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005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该防护带由渔网、钢绳、支撑杆、浮子和水草种苗束所组成的防护带主体部分和用于连接与定位防护带主体部分的沙袋共同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可有效阻挡渔船在该区域从事拖网作业,保护作为鱼类栖息地、觅食区、繁殖区的坝前浅水区免遭人为活动侵扰,还能拓展该功能区域的兴利覆盖范围,对维持库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减轻水库管理主体的管理负担都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
本技术涉及渔业资源保护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
技术介绍
渔业资源是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水库发展渔业资源不仅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通过“污染物-微生物-浮游生物-鱼类-人类”的物质与能量转运通道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的消解与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效益。调查研究也表明,在一定值域范围内,污染物含量较高水体中商品鱼的生长速度相对更快。水库沿岸浅滩部分水体的水温、含氧量和腐殖质含量都相对较高,是库区鱼类繁殖、栖息、觅食的理想场所。确保库区周边浅水区域免遭人为活动干扰对维持库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采砂作业、拖网作业等人为活动的叠加影响,水库上游的鱼类传统繁殖、栖息、觅食区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扰与破坏,而坝前水域因为是黄砂禁采区,便成为库区鱼群不可或缺的繁衍地和庇护所。水库管理属社会公益活动,水库管理方有义务维护好水域的生态健康和管理区的生产安全,为此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1、阻止拖网渔船在坝前作业,为库区鱼群繁衍创造良好的生境;2、劝阻蜂拥于坝前的垂钓者,大坝迎水面倾斜且湿滑,不是理想的垂钓场所,劝阻垂钓者有助于解决溺水、摔伤等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受制于人员与经费不足、管理范围大、管理相对方配合意愿低等因素的制约,水库管理方的管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水库管理方曾做过在坝前浅水区附近设置铁栅栏的方案但最终未能实施,原因为工程量大,造价高昂,且存在铁制品易于锈蚀、易于伤人、影响汽艇巡逻、影响水面美观等方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以解决水库坝前的鱼类繁殖、栖息、觅食区遭受人为破坏、影响库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一并解决因垂钓者在坝前非安全区垂钓所引发的包含摔伤、溺水在内安全生产事故问题、以及管理区环境卫生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其特征在于:该防护带由渔网、钢绳、支撑杆、浮子和水草种苗束所组成的防护带主体部分和用于连接与定位防护带主体部分的沙袋共同组成,所述支撑杆通过其两端部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在两条平行的钢绳上,长方形的所述渔网的长边与短边分别与两条平行钢绳以及最外端的两根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两条所述钢绳上等距固定连接浮子,各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及最外端的两根支撑杆的杆身分别通过绳索连接沙袋,所述渔网上固定连接水草种苗束。进一步地,所述渔网宽度为3-5m,长度可根据需要拼接延长,网孔规格为3cm×3cm。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等间距布设,布设间距为3-5m。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为竹竿、木杆、塑料杆材质中的一种。进一步地,所述水草种苗束由渔网的切片包裹水草种苗或活体根茎制成,水草种类为金鱼藻或其他沉水性水草。进一步地,所述水草种苗束在渔网上的布设密度为5-10束/平方米。进一步地,所述钢绳为尼龙制品、钢丝、麻绳中的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的保护带悬浮于坝前水域,通过设置的渔网使得垂钓者的鱼钩频繁挂网,无法在该区段顺利垂钓,减少了劝离垂钓者的工作量,维护了坝面环境卫生,也杜绝了坝坡垂钓引发的溺水、摔伤等安全事故及后续争讼问题的发生。连同岸上设置的警示牌,可有效阻挡渔船在该区域从事拖网作业,避免该地段作为鱼类栖息地、觅食区、繁殖区免遭人类侵扰,对维持库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是在原坝前鱼类活动区之外的深水区之上又为鱼类增设了一片适宜生存的区域,由于保护带悬浮于水中,光照与水温都能得到保障,鱼类可以依托由渔网组成保护带栖息、产卵,可以以生长在保护带上的水草为食。由于防护带隐藏于水下,不影响水面环境美观,不影响巡逻艇等吃水较浅船只在水面巡逻。3、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经久耐用、造价低廉、维护成本低。渔网可以用廉价的旧渔网,支撑杆可用本地出产的竹竿。防护带投入水中后一般不用调整位置,原因是平原水库水位变化幅度不大,约2-3m,防护带(含水草)的兴利功能在该水位变化范围内不受影响。极端工况下如确需调整防护带的位置,用简易锚钩将沙袋捞起,调整连接沙袋的绳索长度即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布设于水体中的截面示意图。图例说明:1、渔网,2、钢绳,3、沙袋,4、支撑杆,5、浮子,6、水草种苗束,7、坝体,8、抛石,9、低水位控制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该防护带由渔网1、钢绳2、支撑杆4、浮子5和水草种苗束6所组成的防护带主体部分和用于连接与定位防护带主体部分的沙袋3共同组成,所述支撑杆4通过其两端部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在两条平行的钢绳2上,长方形的所述渔网1的长边与短边分别与两条平行钢绳2以及最外端的两根支撑杆4固定连接,在两条所述钢绳2上等距固定连接浮子5,各所述支撑杆4的端部及最外端的两根支撑杆4的杆身分别通过绳索连接沙袋3,所述渔网1上固定连接水草种苗束6。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渔网1宽度为3-5m,长度可根据需要拼接延长,网孔规格为3cm×3cm。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4等间距布设,布设间距为5m。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4为竹竿。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水草种苗束6由渔网1的切片包裹水草种苗或活体根茎制成,水草种类为金鱼藻。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水草种苗束6在渔网1上的布设密度为10束/平方米。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钢绳2为尼龙绳。本技术防护带的布设方式如下:呈带状沿坝体7方向布设于坝前水下,各沙袋3呈散射状布设于防护带主体部分外围下方的水底抛石8中,防护带主体部分在自身浮力与各沙袋3牵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悬浮于低水位控制线9以下约0.3-1.0m的位置处,近岸侧的钢绳2与坝面上的低水位控制线9的平面距离约2-4m,水草种苗束6均匀固定于渔网1的上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由渔网1、钢绳2、支撑杆4、浮子5和水草种苗束6所组成的防护带主体部分形成具有上浮倾向的工作面;沉入水底的沙袋3连接防护带主体部分,使其悬浮于水面下预定深度;各沙袋3呈散射状布设于防护带主体部分外围下方的水底,目的在于限定防护带使其不发生漂移;支撑杆4的作用是预防防护带主体部分在风浪作用下拧缩在一起,并能产生上浮的作用;浮子5的作用是增大防护带主体部分的上浮力;使用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其特征在于:该防护带由渔网(1)、钢绳(2)、支撑杆(4)、浮子(5)和水草种苗束(6)所组成的防护带主体部分和用于连接与定位防护带主体部分的沙袋(3)共同组成,所述支撑杆(4)通过其两端部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在两条平行的钢绳(2)上,长方形的所述渔网(1)的长边与短边分别与两条平行钢绳(2)以及最外端的两根支撑杆(4)固定连接,在两条所述钢绳(2)上等距固定连接浮子(5),各所述支撑杆(4)的端部及最外端的两根支撑杆(4)的杆身分别通过绳索连接沙袋(3),所述渔网(1)上固定连接水草种苗束(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其特征在于:该防护带由渔网(1)、钢绳(2)、支撑杆(4)、浮子(5)和水草种苗束(6)所组成的防护带主体部分和用于连接与定位防护带主体部分的沙袋(3)共同组成,所述支撑杆(4)通过其两端部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在两条平行的钢绳(2)上,长方形的所述渔网(1)的长边与短边分别与两条平行钢绳(2)以及最外端的两根支撑杆(4)固定连接,在两条所述钢绳(2)上等距固定连接浮子(5),各所述支撑杆(4)的端部及最外端的两根支撑杆(4)的杆身分别通过绳索连接沙袋(3),所述渔网(1)上固定连接水草种苗束(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库区渔业资源保护的防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渔网(1)宽度为3-5m,长度可根据需要拼接延长,网孔规格为3cm×3cm。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士春刘成高庄文贤张玉涛张道信孙晓磊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管理处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