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58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包括:壳体,壳体呈圆柱状,且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等距设置的竖板;控制板,控制板上设有控制电路和螺钉,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主控制电路、接口电路、保护电路和三相全桥逆变电路;电源电路分别与接口电路、三相逆变全桥电路和主控制电路电连接,主控制电路分别与保护电路和三相逆变全桥电路电连接;其中,壳体底部设有与螺钉相匹配的螺纹孔,控制板通过螺钉和散热胶固定在壳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通过控制板和壳体的配合设置,满足尺寸空间在外径小于77mm,高度46mm空间内实现对增压水泵的变频驱动控制,同时控制器效率超过95%。真正实现增压泵领域内的高效、节能、变频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频驱动控制器
,具体涉及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全球家电节能、环保、智能、健康化趋势益加明显,节能、环保、变频、健康的家电成为了家电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逐渐担当中高端市场主角。首先,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家用电器能耗是家庭总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节能环保全球化的趋势下,家用电器的高效节能和环保已成为家电制造商关注的重要指标,高效节能家电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家用电器的节能变频不仅仅体现在使用时节电节水和减少排放,还体现在设计、制造、使用、报废及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目前现有的水泵变频驱动控制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能源利用率低,工作效率不佳;2.变频驱动控制器尺寸大,不利于电机的结构一体;3.水泵电机的整机散热性能不佳,使用寿命短。基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本专利技术的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控制板和壳体的配合设置,满足尺寸空间在外径小于77mm,高度46mm空间内实现对增压水泵的变频驱动控制。既满足输入电压85V-265VAC的宽电源电压输入范围,又实现在0-150Psi压力下实现最高1950Rpm无极变频调速,且最大输入功率小于150W,整机满足最高温度105°范围内任意使用,同时控制器效率超过95%。真正实现增压泵领域内的高效、节能、变频控制。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呈圆柱状,且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等距设置的竖板;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上设有控制电路和螺钉,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主控制电路、接口电路、保护电路和三相全桥逆变电路;所述主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电路、温度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电压采样电路;所述单片机电路分别与温度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电压采样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接口电路、三相逆变全桥电路和主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主控制电路分别与保护电路和三相逆变全桥电路电连接;所述三相全桥逆变电路包括三个组合管,每个所述组合管紧密设置在控制板上;其中,所述壳体底部设有与螺钉相匹配的螺纹孔,所述控制板通过螺钉和散热胶固定在壳体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本专利技术的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控制板和壳体的配合设置,满足尺寸空间在外径小于77mm,高度46mm空间内实现对增压水泵的变频驱动控制。既满足输入电压85V-265VAC的宽电源电压输入范围,又实现在0-150Psi压力下实现最高1950Rpm无极变频调速,且最大输入功率小于150W,整机满足最高温度105°范围内任意使用,同时控制器效率超过95%。真正实现增压泵领域内的高效、节能、变频控制。优选的,所述控制器的外径为77mm,高度为46mm。优选的,所述散热胶为承受温度范围为-60℃~250℃的电子专用胶。优选的,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交直流转换器U1、第一插片端子N1、第二插片端子N2、第三插片端子N3、保险丝F1、磁环L1、整流器DB1、精密稳压模块Q1、光耦P1、变压器T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一插片端子N1与保险丝F1一端电连接,所述保险丝F1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一端和磁环L1的4脚电连接,所述第二插片端子N2分别与第一电容C1另一端和磁环L1的1脚电连接,所述磁环L1的3脚分别与第二电容C2一端和整流器DB1的2脚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C3一端和第三插片端子N3电连接,所述所述磁环L1的2脚分别与第三电容C3另一端和整流器DB1的3脚电连接,所述整流器DB1的1脚分别与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变压器T1的1脚电连接,所述整流器DB1的4脚分别与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和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均与第一二极管D1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另一端分别与变压器T1的3脚和交直流转换器U1的5、6脚电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U1的1脚与第十电阻R10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另一端分别与第九电阻R9、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和交直流转换器U1的2脚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7脚电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U1的3脚分别与第十三电容C13一端和光耦P1的4脚电连接,所述第十三电容C13另一端与光耦P1的3脚电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U1的4脚分别与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2脚分别与第八电容C8、第二二极管D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第九电容C9、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4脚分别与第九电容C9、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6脚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第十电容C1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电容C10另一端与第十八电阻R18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和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均分别与第十一电容C11、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8脚分别与第十一电容C11、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另一端分别与光耦P1的1脚和第十三电阻R13一端电连接,所述光耦P1的2脚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精密稳压模块Q1的1脚电连接,所述精密稳压模块Q1的2脚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精密稳压模块Q1的3脚分别与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单片机电路包括单片机U2、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和第十九电容C19;所述单片机U2的9脚与第十六电容C16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六电容C16另一端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所述壳体(1)呈圆柱状,且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等距设置的竖板(11);/n控制板(2),所述控制板(2)上设有控制电路(21)和螺钉(22),所述控制电路(21)包括电源电路、主控制电路、接口电路、保护电路和三相全桥逆变电路;所述主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电路、温度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电压采样电路;所述单片机电路分别与温度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电压采样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接口电路、三相逆变全桥电路和主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主控制电路分别与保护电路和三相逆变全桥电路电连接;所述三相全桥逆变电路包括三个组合管(211),每个所述组合管(211)紧密设置在控制板(2)上;/n其中,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与螺钉(22)相匹配的螺纹孔(12),所述控制板(2)通过螺钉(22)和散热胶固定在壳体(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呈圆柱状,且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等距设置的竖板(11);
控制板(2),所述控制板(2)上设有控制电路(21)和螺钉(22),所述控制电路(21)包括电源电路、主控制电路、接口电路、保护电路和三相全桥逆变电路;所述主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电路、温度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电压采样电路;所述单片机电路分别与温度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电压采样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接口电路、三相逆变全桥电路和主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主控制电路分别与保护电路和三相逆变全桥电路电连接;所述三相全桥逆变电路包括三个组合管(211),每个所述组合管(211)紧密设置在控制板(2)上;
其中,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与螺钉(22)相匹配的螺纹孔(12),所述控制板(2)通过螺钉(22)和散热胶固定在壳体(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的外径为77mm,高度为46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胶为承受温度范围为-60℃~250℃的电子专用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压泵变频驱动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交直流转换器U1、第一插片端子N1、第二插片端子N2、第三插片端子N3、保险丝F1、磁环L1、整流器DB1、精密稳压模块Q1、光耦P1、变压器T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
所述第一插片端子N1与保险丝F1一端电连接,所述保险丝F1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一端和磁环L1的4脚电连接,所述第二插片端子N2分别与第一电容C1另一端和磁环L1的1脚电连接,所述磁环L1的3脚分别与第二电容C2一端和整流器DB1的2脚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C3一端和第三插片端子N3电连接,所述所述磁环L1的2脚分别与第三电容C3另一端和整流器DB1的3脚电连接,所述整流器DB1的1脚分别与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变压器T1的1脚电连接,所述整流器DB1的4脚分别与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和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均与第一二极管D1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另一端分别与变压器T1的3脚和交直流转换器U1的5、6脚电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U1的1脚与第十电阻R10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另一端分别与第九电阻R9、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和交直流转换器U1的2脚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7脚电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U1的3脚分别与第十三电容C13一端和光耦P1的4脚电连接,所述第十三电容C13另一端与光耦P1的3脚电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U1的4脚分别与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2脚分别与第八电容C8、第二二极管D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第九电容C9、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4脚分别与第九电容C9、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6脚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第十电容C1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电容C10另一端与第十八电阻R18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和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均分别与第十一电容C11、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8脚分别与第十一电容C11、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另一端分别与光耦P1的1脚和第十三电阻R13一端电连接,所述光耦P1的2脚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第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泛达思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