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及轿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1610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及轿厢结构,轿厢结构包括轿厢本体及轿底组件。其中,轿厢本体设有具有开口的空腔、及与轿厢本体的底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轿底组件包括上轿底、下轿底及减震元件,上轿底设置于空腔内,且上轿底的侧壁与空腔的内壁间隔设置,下轿底设有用于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下轿底与上轿底相对间隔设置,减震元件设置于上轿底与下轿底之间并与上轿底及下轿底均连接。轿厢本体与上轿底通过下轿底和减震元件实现间接连接,延长了振动的传递路径,使得振动在传递过程中能够逐步削减;并且,减震元件能够有效的对振动进行吸收和缓冲,保证轿厢本体的振动无法或微弱的传递至上轿底,从而能够避免上轿底发生晃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及轿厢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及轿厢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电梯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轿厢结构作为电梯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部件,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传统的轿厢结构主要包括轿厢本体、设置在轿厢本体的顶部的轿顶组件、及设置在轿厢本体的底部的轿底组件,通过轿厢本体、轿顶组件及轿底组件围设成用于容纳乘客或货物的容纳腔。传统的轿厢结构在搭载乘客或货物的过程中,存在晃动较为剧烈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晃动较为剧烈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梯及轿厢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轿厢结构,包括:轿厢本体,所述轿厢本体设有具有开口的空腔、及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底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轿底组件,所述轿底组件包括上轿底、下轿底及减震元件,所述上轿底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上轿底的侧壁与所述空腔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下轿底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下轿底与所述上轿底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减震元件设置于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之间并与所述上轿底及所述下轿底均连接。上述实施例的轿厢结构,当乘客进入轿厢本体的空腔内而站立在上轿底上,或货物进入轿厢本体的空腔内而放置在上轿底上,轿厢本体沿井道运行时,轿厢本体的振动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传递至下轿底,再通过减震元件传递至上轿底。由于振动传递的路径较长,并且,在减震元件的减震作用下,能够对振动进行有效的吸收和缓冲,从而使得轿厢本体的振动无法传递至上轿底或轿厢本体传递至上轿底的振动很小,进而避免上轿底发生剧烈的晃动,保证乘客或货物搭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侧板,所述连接侧板的一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所述连接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轿底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一端与所述下轿底连接,所述连接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侧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侧板与所述下轿底间隔设置形成与井道连通的第一间隙,所述上轿底的侧壁与所述空腔的内壁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间隙,且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相互连通形成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风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轿底的侧壁与所述空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L,且5mm≤L≤6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轿厢本体的外侧壁,所述支撑架与所述轿厢本体及所述下轿底均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设有用于与所述轿厢本体连接的第三连接部,所述轿厢本体设有与所述底端相对间隔设置的顶端,且所述第三连接部靠近所述顶端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柱及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柱及所述第二支撑柱均设有所述第三连接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应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的第三连接部与对应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的第三连接部关于所述轿厢本体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之间,且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下轿底连接,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轿底间隔设置。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包括所述的轿厢结构。上述实施例的电梯,乘客或货物进入电梯内,电梯运行过程中,轿厢本体的振动先传递至下轿底,再通过减震元件传递至上轿底,延长了振动的传递路径,使得振动在传递过程中能够逐步削减;并且,减震元件能够有效的对振动进行吸收和缓冲,保证轿厢本体的振动无法或微弱的传递至上轿底,从而能够避免上轿底发生晃动,保证电梯内的乘客或货物不会发生晃动。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轿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轿厢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轿厢结构,100、轿厢本体,110、空腔,120、第一连接部,121、连接侧板,130、底端,140、顶端,200、轿底组件,210、上轿底,220、下轿底,221、第二连接部,230、减震元件,300、第一间隙,400、第二间隙,500、支撑架,510、第一支撑柱,520、第二支撑柱,530、第三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轿厢结构10,包括轿厢本体100及轿底组件200。其中,轿厢本体100设有具有开口(未标注)的空腔110、及与轿厢本体100的底端13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0;轿底组件200包括上轿底210、下轿底220及减震元件230,上轿底210设置于空腔110内,且上轿底210的侧壁与空腔110的内壁间隔设置,下轿底220设有用于与第一连接部12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1,下轿底220与上轿底210相对间隔设置,减震元件230设置于上轿底210与下轿底220之间并与上轿底210及下轿底220均连接。上述实施例的轿厢结构10,当乘客进入轿厢本体100的空腔110内而站立在上轿底210上,或货物进入轿厢本体100的空腔110内而放置在上轿底210上,轿厢本体100沿井道运行时,轿厢本体100的振动通过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1传递至下轿底220,再通过减震元件230传递至上轿底210。由于振动传递的路径较长,并且,在减震元件230的减震作用下,能够对振动进行有效的吸收和缓冲,从而使得轿厢本体100的振动无法传递至上轿底210或轿厢本体100传递至上轿底210的振动很小,进而避免上轿底210发生剧烈的晃动,保证乘客或货物搭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传统的轿厢结构10中,轿厢本体100直接和上轿底210刚性连接,导致乘客或货物在搭载的过程中晃动较为剧烈。而上述实施例的轿厢结构10,轿厢本体100与上轿底210通过下轿底220和减震元件230实现间接连接,延长了振动的传递路径,使得振动在传递过程中能够逐步削减;并且,减震元件230能够有效的对振动进行吸收和缓冲,保证轿厢本体100的振动无法或微弱的传递至上轿底210,从而能够避免上轿底210发生晃动。其中,上轿底210和下轿底220均可以是板状或台状;减震元件230可以是减震橡胶、减震硅胶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轿厢本体,所述轿厢本体设有具有开口的空腔、及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底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n轿底组件,所述轿底组件包括上轿底、下轿底及减震元件,所述上轿底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上轿底的侧壁与所述空腔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下轿底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下轿底与所述上轿底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减震元件设置于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之间并与所述上轿底及所述下轿底均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轿厢本体,所述轿厢本体设有具有开口的空腔、及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底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轿底组件,所述轿底组件包括上轿底、下轿底及减震元件,所述上轿底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上轿底的侧壁与所述空腔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下轿底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下轿底与所述上轿底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减震元件设置于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之间并与所述上轿底及所述下轿底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侧板,所述连接侧板的一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所述连接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轿底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一端与所述下轿底连接,所述连接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侧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侧板与所述下轿底间隔设置形成与井道连通的第一间隙,所述上轿底的侧壁与所述空腔的内壁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间隙,且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相互连通形成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轿底的侧壁与所述空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L,且5mm≤L≤6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禤登明丁飞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