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烤盖和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034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烘烤盖和烹饪器具。烘烤盖包括:盖体组件;反射罩组件,反射罩组件设置在盖体组件的下方,反射罩组件与盖体组件间隔设置形成隔热腔,反射罩组件具有加热空间,隔热腔包覆在加热空间的外侧;进风腔,进风腔位于加热空间的一侧,进风腔与隔热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盖存在温升与小型化不能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家电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具有烘烤功能的烹饪器具大多是利用风机将加热空间中的风吹入到锅体中,以将热量快速送入到锅体中。这样就会导致烹饪器具的锅盖的表面的温度较高。一般会通过增加锅盖的厚度来解决锅盖温升的问题,不利于锅盖的小型化。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锅盖存在温升与小型化不能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烤盖和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锅盖存在温升与小型化不能兼顾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烘烤盖,包括:盖体组件;反射罩组件,反射罩组件设置在盖体组件的下方,反射罩组件与盖体组件间隔设置形成隔热腔,反射罩组件具有加热空间,隔热腔包覆在加热空间的外侧;进风腔,进风腔位于加热空间的一侧,进风腔与隔热腔连通。通过在烘烤盖上设置进风腔,可以将加热空间中的热量吹出烘烤盖,以对待烘烤的食物进行加热。隔热腔的设置可以降低加热空间传递到烘烤盖的表面的温度,以降低烘烤盖烫伤用户的风险,增加了烘烤盖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风腔将隔热腔的气体送入到加热空间中,以将隔热腔中的热量送入到加热空间中,以降低隔热腔中空气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传递到烘烤盖的表面的温度。通过将隔热腔的气体送入到加热空间中,以降低传递到烘烤盖的表面的温度,而不需要通过增加烘烤盖的表面与加热空间的距离来降低烘烤盖的表面温升的问题,有利于烘烤盖的小型化。进一步地,隔热腔具有与进风腔连通的缺口。进风腔向加热空间吹风时,在负压的作用下将隔热腔内的气体吸入到加热空间内。进风腔向加热空间吹风时,缺口处的压力会骤然降低,以使得隔热腔中的气体被吸入到加热空间中,以将隔热腔中的气体送入到加热空间中,进而降低了隔热腔处的温度,减少了烘烤盖表面的温度。进一步地,隔热腔包括空气间隔,反射罩组件的侧壁与盖体组件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空气间隔,空气间隔与进风腔连通的部分作为缺口。反射罩组件与盖体组件的侧壁处形成空气间隔,便于负压快速将隔热腔中的气体吸入到加热空间中。同时空气间隔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盖体组件的侧壁处的温度过高,减少了盖体组件烫伤用户的风险。进一步地,反射罩组件包括:上部反射罩,上部反射罩与盖体组件连接,上部反射罩包括罩体段和外翻凸沿,外翻凸沿位于罩体段的底部,外翻凸沿与盖体组件连接,罩体段与盖体组件间隔设置形成隔热腔;下部反射罩,下部反射罩设置在上部反射罩的下方,加热空间位于上部反射罩与下部反射罩之间。上部反射罩的设置可以将加热空间中的热量向下反射,进而减小盖体组件处传递的热量,减少热量的浪费,同时使得烘烤盖的表面温度过高。罩体段与盖体组件间隔设置形成隔热腔,进而可以减少传递到盖体组件处的温度,解决了盖体组件温升的问题,同时还使得盖体组件能够稳定工作。进一步地,罩体段包括:第一罩体段;第二罩体段,第二罩体段连接在第一罩体段的下方,且第二罩体段的内径大于第一罩体段的内径,第二罩体段位于进风腔与加热空间的连通通道的下方,第二罩体段的竖直段与盖体组件的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空气间隔。通过将罩体段设置第一罩体段和第二罩体段的形式,可以增加罩体段与盖体组件之间的间隔,但不会增加整个烘烤盖的厚度,有利于烘烤盖的小型化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传递到盖体组件处的温度。进一步地,罩体段具有进风口,盖体组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挡板,反射罩组件装配到盖体组件上后,挡板位于进风口的两侧以形成连通通道,位于两个挡板之间的空气间隔为缺口。挡板的设置可以将空气间隔与进风腔之间间隔开,使得风仅从两个挡板之间的空气间隔流出,保证气体流动的可控性。同时还可以减少隔热腔漏气的现象产生。进一步地,缺口与加热空间连通,且缺口位于进风腔与加热空间的连通通道上;和/或缺口位于连通通道的下方。这样设置便于隔热腔中的气体能够快速流入到加热空间中,减少了隔热腔中气体的热量的散失,使得加热空间能够迅速将空气加热,增加了烘烤盖的烘烤效率,同时还有利于烘烤盖的小型化。将缺口设置在连通通道的下方便于隔热腔中的热量被吸入到加热空间中。进一步地,隔热腔具有与烘烤盖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外部空气经连通孔流入隔热腔内。由于进风腔向加热空间中送风时,在负压的吸引下隔热腔中的热气才能进入到加热空间中,这样就容易造成隔热腔中处于负压的环境,容易造成上部反射罩和盖体组件变形,对于上部反射罩和盖体组件的结构强度的要求较高,连通孔的设置可以平衡隔热腔内的压力,以减少盖体组件变形的风险。进一步地,连通孔与缺口位于加热空间相对的两侧。将连通孔与缺口设置在加热空间的两侧可以吸入到加热空间中的隔热腔中的空气是热空气,而不是刚从外部流入到隔热腔中的冷空气,以保证经连通孔流入到隔热腔中的气体充分换热后再流入到加热空间中,以保证烘烤盖的烘烤效率。进一步地,缺口的长度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将缺口设置在3毫米至25毫米的范围内,有利于隔热腔中的热量被吸入到加热空间中,且可以将隔热腔中的压力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保证烘烤盖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烘烤盖;锅体,烘烤盖盖设在锅体上。通过在烹饪器具上设置烘烤盖,使得烹饪器具可以进行烘烤烹饪。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爆炸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一个角度的视图;图3示出了图2中S-S向视图;图4示出了图3中P处的放大图;图5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图6示出了图5中M处的放大图;图7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一个角度的爆炸图;图8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图;图9示出了图7中上部反射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风机;2、加热空间;4、烘烤盖;5、风机固定腔;7、发热元件;8、把手;9、锅体;10、锅盖;11、第一耦合结构;12、第二耦合结构;13、第三耦合结构;14、盖体组件;15、反射罩组件;16、面盖;17、内衬;18、上部反射罩;19、下部反射罩;20、固定夹;21、感温探头;22、微晶玻璃;23、反射筒;24、透视窗;25、盖板;26、电源板;27、控制板;28、排气通道;29、风机进风口;45、隔热腔;46、缺口;47、罩体段;48、外翻凸沿;49、第一罩体段;50、第二罩体段;51、进风口;52、挡板;53、空气间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烘烤盖,其特征在于,包括:/n盖体组件(14);/n反射罩组件(15),所述反射罩组件(15)设置在所述盖体组件(14)的下方,所述反射罩组件(15)与所述盖体组件(14)间隔设置形成隔热腔(45),所述反射罩组件(15)具有加热空间(2),所述隔热腔(45)包覆在所述加热空间(2)的外侧;/n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位于所述加热空间(2)的一侧,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隔热腔(45)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烘烤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组件(14);
反射罩组件(15),所述反射罩组件(15)设置在所述盖体组件(14)的下方,所述反射罩组件(15)与所述盖体组件(14)间隔设置形成隔热腔(45),所述反射罩组件(15)具有加热空间(2),所述隔热腔(45)包覆在所述加热空间(2)的外侧;
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位于所述加热空间(2)的一侧,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隔热腔(4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45)具有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缺口(4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45)包括空气间隔(53),反射罩组件(15)的侧壁与所述盖体组件(14)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空气间隔(53),所述空气间隔(53)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部分作为所述缺口(4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组件(15)包括:
上部反射罩(18),所述上部反射罩(18)与所述盖体组件(14)连接,所述上部反射罩(18)包括罩体段(47)和外翻凸沿(48),所述外翻凸沿(48)位于所述罩体段(47)的底部,所述外翻凸沿(48)与所述盖体组件(14)连接,所述罩体段(47)与所述盖体组件(14)间隔设置形成所述隔热腔(45);
下部反射罩(19),所述下部反射罩(19)设置在所述上部反射罩(18)的下方,所述加热空间(2)位于所述上部反射罩(18)与所述下部反射罩(19)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段(47)包括:
第一罩体段(49);
第二罩体段(50),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洲李建史庭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