本技术到桥板上的过程中,拉钩和螺纹连接柱所在的平面同桥板中的裸露的钢筋平行且同相邻的两根钢筋之间的方向对齐,钩接架钩接在桥面上后转动拉杆90度并转动锁紧螺母,使得拉钩钩在钢筋上从而起到提高连接可靠性的作用。作为优选,所述钩接架上可拆卸连接有若干供悬挂架在桥板上行走的行走轮。在同一座桥上进行连续施工而使得本技术从一根盖梁转移到另一根盖梁上的过程中,通过行走轮支撑在桥板上来移动本技术、从而避免进行再次悬挂。移动到位后则取下行走轮。作为优选,所述钩接架上设有水平延伸的螺纹孔,所述行走轮设有轮架,所述轮架上设有水平通孔,行走轮通过连接螺栓穿过所述水平通孔后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内同钩接架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提供了行走轮可拆卸连接的一种技术方案。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作为施工平台工盖梁进行张拉用,挂篮挂到桥板上时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局部示意图。图中:载物平台30、悬挂杆31、连接杆32、护栏33、横向防护杆34、物料进入窗口35、下螺栓36、上螺栓37、纵杆38、横杆39、螺纹连接柱40、拉钩41、竖向通孔42、锁紧螺母43、行走轮44、轮架45、水平通孔4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包括载物平台30、下端连接在载物平台上的悬挂架和连接在悬挂架上端的钩接架。载物平台和悬挂架位于悬挂架的同一侧。悬挂架包括至少4根悬挂杆31。四根悬挂杆两两分布在载物平台的横向两侧,位于载物平台横向同一侧的2根悬挂杆沿纵向分布且通过若干沿上下方向分布的连接杆32连接在一起。连接杆沿纵向延伸。连接杆和连接在连接杆两端的2根悬挂杆构成爬梯,本实施例中爬梯有两个且分布在载物平台的横向两侧。载物平台的前后左右四侧都设有护栏33。位于载物平台外侧且分布在载物平台横向两侧的两根悬挂杆通过若干沿上下方向分布的横向防护杆34连接在一起。横向防护杆和连接在横向防护杆两端的2根竖悬挂杆构成位于载物平台的外侧的所述护栏。位于载物平台外侧且分布在载物平台横向两侧的两根所述悬挂杆、位于最上方的横向防护杆和钩接架之间形成物料进入窗口35。悬挂架仅通过悬挂杆同载物平台和钩接架连接。悬挂杆同载物平台通过下螺栓36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悬挂杆同钩接架通过上螺栓37可拆卸连接在一起。钩接架包括两根纵杆38和将两根纵杆连接在一起的若干沿纵向分布的横杆39。实施例二,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为:参见图2,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还包括一端设有向上延伸的螺纹连接柱40的拉钩41。拉钩和螺纹连接柱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一根横杆上设有竖向通孔42。螺纹连接柱从下向上穿过竖向通孔后同锁紧螺母43连接在一起。拉钩和锁紧螺母分布在横杆的上下两侧。钩接架上可拆卸连接有若干供悬挂架在桥板上行走的行走轮44。钩接架上设有水平延伸的螺纹孔。行走轮设有轮架45。轮架上设有水平通孔46,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载物平台、下端连接在载物平台上的悬挂架和连接在悬挂架上端的钩接架,所述载物平台和悬挂架位于所述悬挂架的同一侧,所述悬挂架包括至少2根悬挂杆,至少有2根相邻的所述悬挂杆之间通过若干沿上下方向分布的连接杆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杆和连接在连接杆两端的所述2根悬挂杆构成爬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载物平台、下端连接在载物平台上的悬挂架和连接在悬挂架上端的钩接架,所述载物平台和悬挂架位于所述悬挂架的同一侧,所述悬挂架包括至少2根悬挂杆,至少有2根相邻的所述悬挂杆之间通过若干沿上下方向分布的连接杆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杆和连接在连接杆两端的所述2根悬挂杆构成爬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杆有4根,四根所述悬挂杆两两分布在载物平台的横向两侧,位于载物平台同一侧的2根所述悬挂杆沿纵向分布,所述连接杆沿纵向延伸,所述载物平台的四侧都设有护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载物平台外侧且分布在载物平台横向两侧的两根所述悬挂杆通过若干沿上下方向分布的横向防护杆连接在一起,所述横向防护杆和连接在横向防护杆两端的2根所述悬挂杆、构成位于载物平台的外侧的所述护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吊篮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载物平台外侧且分布在载物平台横向两侧的两根所述悬挂杆、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横向防护杆和钩接架之间形成物料进入窗口。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超缪国波赵庆奎郑克如奉小华翟骥腾李盖盖李鹏程游有容张宇鹏陈东波葛成立孙也铖冯夏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金筑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