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穴位贴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型穴位贴敷治疗贴,包括贴体本体、固定圈和粘贴层,所述贴体本体包括第二离型纸和第二无纺布,所述第二离型纸的后表面设有所述第二无纺布,所述第二无纺布与所述第二离型纸粘贴固定,所述第二离型纸的内侧壁设有所述固定圈,所述固定圈与所述第二离型纸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治疗贴轻便易携带,操作简单,患者可自行贴敷,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发挥明显的理疗效应,经皮肤吸收的成分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产品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胃肠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穴位贴敷治疗贴
本技术涉及穴位贴敷
,具体是一种新型穴位贴敷治疗贴。
技术介绍
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将中药研磨后用香油或姜汁调成糊状直接贴于穴位或者患处(阿是穴),是一种无创痛性穴位疗法。它作为传统外治疗法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发挥药物、经络穴位的双重作用。《灵枢》曰:“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中医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沟通人体表里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穴位贴敷通过刺激穴位,同时激发经络之气,有利于人体气血运行,从而调理脏腑功能。现代药学认为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经皮给药的特征,药物可通过完整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现有的穴位贴敷治疗贴在临床应用时容易出现药汁蔓延、污染周围皮肤的问题,原因是治疗贴在使用时没有对药膏及药膏产生的药汁限定边界,在贴敷的过程中受到挤压作用的影响,药膏及其作用产生的药汁逐渐向穴位周围蔓延,造成皮肤的污染,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贴敷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穴位贴敷大多从药物、敷料、贴敷时间等方面研究。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不易形成污渍、方便清理,且治疗效果优异的穴位贴敷治疗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穴位贴敷治疗贴,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穴位贴敷治疗贴,包括贴体本体、固定圈和粘贴层,所述贴体本体包括第二离型纸和第二无纺布,所述第二离型纸的后表面设有所述第二无纺布,所述第二无纺布与所述第二离型纸粘贴固定,所述第二离型纸的内侧壁设有所述固定圈,所述固定圈与所述第二离型纸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圈的内侧壁设有所述粘贴层,所述粘贴层与所述固定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无纺布的内侧壁具有粉料容纳层,所述粉料容纳层的内侧壁设有粉料层,所述粉料层与所述粉料容纳层粘贴固定,所述粉料层的内部装有远红外陶瓷粉。优选的,所述贴体本体借助于所述粘贴层贴敷,所述粘贴层为通过压敏胶粘贴有第一无纺布。优选的,所述固定圈呈圆环形,所述固定圈的内径与外径间距为0.5cm。优选的,所述粉料层为圆形,所述粉料层的直径为3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的治疗贴轻便易携带,可随时使用,且操作简单,患者可自行贴敷,不受限制,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发挥明显的理疗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皮肤吸收的成分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产品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胃肠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本产品根据传统中医原理,配以现代工艺制作,远红外陶瓷粉层,能促进局部药物的吸收,进而借助远红外波线刺激穴位,功效突出,使用方便、本品针对人体特定穴位,对中医穴位起刺激作用,并且,固定圈以限制药膏,可以很好的防止向四周流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内面结构示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贴体本体;101、第二离型纸;102、第二无纺布;2、固定圈;3、粘贴层;4、粉料容纳层;5、粉料层;6、远红外陶瓷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穴位贴敷治疗贴,包括贴体本体1、固定圈2和粘贴层3,贴体本体1包括第二离型纸101和第二无纺布102,第二离型纸101的后表面设有第二无纺布102,第二无纺布102与第二离型纸101粘贴固定,第二离型纸101的内侧壁设有固定圈2,固定圈2与第二离型纸101固定连接,固定圈2的内侧壁设有粘贴层3,粘贴层3与固定圈2固定连接,第二无纺布102的内侧壁具有粉料容纳层4,粉料容纳层4的内侧壁设有粉料层5,粉料层5与粉料容纳层4粘贴固定,粉料层5的内部装有远红外陶瓷粉6,该治疗贴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与皮肤贴合度高且治疗效果甚好,无药物副作用,该治疗贴的内层:比普通穴位贴敷贴多加一个0.5cm宽的固定圈2以限制药膏,防止向四周流动,该治疗贴的外层:比普通穴位贴敷贴多一个3cm粉料层5,粉料层5中有远红外陶瓷粉6,能促进局部药物的吸收。试验范围:本品针对人体特定穴位,对中医穴位起刺激作用,有活血化瘀通络、解挛舒筋、消炎镇痛的功效。本产品适用于颈椎病、肩周炎、骨关节退变、腰椎退行性病变、跌打损伤等。贴敷穴位,通过皮肤组织对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理疗效应。禁忌症:皮肤严重过敏者、开放性创伤、孕妇、儿童、生活不能自理者忌用,残疾人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使用。进一步的,贴体本体1借助于粘贴层3贴敷,粘贴层3为通过压敏胶粘贴有第一无纺布,粘贴本体1的长宽都是5cm。进一步的,固定圈2呈圆环形,固定圈2的内径与外径间距为0.5cm,固定圈2能够对药膏及药膏产生的药汁限定边界,能够防止药膏向四处流动。进一步的,粉料层5为圆形,粉料层5的直径为3cm,粉料层5内含远红外陶瓷粉6,能促进局部药物的吸收。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治疗贴是粘贴在身体穴位的贴片,可以对穴位有刺激作用,解挛舒筋、消炎镇痛,它比普通穴位贴敷贴多加一个0.5cm宽的固定圈2以限制药膏,防治向四周流动,还比普通穴位贴敷贴多一个3cm内含远红外陶瓷粉6的粉料层5,这样,治疗贴使用时,陶瓷粉能促进局部药物的吸收,远红外波线刺激穴位,功效突出,使用方便。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穴位贴敷治疗贴,包括贴体本体(1)、固定圈(2)和粘贴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贴体本体(1)包括第二离型纸(101)和第二无纺布(102),所述第二离型纸(101)的后表面设有所述第二无纺布(102),所述第二无纺布(102)与所述第二离型纸(101)粘贴固定,所述第二离型纸(101)的内侧壁设有所述固定圈(2),所述固定圈(2)与所述第二离型纸(10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圈(2)的内侧壁设有所述粘贴层(3),所述粘贴层(3)与所述固定圈(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无纺布(102)的内侧壁具有粉料容纳层(4),所述粉料容纳层(4)的内侧壁设有粉料层(5),所述粉料层(5)与所述粉料容纳层(4)粘贴固定,所述粉料层(5)的内部装有远红外陶瓷粉(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穴位贴敷治疗贴,包括贴体本体(1)、固定圈(2)和粘贴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贴体本体(1)包括第二离型纸(101)和第二无纺布(102),所述第二离型纸(101)的后表面设有所述第二无纺布(102),所述第二无纺布(102)与所述第二离型纸(101)粘贴固定,所述第二离型纸(101)的内侧壁设有所述固定圈(2),所述固定圈(2)与所述第二离型纸(10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圈(2)的内侧壁设有所述粘贴层(3),所述粘贴层(3)与所述固定圈(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无纺布(102)的内侧壁具有粉料容纳层(4),所述粉料容纳层(4)的内侧壁设有粉料层(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嵇辉,芮敏劼,张奇,朱瑶瑶,陈颖,桑诗雨,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