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02283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及其生产方法,由混纺纱线与弹力纤维编织而成,其特点是:混纺纱线包括聚乳酸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所述的弹力纤维为聚烯烃弹性纤维;所述聚乳酸纤维的细度为29.5TEX—7.4TEX,所述混纺纱线中所述聚乳酸纤维与纤维素纤维的混纺比为10/90—90/10;所述纤维素纤维为莫代尔或天丝。利用聚乳酸纤维与其他纤维合理搭配,使不同纤维优势互补,生产工艺合理,具有抑菌、抑螨、可降解、染色效果的特点。染整加工后的针织织物能可以保证不会变硬,且保持较好的强力和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产品
,涉及针织织物及其生产工艺,具体说是一种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环保抑菌的衣服需求也空前增长。因此,让针织面料具有一定的环保抑菌属性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玉米纤维暨聚乳酸材料,简称PLA,是一种以玉米陈粮、木薯、秸秆等植物中提取的淀粉为原料,经发酵转化成乳酸再经聚合,纺丝而成的生物基化学合成纤维。近几年来,在纺织服装行业,玉米纤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玉米纤维生产全过程对环境无害、无污染。同时,玉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如果废弃后掩埋堆肥,几个月便会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回归大自然,不污染环境。而且资源可再生,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是一种全生态环保的天然功能性纺织新材料。聚乳酸还具有优良的亲肤性,抗菌、放瘙痒性能。相比与普通石油基原料制成的面料,聚乳酸面料具有环保、可降解性;与普通天然纤维面料相比,比如纯棉类,聚乳酸面料具有抑菌、除螨效果。由于聚乳酸纤维不耐高温、强碱,聚乳酸纤维只耐115℃及以下温度,超过120℃造成手感变硬,强力和弹性明显下降,因此,如何利用聚乳酸纤维与其他纤维合理搭配,研究完善成熟的生产工艺,使不同纤维优势互补,达到抑菌、抑螨、可染色的效果,且染整加工后的针织织物能保持较好的强力和弹性,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提供一种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及其生产方法,利用聚乳酸纤维与其他纤维合理搭配,使不同纤维优势互补,生产工艺合理,具有抑菌、抑螨、染色效果的特点,且染整加工后的针织织物能保持较好的强力和弹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由混纺纱线与聚烯烃弹性纤维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线包括聚乳酸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所述的弹力纤维为聚烯烃弹性纤维。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聚乳酸纤维的细度为29.5TEX—7.4TEX,所述混纺纱线中所述聚乳酸纤维与纤维素纤维的混纺比为10/90—90/10。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纤维素纤维为莫代尔或天丝。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占所述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重量百分比低于15%;所述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克重范围在165-220g/m2。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混纺纱线为针织织物的表纱线,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为针织织物的里纱。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纺纱线中所述聚乳酸纤维与莫代尔的混纺比为60/40,所述的混纺纱线的纱支为40s,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的细度为33D。本专利技术一种上述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生产方法,包括染整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染整工艺包括针织织物的预定型、前处理及分别对聚乳酸纤维和纤维素纤维进行的染色工艺,所述预定型工艺:温度110-115℃、车速18-25m/min、超喂18%-20%;所述前处理工艺:H2O2:3-5g/L、Na2CO3:2-4g/L、渗透剂:0.4-0.6g/L、稳定剂:0.4-0.6g/L,温度70-80℃,时间35-45min;所述聚乳酸纤维的染色工艺:使用的染料为分散染料,使用的助剂包括匀染剂;所述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工艺:使用的染料为的活性染料,使用的助剂包括匀染剂。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聚乳酸纤维的染色工艺:温度50℃,5分钟加助剂,10min加染料,采用1.5℃/min的速率升温至80℃,在升温至80℃以后移染10min,再升温至110℃,保温40-60min,染色结束后,以1℃/min降温速率降温至60℃,排水;然后,40℃水温水洗10min;再进行还原清洗,50℃5min加Na2CO3,采用3℃/min的速率升温至85℃,5min加入分散染料清洗剂和氨纶清洗剂,保温20min,降温至65℃,排水,40℃水温水洗10min,50℃酸中和15min;所述莫代尔的染色工艺:温度40℃,5min加助剂,20min加染料,15min加1/10的Na2SO4,15min加4/10的Na2SO4,10min加入5/10的Na2SO4,保温20min,10min加小苏打,15min加入1/6的NA2CO3,15min加2/6的Na2CO3,10min加入3/6的Na2CO3,保温5min,采用1.5℃/min的速率升温至60℃,保温60min,排水,40℃水洗10分钟,50℃中和10min,85℃皂洗15min,40℃固色15min,45℃柔软20min。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针织编织工艺,采用单面纬编大圆机,针数范围12G-42G;所述针织编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所有机针参与编织所述混纺纱线,每100个针织线圈送纱量为345mm,作为针织织物表纱;S2:所有机针参与编织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每100个线圈送纱量为145mm,作为针织织物里纱;S3:编织时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直接从所述单面纬编大圆机上的输纱器到导纱器;在所述导纱器上加装有铁环,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经过所述铁环。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本专利技术采用聚乳酸纤维和纤维素纤维制成的混纺纱线与聚烯烃弹性纤维编织而成,利用聚乳酸纤维与其他纤维合理搭配,使不同纤维优势互补,生产工艺合理,具有抑菌、抑螨、染色效果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分解;在具有聚乳酸原有的特点外,还有亲肤、保暖、透气、柔软、滑爽性的穿着效果,还有良好的保湿性和弹力回复性。2、本专利技术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生产工艺中,在染整时针对聚乳酸纤维不耐高温这一特性,采用低温定型,并选用聚烯烃弹性纤维搭配,染整加工后的针织织物能可以保证不会变硬,且保持较好的强力和弹性。3、由于聚烯烃弹性纤维的伸长率比较大,在织造毛坯布时,本专利技术在导纱器上加装有铁环,聚烯烃弹性纤维经过铁环,这样,可以控制聚烯烃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生产工艺中聚乳酸染的染色工艺曲线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为本专利技术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生产工艺中莫代尔的染色工艺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一种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实施例,由混纺纱线与弹力纤维编织而成,所述混纺纱线包括聚乳酸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所述的弹力纤维为聚烯烃弹性纤维。上述聚乳酸纤维的细度为29.5TEX—7.4TEX,上述混纺纱线中所述聚乳酸纤维与纤维素纤维的混纺比为10/90—90/10。优选地,上述纤维素纤维为莫代尔或天丝。聚烯烃弹性纤维占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重量百分比低于15%;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克重范围在165-220g/m2。具体而言:上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由混纺纱线与弹力纤维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线包括聚乳酸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所述的弹力纤维为聚烯烃弹性纤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由混纺纱线与弹力纤维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线包括聚乳酸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所述的弹力纤维为聚烯烃弹性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乳酸纤维的细度为29.5TEX—7.4TEX,所述混纺纱线中所述聚乳酸纤维与纤维素纤维的混纺比为10/90—90/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纤维为莫代尔或天丝。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占所述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重量百分比低于15%;所述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克重范围在165g-220g/m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占所述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重量百分比低于15%;所述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克重范围在165-220g/m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纺纱线为针织织物的表纱线,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为针织织物的里纱。


7.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线中所述聚乳酸纤维与莫代尔的混纺比为60/40,所述的混纺纱线的纱支为40s,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的细度为33D。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环保抑菌抑螨可染色聚乳酸针织织物的生产方法,包括染整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染整工艺包括针织织物的预定型、前处理及分别对聚乳酸纤维和纤维素纤维进行的染色工艺,所述预定型工艺:温度110-115℃、车速18-25m/min、超喂18%-20%;所述前处理工艺:H2O2:3-5g/L、Na2CO3:2-4g/L、渗透剂:0.4-0.6g/L、稳定剂:0.4-0.6g/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为东杨帆于波冯兆启许德涛于京科张卫鹏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颐和针织有限公司青岛华诚染色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