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2412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渠和设于所述水渠渠壁上的雨水排放口,沿所述水渠的长度方向在所述水渠内依次设置有湿地净化区和沉砂塘,所述雨水排放口与所述湿地净化区连通,所述沉砂塘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级过滤石笼和二级过滤石笼,所述一级过滤石笼设于所述湿地净化区与所述沉砂塘之间,所述沉砂塘成形为中部下沉的下沉式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现有水渠调蓄,无需新增设施用地,雨水净化能力效果佳,同时湿地净化区通过不同种植搭配构建生态景观,提升水渠景观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水排放口雨水调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的雨水花园、调蓄池等设施占地面积较大,尤其在老城区无足够的设施用地区域,利用现有的排水渠进行调蓄控制是一种可行办法,因此,需要设计研发新的调蓄水渠系统,以提升雨水排口调蓄的控制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能够解决雨水管网末端排口用地空间不足问题,提升雨水调蓄能力及净化效果。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其包括水渠和设于所述水渠渠壁上的雨水排放口,沿所述水渠的长度方向在所述水渠内依次设置有湿地净化区和沉砂塘,所述雨水排放口与所述湿地净化区连通,所述沉砂塘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级过滤石笼和二级过滤石笼,所述一级过滤石笼设于所述湿地净化区与所述沉砂塘之间,所述沉砂塘成形为中部下沉的下沉式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实施方式,所述一级过滤石笼的填充物粒径大于所述二级过滤石笼的填充物粒径。作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实施方式,所述一级过滤石笼和所述二级过滤石笼的填充物选自卵石、块石或碎石。作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实施方式,所述湿地净化区内采用石笼挡墙与所述雨水排放口所在渠壁界定形成一阶梯湿地,所述雨水排放口位于所述阶梯湿地的正上方。作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实施方式,所述阶梯湿地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碎石层、滤料层、透水土工布、种植土层及净化植物。作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实施方式,所述阶梯湿地与所述石笼挡墙的接触面铺设透水土工布。作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实施方式,所述阶梯湿地自靠近所述雨水排放口的一侧开始由高至低呈阶梯状分布成多级台阶,相邻所述台阶之间采用所述石笼挡墙围挡。作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实施方式,每级所述台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碎石层、滤料层、透水土工布、种植土层及净化植物。作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实施方式,所述石笼挡墙的底部固定在所述水渠的底部,所述石笼挡墙的顶标高高于所在台阶的顶标高且低于所述水渠的顶标高。作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实施方式,所述阶梯湿地内在所述雨水排放口的出口处设置有硬化消能区。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现有水渠调蓄,无需新增设施用地,雨水净化能力效果佳,同时湿地净化区通过不同种植搭配构建生态景观,提升水渠景观品质。具体地,将雨水排放口设置在水渠渠壁上,在水渠中布置阶梯湿地、湿地净化区、一级过滤石笼、沉砂塘、二级过滤石笼,利用现有的水渠进行调蓄控制。雨水排放口雨水排入阶梯湿地,经阶梯湿地净化后流入湿地净化区进一步净化;雨水进入一级过滤石笼,一级过滤石笼粒径较大,起到垃圾等大污染物截留作用;经一级过滤石笼过滤后,雨水进入沉砂塘,进一步沉淀净化;随后进入二级过滤石笼,二级过滤石笼粒径较小,可得到较好的过滤效果;雨水通过阶梯湿地、湿地净化区、一级过滤石笼、沉砂塘、二级过滤石笼净化后,水质效果较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阶梯湿地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湿地净化区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沉砂塘的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对应关系如下:水渠-1、雨水排放口-2、阶梯湿地-3、蓄水净化区-31、种植土层-32、透水土工布-33、滤料层-34、碎石层-35、石笼挡墙-36、硬化消能区-38、集中溢流口-39、湿地净化区-4、净化植物-41、种植土-42、一级过滤石笼-5、沉砂塘-6、二级过滤石笼-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当理解,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为解决雨水管网末端排口用地空间不足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现有排水渠建设调蓄水渠系统,实现雨水排放口的“滞蓄净”的多功能控制,提升雨水调蓄能力级净化效果。参阅图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适用于雨水排放口雨水调蓄控制,该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采用延时过滤的设计思想,利用延时过滤调蓄方式实现雨水的自动调蓄级净化,获得较好的水量、水质控制效果。如图1所示,该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主要包括:水渠1、雨水排放口2、湿地净化区4、一级过滤石笼5、沉砂塘6、二级过滤石笼7。具体来说,水渠1为现有水渠,雨水排放口2设于水渠1的一侧渠壁上,沿着水渠1的长度方向在水渠1内依次设置有至少一湿地净化区4和一沉砂塘6,湿地净化区4设置在靠近雨水排放口2的一侧且与雨水排放口2连通,即雨水排放口2排放的雨水可排入该湿地净化区4中。如图3所示,该湿地净化区4由下至少依次包括种植土42和净化植物41,对排入其中的雨水起到净化作用。配合图1和图4,沉砂塘6在沿水渠1长度方向设置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一级过滤石笼5和二级过滤石笼6,一级过滤石笼5和二级过滤石笼6的宽度与所在位置的水渠1的宽度一致,即两端分别抵顶在水渠1的两侧渠壁上。过滤石笼为现有技术,通常由底座、设于底座上的笼体以及填充于笼体内的填充物构成,如图3所示,一级过滤石笼5和二级过滤石笼6的底座均设置在水渠1的底部,一级过滤石笼5和二级过滤石笼6的顶部标高一致,均高于沉砂塘6的顶标高但低于水渠1的顶标高,可根据溢流要求设计过滤石笼的高度。一级过滤石笼5设于湿地净化区4与沉砂塘6之间,可以过滤掉从湿地净化区4流入到沉砂塘6中的雨水中的杂质。沉砂塘6成形为中部下沉、两端高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渠和设于所述水渠渠壁上的雨水排放口,沿所述水渠的长度方向在所述水渠内依次设置有湿地净化区和沉砂塘,所述雨水排放口与所述湿地净化区连通,所述沉砂塘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级过滤石笼和二级过滤石笼,所述一级过滤石笼设于所述湿地净化区与所述沉砂塘之间,所述沉砂塘成形为中部下沉的下沉式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渠和设于所述水渠渠壁上的雨水排放口,沿所述水渠的长度方向在所述水渠内依次设置有湿地净化区和沉砂塘,所述雨水排放口与所述湿地净化区连通,所述沉砂塘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级过滤石笼和二级过滤石笼,所述一级过滤石笼设于所述湿地净化区与所述沉砂塘之间,所述沉砂塘成形为中部下沉的下沉式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过滤石笼的填充物粒径大于所述二级过滤石笼的填充物粒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过滤石笼和所述二级过滤石笼的填充物选自卵石、块石或碎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净化区内采用石笼挡墙与所述雨水排放口所在渠壁界定形成一阶梯湿地,所述雨水排放口位于所述阶梯湿地的正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排水管网排口调蓄控制的过滤型调蓄水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聪任广欣俱晨涛张群梁云张海龙常元莉苏洁王公磊孙高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