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春盛专利>正文

一种穴位贴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0514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穴位贴剂,属于透皮贴剂技术领域。所述穴位贴剂包括依次粘接的背衬层、自发热包层、隔离保护层、药库层,所述背衬层呈带状,所述自发热包层设置于所述背衬层的中部,所述药库层包括药物治疗层和物理治疗层,药物治疗层和物理治疗层处于同一平面,且药物治疗层呈环形设置在物理治疗层的外周,所述背衬层的两端部上表面设置有黏粘层,所述药物治疗层、物理治疗层、黏粘层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隔离保护膜层、第二隔离保护膜层和第三隔离保护膜层。本实施新型的穴位贴剂集近红外辐射效应、经穴效应和药物效应于一体,发挥较好的预防、保健或治疗效果,同时还具有透气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穴位贴剂
本技术涉及透皮贴剂
,具体涉及一种穴位贴剂。
技术介绍
透皮贴剂是指贴敷在皮肤表面,药物的有效成分穿过皮肤表皮层,在真皮层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到达局部或全身的器官组织,从而实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一类制剂。穴位治疗是中医调治身体常用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按摩等。其中,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艾灸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将艾灸与经皮给药有机结合,即将药物成分贴敷在穴位上后,对穴位进行艾灸。大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能通过经络传导,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对人体的生物效应主要来源于艾烟所释放的短波近红外(Short-WaveInfrared,SWIR)能量。艾烟的SWIR波长短、能量强,穿透机体的深度远远高于远红外辐射,可以穿透机体表皮深入到较深层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等组织,并为这些组织所吸收,从而产生远红外线所不具备的光电和光生化作用,尤其是透射到人体穴区,因与穴区中丰富的ATP能量相匹配,能更充分地被谐共振吸收利用,从而产生有益的非热生物效应即产生生理调理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艾灸具有操作不便、艾烟污染环境、作用时间短等缺陷。除艾灸外,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其它的利用SWIR来保健身体和防治疾病的方式和方法。研究发现,自然界有较为稀少的玉石类矿物同样能产生对人体有益的SWIR辐射。因此,将能产生类似艾灸的SWIR辐射的矿物与药效组分相结合,制成贴敷于穴区的透皮贴剂,不仅具有使用方便、无污染、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近红外辐射效应、药物效应和经穴效应的多重治疗特性,起到更好的预防、保健或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穴位贴剂,以解决现有艾灸治疗存在操作不便,艾烟污染环境,作用时间短,预防、保健或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穴位贴剂,包括依次粘接的背衬层、自发热包层、隔离保护层、药库层,所述背衬层呈带状,所述自发热包层设置于所述背衬层的中部,所述药库层包括药物治疗层和物理治疗层,药物治疗层和物理治疗层处于同一平面,且药物治疗层呈环形设置在物理治疗层的外周,所述背衬层的两端部上表面设置有黏粘层,所述药物治疗层、物理治疗层、黏粘层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离型膜层、第二离型膜层和第三离型膜层。进一步地,所述自发热包层为片状贴剂发热包,由无纺布透气袋和填充物组成,所述填充物置于无纺布透气袋内。进一步地,所述黏粘层为压敏胶黏粘层。进一步地,所述黏粘层呈横向或纵向间隔分布。进一步地,所述背衬层的两端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进一步地,所述通孔设置为圆形或菱形。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的药库层包括药物治疗层和物理治疗层,且药物治疗层呈环形设置在物理治疗层的外周,物理治疗层含有能辐射近红外线电磁波的玉石类矿物或矿物改性材料,药物治疗层含有天然植物药效成分,当药库层作用于穴位区时,集近红外辐射效应、药物效应和经穴效应于一体,发挥更好的预防、保健或治疗效果。2、本技术的黏粘层呈横向或纵向间隔分布,在减少压敏胶用量的同时,能够降低黏粘层对人体产生的过敏现象。3、本技术的穴位贴剂的背衬层的两端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在减少粘黏剂用量,即减少过敏的同时,增加了穴位贴剂的透气性和舒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穴位贴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穴位贴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穴位贴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背衬层;2-自发热包层;3-隔离保护层;4-药物治疗层;5-物理治疗层;6-黏粘层;7-第一离型膜层;8-第二离型膜层;9-第三离型膜层;10-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穴位贴剂,包括依次粘接的背衬层1、自发热包层2、隔离保护层3、药库层,其中,背衬层1的一面的特定部位上粘接覆盖有小于背衬层1的形状面积的自发热包层2。作为优选,本实施例的背衬层1呈带状,中部为圆形或椭圆形,两端部呈半圆形,自发热包层2为片状贴剂发热包,呈圆形或椭圆形,设置于背衬层1的中部。背衬层1的材质为无纺布、纺织布、棉布或涤纶。自发热包层2由无纺布透气袋和填充物组成,填充物置于无纺布透气袋内,填充物的主要成分为铁粉、活性炭、水等,当穴位贴剂从密封袋取出时,填充物遇到空气中的氧气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从而实现自发热,通过热效应能够活化皮肤细胞,促进药物的生物利用。自发热包层2的一侧与背衬层1粘接,另一侧的特定部位上粘接覆盖有小于或等于自发热包层2的形状面积的隔离保护层3,隔离保护层3上覆盖有药库层,隔离保护层3由不易渗透的铝塑合膜制成,用于防止药库层流失和潮解。通过调整自发热包层2的无纺布透气袋的微孔大小和密度、隔离保护层3的厚度及其在发热包层2表面的覆盖面积,能够限制填充物与氧的结合,控制氧化反应速度。本实施例中,隔离保护层3的形状面积小于自发热包层2的形状面积。作为优选,隔离保护层3和自发热包层2呈同心圆,隔离保护层3的直径为4~6cm,优选4.5cm,自发热包层2的直径为8~10cm,优选8.5cm。本实施例的穴位贴剂的发热温度为40~60℃,持续时间为6~8小时。药库层包括药物治疗层4和物理治疗层5,药物治疗层4和物理治疗层5处于同一平面,且药物治疗层4呈环形设置在物理治疗层5的外周,作为优选,本实施例的物理治疗层5呈圆形,位于隔离保护层3的中部,药物治疗层4呈圆环,环同心套设在隔离保护层3的圆外周。物质治疗层的直径为1~2cm,作为优选,1.5cm。物理治疗层5含有能辐射近红外线电磁波的矿物或矿物改性材料,作为优选,矿物为玉石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粘接的背衬层(1)、自发热包层(2)、隔离保护层(3)、药库层,所述背衬层(1)呈带状,所述自发热包层(2)设置于所述背衬层(1)的中部,所述药库层包括药物治疗层(4)和物理治疗层(5),药物治疗层(4)和物理治疗层(5)处于同一平面,且药物治疗层(4)呈环形设置在物理治疗层(5)的外周,所述背衬层(1)的两端部上表面设置有黏粘层(6),所述药物治疗层(4)、物理治疗层(5)、黏粘层(6)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离型膜层(7)、第二离型膜层(8)和第三离型膜层(9)。/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13 CN 20192031721161.一种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粘接的背衬层(1)、自发热包层(2)、隔离保护层(3)、药库层,所述背衬层(1)呈带状,所述自发热包层(2)设置于所述背衬层(1)的中部,所述药库层包括药物治疗层(4)和物理治疗层(5),药物治疗层(4)和物理治疗层(5)处于同一平面,且药物治疗层(4)呈环形设置在物理治疗层(5)的外周,所述背衬层(1)的两端部上表面设置有黏粘层(6),所述药物治疗层(4)、物理治疗层(5)、黏粘层(6)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离型膜层(7)、第二离型膜层(8)和第三离型膜层(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盛徐长明张建群徐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李春盛徐长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