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8212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井、第一沉淀池、厌氧分解池、生物动力池、第二沉淀池和和生物稳定池,其中,所述格栅井连通有进水管,所述第一沉淀池通过第一输水管和第二输水管分别与格栅井和厌氧分解池相连通,所述生物动力池通过第三输水管和第四输水管分别与厌氧分解池和第二沉淀池相连通,所述生物稳定池通过第五输水管与第二沉淀池相连通,所述格栅井内设置有过滤篮,所述过滤篮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生物动力池内设置有第一基质层和风光互补驱动充氧设备,所述生物稳定池内设置有第二基质层和浮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的净化生活污水,在污水净化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净化
,尤其是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环境保护技术中,对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目前,农村生活污水通常是直接排入地下或者沟渠内,生活污水如果任其自由排放,必然会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这些污染物将对空气、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危害人民的生存条件,而且通过直排的方式也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通常是直接排入地下或者沟渠内,对空气、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危害人民的生存条件的问题,专利技术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自高到低设置的格栅井、第一沉淀池、厌氧分解池、生物动力池、第二沉淀池和生物稳定池,其中,所述格栅井连通有进水管,所述第一沉淀池通过第一输水管和第二输水管分别与格栅井和厌氧分解池相连通,所述生物动力池通过第三输水管和第四输水管分别与厌氧分解池和第二沉淀池相连通,所述生物稳定池通过第五输水管与第二沉淀池相连通,所述格栅井内设置有过滤篮,所述过滤篮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生物动力池内设置有第一基质层和风光互补驱动充氧设备,所述生物稳定池内设置有第二基质层和浮板,所述浮板上种植有净水植物,所述第一沉淀池、厌氧分解池、生物动力池、第二沉淀池和生物稳定池内固定有取水机构,所述取水机构在第一沉淀池、厌氧分解池、生物动力池、第二沉淀池和生物稳定池内分别与第二输水管、第三输水管、第四输水管和第五输水管相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基质层和第二基质层为带有微小空隙的基质球,所述第一基质层和第二基质层上附着有净水微生物膜。优选地,所述取水机构包括第一导向杆、第二导向杆、配重球、连接线、浮块和伸缩管,所述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沉淀池或厌氧分解池或生物动力池或第二沉淀池或生物稳定池的内底部,所述浮块滑动连接在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上,所述配重球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线贯穿连接孔并固定连接在浮块上,所述伸缩管的一端贯穿浮块,另一端与第二输水管或第三输水管或第四输水管或第五输水管或排水管相连通。优选地,所述风光互补驱动充氧设备位于第一基质层的上方。优选地,所述浮板位于第二基质层的上方。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格栅井可以有效地拦截废水中的悬漂浮物及残渣;(2)通过第一沉淀池,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杂质;(3)通过厌氧分解池进行水解酸化,将难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后续处理单元的负荷;(4)通过生物动力池,采用风光互补微动力曝气设备对污水进行充氧,保持污水处于富氧状态,并通过在生物动力池中设置附着净水微生物的第一基质层,可以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净化;(5)通过第二沉淀池沉淀脱落的微生物膜;(6)通过生物稳定池,使得污水在第二基质层内部流动,充分利用生物膜吸附、净水植物的根系吸收及第二基质层的截留等作用净化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污水净化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区域放大图。其中,1、进水管,2、格栅井,3、过滤篮,4、进水口,5、第一输水管,6、第一沉淀池,7、第二输水管,8、厌氧分解池,9、第三输水管,10、生物动力池,11、风光互补驱动充氧设备,12、第一基质层,13、第四输水管,14、第二沉淀池,15、第五输水管,16、生物稳定池,17、浮板,18、第二基质层,19、排水管,101、伸缩管,102、第一导向杆,103、第二导向杆,104、浮块,105、配重球,106、连接线,107、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2所示的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自高到低设置的格栅井2、第一沉淀池6、厌氧分解池8、生物动力池10、第二沉淀池14和生物稳定池16,便于通过高低错落设置使得生活污水能够通过地心引力自动流到下一个处理池中进行污水处理,进而不在需要水泵进行提取水,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同时利用多重水处理的方式使得生活污水能够最大程度的进行净化处理,使得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能够达标排放或综合利用。为保证生活污水能够顺利逐步流到下个处理池,也可以在第一输水管5、第二输水管7、第三输水管9、第四输水管13、第五输水管15和排水管19处连通水泵,进而实现污水顺利并快速的流到下个处理池或者排放。如图1-2所示的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格栅井2连通有进水管1,便于将生活污水通过进水管1排放到格栅井2内。格栅井2内设置有过滤篮3,且过滤篮3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进水管1的进水口4,上端从进水管1排放到格栅井2内的生活污水首先到过滤篮3内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拦截废水中的悬漂浮物及残渣,而且还能够通过将过滤篮3提出格栅井2将过滤篮3内的悬漂浮物及残渣倒掉,避免过滤篮3内堆积过多悬漂浮物及残渣,影响对生活污水的的过滤。去除废水中的杂质,第一沉淀池6通过第一输水管5和第二输水管7分别与格栅井2和厌氧分解池8相连通,便于通过第一输水管5和第二输水管7将格栅井2、第一沉淀池6和厌氧分解池8相连通,进而便于生活污水的自动流通,同时利用第一沉淀池6,便于将从格栅井2输入的生活污水进行沉淀,进一步除去污水中的杂质,另外通过厌氧分解池8,便于进行水解酸化,将难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进而大幅度降低了后续处理单元的负荷。如图1-2所示的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生物动力池10通过第三输水管9和第四输水管13分别与厌氧分解池8和第二沉淀池14相连通,便于通过第三输水管9和第四输水管13将厌氧分解池8、生物动力池10和第二沉淀池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自高到低设置的格栅井(2)、第一沉淀池(6)、厌氧分解池(8)、生物动力池(10)、第二沉淀池(14)和生物稳定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井(2)连通有进水管(1),所述第一沉淀池(6)通过第一输水管(5)和第二输水管(7)分别与格栅井(2)和厌氧分解池(8)相连通,所述生物动力池(10)通过第三输水管(9)和第四输水管(13)分别与厌氧分解池(8)和第二沉淀池(14)相连通,所述生物稳定池(16)通过第五输水管(15)与第二沉淀池(14)相连通,所述格栅井(2)内设置有过滤篮(3),所述过滤篮(3)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4),所述生物动力池(10)内设置有第一基质层(12)和风光互补驱动充氧设备(11),所述生物稳定池(16)内设置有第二基质层(18)和浮板(17),所述浮板(17)上种植有净水植物,所述第一沉淀池(6)、厌氧分解池(8)、生物动力池(10)、第二沉淀池(14)和生物稳定池(16)内固定有取水机构,所述取水机构在第一沉淀池(6)、厌氧分解池(8)、生物动力池(10)、第二沉淀池(14)和生物稳定池(16)内分别与第二输水管(7)、第三输水管(9)、第四输水管(13)和第五输水管(15)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自高到低设置的格栅井(2)、第一沉淀池(6)、厌氧分解池(8)、生物动力池(10)、第二沉淀池(14)和生物稳定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井(2)连通有进水管(1),所述第一沉淀池(6)通过第一输水管(5)和第二输水管(7)分别与格栅井(2)和厌氧分解池(8)相连通,所述生物动力池(10)通过第三输水管(9)和第四输水管(13)分别与厌氧分解池(8)和第二沉淀池(14)相连通,所述生物稳定池(16)通过第五输水管(15)与第二沉淀池(14)相连通,所述格栅井(2)内设置有过滤篮(3),所述过滤篮(3)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4),所述生物动力池(10)内设置有第一基质层(12)和风光互补驱动充氧设备(11),所述生物稳定池(16)内设置有第二基质层(18)和浮板(17),所述浮板(17)上种植有净水植物,所述第一沉淀池(6)、厌氧分解池(8)、生物动力池(10)、第二沉淀池(14)和生物稳定池(16)内固定有取水机构,所述取水机构在第一沉淀池(6)、厌氧分解池(8)、生物动力池(10)、第二沉淀池(14)和生物稳定池(16)内分别与第二输水管(7)、第三输水管(9)、第四输水管(13)和第五输水管(15)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村自然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云济牛双杰刘栋靳娜皮丙龙张海峰常正阳谷其双张景超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洁达环保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