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及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0168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3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面及鞋,鞋面包括:形成鞋头区域的第一编织体、形成鞋前帮区域的第二编织体、形成鞋中帮区域的第三编织体以及形成鞋后帮区域的第四编织体;其中,该第一编织体、该第二编织体、该第三编织和该第四编织体顺次连接;该第一编织体、该第二编织体和该第三编织体的弹性依次逐渐增加,该第四编织体和该第一编织体的弹性相同。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提升鞋面的包裹力度和穿着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鞋面及鞋
本申请涉及鞋
,尤其涉及一种鞋面及鞋。
技术介绍
编织鞋面通常由同一种编织结构形成整个鞋面,鞋面各处的弹性相同,这样鞋面会因弹性较大而包裹力度不足,或者鞋面因弹性较小而不便穿着,进而降低使用者的穿着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面及鞋,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面,包括:形成鞋头区域的第一编织体、形成鞋前帮区域的第二编织体、形成鞋中帮区域的第三编织体以及形成鞋后帮区域的第四编织体;其中,该第一编织体、该第二编织体、该第三编织和该第四编织体顺次连接;该第一编织体、该第二编织体和该第三编织体的弹性依次逐渐增加,该第四编织体和该第一编织体的弹性相同。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鞋面还包括:形成鞋口区域的第五编织体,该第五编织体的下边缘与该第三编织体的后部边缘以及第四编织体的上边缘相连接,该第五编织体的弹性大于第三编织体的弹性。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编织体的下边缘用于与鞋底连接,该第一编织体的上边缘与该第二编织体的前部边缘连接,该第三编织体的前部边缘与该第二编织体的后部边缘以及该第一编织体的两侧边缘连接,该第三编织体的两侧边缘用于与该鞋底连接,该第三编织体的后部边缘与该第四编织体的前部边缘以及该第五编织体的下边缘的前部连接,该第五编织体的下边缘的其余位置与该第四编织体的上边缘连接,该第四编织体的下边缘用于与该鞋底连接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编织体具有层叠设置的第一平纹编织结构和第二平纹编织结构;该第一平纹编织结构位于该第二平纹编织结构的外侧,该第二平纹编织结构的至少一侧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垫片。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二编织体具有层叠设置的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该第一编织层位于该第二编织层的外侧;该第一编织层上设有第一透气孔,该第二编织层上设有第二透气孔,该第一透气孔和该第二透气孔相对设置,且该第一透气孔的孔径大于该第二透气孔的孔径。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三编织体为单层罗纹编织结构,该第三编织体包括沿鞋中帮区域至鞋口区域方向的第一条状凸起。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第四编织体为单层平纹编织结构,该第四编织体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垫片。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五编织体为单层罗纹编织结构,该第五编织体包括沿该鞋口区域的周向呈放射状设置的多个第二条状凸起;该第五编织体的上边缘的前部朝向该鞋后帮区域延伸形成鞋舌。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包括:上述任一种实施方式的鞋面和鞋底。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鞋底包括设置于脚掌区域的第一防滑部、设置于足弓区域的第二防滑部以及设置于脚跟区域的第三防滑部;该第一防滑部上设置有开口背离该鞋底的头部的第一弧形凹槽,该第一弧形凹槽靠近该鞋底的头部的一侧边缘设置有呈放射状排布的多个第一凹槽,该多个第一凹槽与该第一弧形凹槽连通;该第三防滑部上设置有开口背离该鞋底的跟部的第二弧形凹槽,该第二弧形凹槽靠近该鞋底的跟部的一侧边缘设置有呈放射状排布的多个第二凹槽,该多个第二凹槽与该第二弧形凹槽连通。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编织体、第二编织体和第三编织体的弹性逐渐增加,因此鞋面的弹性依次沿着鞋头区域、鞋前帮区域、鞋中帮区域逐渐增加,使得鞋头区域、鞋前帮区域、鞋中帮区域鞋面不仅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还具有较强的包裹力度,有利于穿着和包裹脚部。并且,由于第四编织体的弹性和第一编织体的弹性相同,因此第四编织体的弹性是最小的,使得鞋后帮区域鞋面的弹性具有一定的宽松性,使得脚踝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包裹状态,大大地提高了鞋子穿着的舒适性。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附图说明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申请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鞋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鞋面;110-第一编织体;111-第一编织体的下边缘;112-第一编织体的上边缘;113-第一编织体的侧边缘;120-第二编织体;121-第一透气孔;122-第二透气孔;123-第二编织体的前部边缘;124-第二编织体的后部边缘;130-第三编织体;131-第一条状凸起;132-第三编织体的前部边缘;133-第三编织体的侧边缘;134-第三编织体的后部边缘;140-第四编织体;141-第四编织体的前部边缘;142-第四编织体的上边缘;143-第四编织体的下边缘;150-第五编织体;151-第二条状凸起;152-第五编织体的下边缘;200-鞋底;210-第一防滑部;211-第一防滑区;212-第一防滑块;213-第一防滑纹;214-第二防滑纹;215-第三防滑纹;216-第一排水槽;217-引流槽;218-环形槽;220-第二防滑部;221-第二防滑块;222-第四防滑纹;230-第三防滑部;231-第二防滑区;232第三防滑块;233-第五防滑纹;234-第六防滑纹;235-第二排水槽;236-凹槽。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鞋面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鞋面100包括:形成鞋头区域的第一编织体110、形成鞋前帮区域的第二编织体120、形成鞋中帮区域的第三编织体130以及形成鞋后帮区域的第四编织体140。其中,第一编织体110、第二编织体120、第三编织体130和第四编织体140顺次连接,形成能够初步包裹脚部的一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编织体110、第二编织体120和第三编织体130的弹性逐渐增加,因此鞋面100的弹性依次沿着鞋头区域、鞋前帮区域、鞋中帮区域逐渐增加,使得鞋头区域、鞋前帮区域、鞋中帮区域鞋面100不仅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还具有较强的包裹力度,有利于穿着和包裹脚部。并且,由于第四编织体140的弹性和第一编织体110的弹性相同,因此第四编织体140的弹性是最小的,使得鞋后帮区域鞋面100的弹性具有一定的宽松性,使得脚踝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包裹状态,大大地提高了鞋子穿着的舒适性。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鞋面100还包括:形成鞋口区域的第五编织体150,该第五编织体的下边缘152与第三编织体的后部边缘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鞋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鞋头区域的第一编织体、形成鞋前帮区域的第二编织体、形成鞋中帮区域的第三编织体以及形成鞋后帮区域的第四编织体;/n其中,所述第一编织体、所述第二编织体、所述第三编织和所述第四编织体顺次连接;所述第一编织体、所述第二编织体和所述第三编织体的弹性依次逐渐增加,所述第四编织体和所述第一编织体的弹性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鞋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鞋头区域的第一编织体、形成鞋前帮区域的第二编织体、形成鞋中帮区域的第三编织体以及形成鞋后帮区域的第四编织体;
其中,所述第一编织体、所述第二编织体、所述第三编织和所述第四编织体顺次连接;所述第一编织体、所述第二编织体和所述第三编织体的弹性依次逐渐增加,所述第四编织体和所述第一编织体的弹性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鞋口区域的第五编织体,第五编织体的下边缘与第三编织体的后部边缘以及第四编织体的上边缘相连接,所述第五编织体的弹性大于所述第三编织体的弹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面,其特征在于,第一编织体的下边缘用于与鞋底连接,第一编织体的上边缘与第二编织体的前部边缘连接,第三编织体的前部边缘与第二编织体的后部边缘以及第一编织体的侧边缘连接,第三编织体的侧边缘用于与所述鞋底连接,所述第三编织体的后部边缘与第四编织体的前部边缘以及所述第五编织体的下边缘的前部连接,所述第五编织体的下边缘的其余位置与所述第四编织体的上边缘连接,第四编织体的下边缘用于与所述鞋底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体具有层叠设置的第一平纹编织结构和第二平纹编织结构;所述第一平纹编织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平纹编织结构的外侧,所述第二平纹编织结构的至少一侧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织体具有层叠设置的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德
申请(专利权)人:斯凯奇珠海横琴新区商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