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进风制冷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903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进风制冷风扇,包括主体外壳、压缩机、蒸发器、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均安装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及冷凝机构间循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与主体外壳间形成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所述蒸发器位于第一风道上。该制冷风扇能有效降低风阻,并有效提高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进风制冷风扇
本技术属于电风扇
,具体涉及一种混合进风制冷风扇。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风扇只能实现吹风功能,吹风量虽大,但降温效果差;传统的立式空调吹风量偏小,虽可降温,但降温范围有限,对此,技术人员专利技术了一种能实现能制冷且能增大吹风量的可制冷风扇。但该可制冷风扇在工作过程中,热风全部经过蒸发器降温处理后吹出,风阻大,降低了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进风制冷风扇,能有效降低风阻,并有效提高降温效果。其技术方案如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包括主体外壳、压缩机、蒸发器、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均安装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及冷凝机构间循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与主体外壳间形成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所述蒸发器位于第一风道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包括出风侧、第一进风侧、第二进风侧以及第三进风侧,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出风侧,所述第一进风侧、第二进风侧、第三进风侧与第一风机间形成所述第一风道及所述第二风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部,所述第一蒸发部安装于第一进风侧或第二进风侧或第三进风侧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所述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分别安装于第一进风侧与第二进风侧上,或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分别安装于第一进风侧与第三进风侧上,或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分别安装于第二进风侧与第三进风侧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部、第二蒸发部及第三蒸发部,所述第一蒸发部、第二蒸发部及第三蒸发部分别安装于第一进风侧、第二进风侧以及第三进风侧上,且第一蒸发部、第二蒸发部及第三蒸发部均覆盖其对应的进风侧的部分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呈直板状,或折弯设置呈圆弧状、U型或L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机构包括风冷冷凝器及第二风机,所述风冷冷凝器安装于主体外壳顶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风机安装于主体外壳的顶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顶部设有出风罩,所述出风罩覆盖所述第二风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侧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摆叶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底部安装有滚轮,所述滚轮设有四个,四个所述滚轮分别位于主体外壳底部四个拐角处。本技术所提供的混合进风制冷风扇,通过在第一风机与主体外壳间形成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且蒸发器位于第一风道上,风机的总出风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经过蒸发器降温处理,另一部分不经过蒸发器,从而保证了风扇的出风量,降低了风阻,并提高降温效果。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采用水冷冷凝器的混合进风制冷风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中直板状蒸发器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中圆弧状蒸发器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中U型蒸发器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中L型蒸发器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中第一进风侧安装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中第一进风侧及第三进风侧安装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混合进风制冷风扇中第一进风侧、第二进风侧及第三进风侧均安装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主体外壳;11、第一进风侧;12、第二进风侧;13、第三进风侧;14、出风侧;20、压缩机;30、蒸发器;40、第一风机;50、风冷冷凝器;51、第二风机;52、水冷冷凝器;60、出风罩;70、安装板;71、摆叶窗;80、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述”、“该”为相应位置之前所提及或描述的技术特征或
技术实现思路
,该技术特征或
技术实现思路
与其所提及的技术特征或
技术实现思路
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似的。毫无疑义,与本技术的目的相违背,或者明显矛盾的
技术实现思路
或技术特征,应被排除在外。如图1至图3所示,混合进风制冷风扇,包括主体外壳10、压缩机20、蒸发器30、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40,所述压缩机20、蒸发器30、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40均安装于主体外壳10内,所述压缩机20、蒸发器30及冷凝机构间通过连接管循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40与主体外壳10间形成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所述蒸发器30位于第一风道上。第一风机40的总出风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第一风道经过蒸发器30降温处理吹出的风量,另一部分是从第二风道未经处理直接吹出的风量,两部分风混合后经第一风机40吹出,降低了总风量的风阻,保证了吹风量大,延长了冷风的送风距离,进而提高了制冷效果,同时使得蒸发器30能有效除湿,提高舒适度。所述主体外壳10包括出风侧14、第一进风侧11、第二进风侧12以及第三进风侧13,所述第一风机40安装于出风侧14,所述第一进风侧11、第二进风侧12、第三进风侧13与第一风机40间形成所述第一风道及所述第二风道。通过在主体外壳10上设置三个进风侧,增大进入主体外壳10的进风量,进而提高制冷效果。所述出风侧14固定有安装板70,所述安装板70上安装有摆叶窗71。摆叶窗71的设置可避免第一风机40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保护主体外壳10的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混合进风制冷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外壳、压缩机、蒸发器、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均安装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及冷凝机构间循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与主体外壳间形成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所述蒸发器位于第一风道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混合进风制冷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外壳、压缩机、蒸发器、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冷凝机构以及第一风机均安装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及冷凝机构间循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与主体外壳间形成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所述蒸发器位于第一风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进风制冷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包括出风侧、第一进风侧、第二进风侧以及第三进风侧,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出风侧,所述第一进风侧、第二进风侧、第三进风侧与第一风机间形成所述第一风道及所述第二风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混合进风制冷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部,所述第一蒸发部安装于第一进风侧或第二进风侧或第三进风侧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混合进风制冷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所述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分别安装于第一进风侧与第二进风侧上,或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分别安装于第一进风侧与第三进风侧上,或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分别安装于第二进风侧与第三进风侧上。


5.如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宇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宇冷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