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圈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0027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弹簧圈及其制备方法。弹簧圈包括可降解的栓塞线圈、设置在栓塞线圈内的显影线圈以及设置在栓塞线圈上的多个诱导单元,诱导单元用于诱导血管细胞黏附于栓塞线圈上。该弹簧圈的栓塞线圈上的多个诱导单元可以诱导血管细胞黏附于栓塞线圈上,故与现有的弹簧圈相比本申请的弹簧圈更易引起血管细胞黏附,在血管细胞的作用下实现人体对栓塞线圈的主动降解,可极大地缩短栓塞线圈的降解周期,在降解过程中,弹簧圈所占据的空间逐渐被内皮血管细胞占据,动脉瘤内纤维组织不断收缩使动脉瘤不断缩小,动脉瘤体积减小,消除长期安全隐患和占位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簧圈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弹簧圈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由血管的异常改变或者老化等因素引起的血管类疾病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表现形式包括颅内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外周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血管瘤等。针对于此类疾病,国内外采取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由于外科手术治疗可能带来的巨大创伤和一系列并发症,血管内介入微创治疗方案成为治疗上述血管类疾病的首选方案。其中,弹簧圈作为血管内介入微创治疗方案的重要植入物之一,主要用来在动脉瘤或畸形血管内进行栓塞改变血流动力学,实现完全栓塞或血栓形成以达到治疗目的。目前的弹簧圈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预定型的裸金属弹簧圈,如弹簧圈AxiumPrime,该类弹簧圈采用铂钨合金材料预制成二维或三维结构;第二种为表面覆盖生物活性材料的生物修饰弹簧圈,如弹簧圈Matrix,通过在金属圈的表面覆盖PLGA生物材料,PLGA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可被身体吸收,能降低占位效应;第三种为高膨胀性水凝胶弹簧圈,如水凝胶圈Hydrocoil,通过在金属圈内部添加亲水性聚丙烯水凝胶,植入后水凝胶大量吸水体积剧烈膨胀,使得弹簧圈在腔内完全填充,以减少动脉瘤的再通率。由于上述三种弹簧圈其残存的大量金属依然会长期停留在体内,致使其长期安全性和占位效应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若将弹簧圈单纯的设置成可降解的材料,由于每个患者个体差异和其他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降解周期和疾病治愈周期无法达到完美匹配。故,需要一种新的弹簧圈及其制备方法来解决至少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弹簧圈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弹簧圈,所述弹簧圈包括:可降解的栓塞线圈、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内的显影线圈以及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上的多个诱导单元,所述诱导单元用于诱导血管细胞黏附于所述栓塞线圈上。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诱导单元为凹槽结构。一种弹簧圈,所述弹簧圈包括:栓塞线圈和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上的多个凹槽结构,其中所述栓塞线圈为可降解材料。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结构的总体积占所述栓塞线圈体积的百分比为0.01%-0.1%。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结构开设在所述栓塞线圈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结构的形状为梭形,所述凹槽结构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栓塞线圈的轴向相同。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结构的长度为所述栓塞线圈丝径D1的0.1倍-1倍,所述凹槽结构的宽度、深度均为10μm-600μm。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结构包括:沿所述栓塞线圈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凹槽结构组,所述凹槽结构组沿所述栓塞线圈的周向分布,且每个所述凹槽结构组的凹槽结构数目为10个-1000个。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结构内设置有涂层,所述涂层的基质为可降解聚合物,所述基质内负载有促血管内皮生长药物、生长因子、消炎药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可降解聚合物的降解周期小于或等于所述栓塞线圈的降解周期。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降解聚合物选自聚乳酸、L-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聚己内酯、聚乙酰谷氨酸、聚正酯、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癸二酸甘油酯、壳聚糖、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层的厚度为1μm-200μm。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栓塞线圈的长度为1cm-70cm的范围之内,所述涂层的总重量为10ug-2000ug。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内的显影件,其中所述显影件为显影线圈、显影丝中的至少一种。一种弹簧圈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采用可降解材料制取栓塞线圈;在所述栓塞线圈上形成多个凹槽结构。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栓塞线圈上形成多个凹槽结构,包括:采用切割、刻蚀、热熔或增材制造的方式在所述栓塞线圈上形成所述凹槽结构。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获取显影件,将所述显影件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内。一种弹簧圈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采用可降解材料制取栓塞芯丝;在所述栓塞芯丝上形成多个凹槽结构,之后将所述栓塞芯丝制成栓塞线圈。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栓塞芯丝上形成多个凹槽结构,包括:采用切割、刻蚀、热熔或增材制造的方式在所述栓塞芯丝上形成所述凹槽结构。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获取显影件,将所述显影件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内。上述弹簧圈及其制备方法,弹簧圈的栓塞线圈上的多个诱导单元可以诱导血管细胞黏附于栓塞线圈上,故与现有的弹簧圈相比本申请的弹簧圈更易引起血管细胞黏附,则在血管细胞的作用下,实现人体对栓塞线圈的主动降解,而并非单纯地利用栓塞线圈的降解特性去惰性地等待降解,可极大地缩短栓塞线圈的降解周期,在降解过程中,弹簧圈所占据的空间逐渐被内皮血管细胞占据,动脉瘤内纤维组织不断收缩使动脉瘤不断缩小,动脉瘤体积减小,消除长期安全隐患和占位效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弹簧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弹簧圈的半剖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弹簧圈的半剖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弹簧圈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弹簧圈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100、栓塞线圈;100a、圈间缝隙;200、凹槽结构;300、显影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圈包括:可降解的栓塞线圈(100)、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100)内的显影线圈以及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100)上的多个诱导单元,所述诱导单元用于诱导血管细胞黏附于所述栓塞线圈(100)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圈包括:可降解的栓塞线圈(100)、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100)内的显影线圈以及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100)上的多个诱导单元,所述诱导单元用于诱导血管细胞黏附于所述栓塞线圈(10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单元为凹槽结构(200)。


3.一种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圈包括:栓塞线圈(100)和设置在所述栓塞线圈(100)上的多个凹槽结构(200),其中所述栓塞线圈(100)为可降解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200)的总体积占所述栓塞线圈(100)体积的百分比为0.01%-0.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200)开设在所述栓塞线圈(10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200)的形状为梭形,所述凹槽结构(20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栓塞线圈(100)的轴向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200)的长度为所述栓塞线圈(100)丝径D1的0.1倍-1倍,所述凹槽结构(200)的宽度、深度均为10μm-6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200)包括:沿所述栓塞线圈(100)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凹槽结构组,所述凹槽结构组沿所述栓塞线圈(100)的周向分布,且每个所述凹槽结构组的凹槽结构数目为10个-1000个。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200)内设置有涂层,所述涂层的基质为可降解聚合物,所述基质内负载有促血管内皮生长药物、生长因子、消炎药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可降解聚合物的降解周期小于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瑞张朔郭爽邓舒浩
申请(专利权)人: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