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004968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确定被试起始任务难度;将起始任务难度下的视觉刺激材料以动画界面方式呈现,并结合与呈现的视觉刺激材料具有多种时间错位间隔的听觉刺激材料对被试开展多试次的视听同步整合任务;被试对每个试次任务作出音画是否一致的判断,并给出被试判断结果是否正确的结果反馈;任务结束后,给出被试视听同步整合结果反馈界面;根据上次视听同步整合结果调整下次任务难度。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更生动有趣的动画,将视听同步整合方法融入“打地鼠“等动画游戏中,吸引和维持儿童的注意力,采用个性化地选择不同步条件下视听信息错位的时间间隔,从而调整任务的难度,更有效地改善不同群体的视听时间整合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感知觉
,具体涉及一种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等,当然也可以用于成年人群中。
技术介绍
视听整合能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尤为重要。比如,噪音环境下通过观察唇形变化可以加强人们对语言的理解,视听通道的信息冗余还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探测和定位目标,并能促进情绪识别和社会互动。在整合视听信息时,时间接近性是大脑决定将两个感觉刺激捆绑或者分离的重要线索之一。换言之,只有当一对感觉刺激(如言语声音和唇动图像)呈现的时间差小于某个范围时,我们的大脑才可能把它们觉知为同步的,并将其整合捆绑到一起;这个特定的时间范围被称为“视听时间整合窗”。如果视听时间整合窗过大,就意味着个体视听不同步觉察的敏感性下降,需要更长的时间差才能把视、听信息分离,错误地把不相关的、本该分离的刺激整合到了一起,进而会使我们感知到的客体变得混乱、模糊化和难以预测,损害阅读能力和言语的沟通理解。以往的研究发现,视听整合能力在孤独症、阅读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神经发育性疾病中均存在显著的缺损。目前以提高视听时间整合能力为目的、运用于成人的感知觉整合方法,即“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主要包括单感觉通道时序判断和视听双通道同步性判断两种。(1)单感觉通道时序整合方法:在每个试次中,给被试一先一后呈现两个视觉刺激(如一个光圈在屏幕左侧,另一个在屏幕右侧),被试需要按键判断这两个视觉刺激谁先出现。根据被试每次的反应,逐次提供判断正确与否的反馈。通过反馈学习提高被试的时序判断能力。(听觉时序判断方法的原理同视觉通道)有研究发现,单通道时序判断能力的提升,可以有迁移效应,即进一步带来视听时间整合能力的改善,但其效果不及视听双通道同步判断方法。(2)视听(双通道)同步性整合方法: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给被试呈现一对视觉和听觉刺激(一个光圈,一个纯音刺激),这两个刺激在呈现的时间上可能是同时的,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被试需要判断这对视听刺激是否是同时呈现的。但是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应用,存在如下缺陷:成年人群体中采用的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任务难度大多是固定的,即“一刀切”模式,所有参与者采用相同的视听时间错位程度。但是,在临床群体中,视听时间整合窗往往异常增大,一开始就采用高难度(视听错位程度很小的判断条件)可能会导致效果大打折扣,也会给参与的孩子带来挫折感。另外,成年人群体中绝大多数采用的刺激材料为简单、无意义的视听刺激(如光圈和纯音)。一项元分析指出,相比采用简单无意义的刺激,当刺激材料涉及言语信息时,视听整合能力与孤独症临床症状的相关关系更强。目前在成年人群体中采用的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形式单调枯燥,即不断重复地在屏幕上出现无意义的视听刺激,需要被试按键判断同时与否。此种形式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适用性不强,无法吸引并维持他们的注意和兴趣。由此可见,以往的视听整合形式枯燥,无法很好地吸引儿童青少年的注意,且采用的刺激材料又多为无意义的简单视听刺激(如几何图形、纯音刺激),效果是否能迁移到其他任务及更高级的认知领域存在争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枯燥单一成年版视听同步整合任务对儿童或青少年开展视听整合效果差的技术问题,实现儿童青少年视听时间整合能力的提高,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确定被试起始执行的视听同步整合任务难度,并生成相应难度的视听同步整合任务;将起始任务难度下的视觉刺激材料以动画界面方式呈现,并结合与呈现的视觉刺激材料具有多种时间错位间隔的听觉刺激材料对被试开展多试次的视听同步整合;被试对每个试次任务作出音画是否同步的判断,并给出被试判断结果是否正确的结果反馈;所有试次任务结束后,给出被试视听同步整合结果反馈界面;根据上次视听同步整合结果调整下次执行任务难度。进一步地,所述的视觉刺激材料以“打地鼠”游戏呈现,并采用趣味的言语作为听觉刺激材料;被试通过按键判断视听同步整合任务中的音画是否同步,根据被试的判断结果,给出判断正确时的正性音频反馈或判断错误时的负性音频反馈。。视听同步整合任务难度包括高、中、低三种任务难度:高难度条件下的视觉与听觉信息时间错位范围SOA为±300ms,±200ms,±100ms;中难度条件下的视觉与听觉信息时间错位范围SOA为±400ms,±300ms,±200ms;低难度条件下的视觉与听觉信息时间错位范围SOA为±500ms,±400ms,±300ms。所述的根据上次视听同步整合结果调整下次执行任务难度,其具体方法是:被试在执行同一难度任务时,若在设定的连续天数之内,在视觉与听觉信息时间错位范围SOA最大条件下所得判断正确率都超过设定的阈值,则提高下次执行任务的难度。视听同步整合任务中的视听刺激材料不同步的任务与视听刺激材料同步的任务呈任意组合。优选地,视听刺激材料不同步的任务试次与视听刺激材料同步的任务试次呈1:1配置。同一难度任务中,视听刺激材料同步试次为12-60次,视听刺激材料不同步试次中的各时间错位条件下的任务试次保持一致。执行任务结束后,为被试提供完成本次任务的视听同步整合反馈结果包括:总体准确率、在各个SOA条件下的判断准确率和反应速度。确定被试起始执行的视听同步整合任务难度的方法是:对被试进行视听同步整合任务前测,根据前测结果确定起始执行任务的难度。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A.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健康和临床儿童青少年的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采用更生动有趣的动画,将视听同步整合任务融入“打地鼠“等动画游戏中,以更好地吸引和维持儿童的注意力。同时,该方法可以根据参与者在执行过程中的表现,个性化地选择不同步条件下视听信息错位的时间间隔,从而调整的难度,进而更有效地改善不同群体的视听时间整合能力。B.本专利技术中的执行任务难度是根据被试的表现进行实时调整,即当被试在较低一级任务难度的成绩较好(正确率连续两天>=70%)时,通过反馈整合结果确定是否将下次任务难度进行升级,升级至更高的难度,从而使得任务难度与被试的整合能力相匹配,以达到最优的整合效果。C.本专利技术为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视听时间整合能力,开发设计出的“儿童版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参与者通过观看动画版的言语视频,判断视觉言语刺激(唇形运动)和听觉言语刺激(趣味言语声音)是否在时间上同步出现,根据参与者的反应给出即时的反馈,旨在通过反馈学习提高参与者觉察视听信息时间错位的敏感度,并有望进一步提高其言语沟通能力。D.本专利技术中所提供的执行任务难度可以根据参与者执行过程中的视听时间整合能力结果进行实时的调整,所有试次任务结束后会提供整合结果报告,且所设定的整合任务简单可行(仅需观看视频,按键反应即可;每次执行任务时长20-30分钟),可运用于健康的儿童青少年,也可运用于言语沟通能力存在障碍的各类临床患者群体(例如,高功能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被试起始执行的视听同步整合任务难度,并生成相应难度的视听同步整合任务;将起始任务难度下的视觉刺激材料以动画界面方式呈现,并结合与呈现的视觉刺激材料具有多种时间错位间隔的听觉刺激材料对被试开展多试次的视听同步整合;被试对每个试次任务作出音画是否同步的判断,并给出被试判断结果是否正确的结果反馈;所有试次任务结束后,给出被试视听同步整合结果反馈界面;根据上次视听同步整合结果调整下次执行任务难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被试起始执行的视听同步整合任务难度,并生成相应难度的视听同步整合任务;将起始任务难度下的视觉刺激材料以动画界面方式呈现,并结合与呈现的视觉刺激材料具有多种时间错位间隔的听觉刺激材料对被试开展多试次的视听同步整合;被试对每个试次任务作出音画是否同步的判断,并给出被试判断结果是否正确的结果反馈;所有试次任务结束后,给出被试视听同步整合结果反馈界面;根据上次视听同步整合结果调整下次执行任务难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视觉刺激材料以“打地鼠”游戏呈现,并采用趣味的言语作为听觉刺激材料;被试通过按键判断视听同步整合任务中的音画是否同步,根据被试的判断结果,给出判断正确时的正性音频反馈或判断错误时的负性音频反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视听时间整合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视听同步整合任务难度包括高、中、低三种任务难度:
高难度条件下的视觉与听觉信息时间错位范围SOA为±300ms,±200ms,±100ms;
中难度条件下的视觉与听觉信息时间错位范围SOA为±400ms,±300ms,±200ms;
低难度条件下的视觉与听觉信息时间错位范围SOA为±500ms,±400ms,±300ms。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楚侨周晗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