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驳小车及生产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790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接驳小车及生产线系统,接驳小车行走于生产线系统的多个工位,接驳小车包含车体并由驱动机构驱动。接驳小车包含自动限位装置,自动限位装置包含铰座、连杆以及解锁机构。铰座设置于车体底部。连杆中部铰接于铰座并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定位轴,定位轴下端设置有与地面接触的滚轮,第二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体。解锁机构设置于车体并被配置为可调节地向下推动第二端。工位的地面上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接驳小车移入工位时,定位轴插入定位孔而使接驳小车定位于工位,接驳小车移出工位时,解锁机构向下推动第二端而使定位轴由定位孔拔出以解除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驳小车及生产线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驳小车及生产线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生产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在某些自动化生产线运行过程中,需要接驳小车将生产出的半成品从一台设备的工位,运送到另一台设备工位上去进行下一道工序。这种接驳小车行走在轨道上,行走方向与需转运半成品工位成垂直方向。接驳小车在生产线中起到了转运物品的作用,保证了整个流水线上的循环和完整。目前生产线中常用的接驳小车通常为人工推动,接驳小车到达需接驳的工位时,需要用插销等锁固件手动固定于限位孔洞中,以实现接驳小车与工位的对接。上述现有接驳小车的对接方式需要人工操作,而且如果限位销位置设置不当,会因为产品线上承载产品而产生重力方向的位移,导致限位销难以插入,生产效率大幅降低,无法满足自动化生产精简高效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动接驳限位的接驳小车。本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接驳小车与工位的自动接驳限位的生产线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驳小车,行走于生产线系统的多个工位,所述接驳小车包含车体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中,所述接驳小车包含自动限位装置,所述自动限位装置包含铰座、连杆以及解锁机构。所述铰座设置于所述车体底部。所述连杆中部铰接于所述铰座并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定位轴,所述定位轴下端设置有与地面接触的滚轮,所述第二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车体。所述解锁机构设置于所述车体并被配置为可调节地向下推动所述第二端。其中,所述工位的地面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其中,所述接驳小车移入所述工位时,所述定位轴插入所述定位孔而使所述接驳小车定位于所述工位,所述接驳小车移出所述工位时,所述解锁机构向下推动所述第二端而使所述定位轴由所述定位孔拔出以解除定位。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定位轴穿设于所述连杆,所述定位轴上设置有调节螺母,而使所述定位轴相对所述连杆向下延伸的长度可调。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定位轴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定位孔的孔径。和/或,所述滚轮的直径小于所述定位孔的孔径。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解锁机构包含气缸,所述气缸包含缸体以及缸杆。所述缸体固定于所述车体,所述缸体内具有活塞。所述缸杆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塞,另一端向下伸出于所述缸体下端。其中,所述气缸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活塞带动所述缸杆,并以所述缸杆向下推动所述第二端。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自动限位装置还包含第一安装座以及限位架。所述第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车体底部,所述铰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限位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并环绕于所述第一端外围,所述限位架被配置为限位所述第一端的高度位置。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自动限位装置还包含第二安装座以及两个连接座。所述第二安装座设置于所述车体底部,所述解锁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两个连接座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两个连接座之间。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生产线系统,包含多个工位和行走于多个工位的接驳小车。其中,所述工位的地面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所述接驳小车为本技术提出的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接驳小车。其中,所述接驳小车移入所述工位时,所述定位轴插入所述定位孔而使所述接驳小车定位于所述工位,所述接驳小车移出所述工位时,所述解锁机构向下推动所述第二端而使所述定位轴由所述定位孔拔出以解除定位。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限位块呈圆锥台状结构,所述定位孔开设于所述限位块的锥台顶面。和/或,所述定位孔的孔口位置设置有倒角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限位块下方设置有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被配置为在所述定位轴插入所述定位孔时触发一锁定信号。其中,所述生产线系统还包含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定位开关的触发状态控制所述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限位开关触发锁定信号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驱动机构不工作。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限位块下方的地面开设有安装孔洞,所述安装孔洞内固定有安装板,所述限位开关设置于所述安装板并以一间隙间隔地位于所述定位孔的下孔口下方。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出的接驳小车及生产线系统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提出的接驳小车包含自动限位装置,自动限位装置包含铰座、连杆以及解锁机构。铰座设置于车体底部。连杆中部铰接于铰座,连杆一端设置有定位轴,定位轴下端设置有滚轮,连杆另一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体。据此,接驳小车移入工位时,定位轴插入工位的地面上设置有限位块的定位孔中,而使接驳小车定位于工位,接驳小车移出工位时,解锁机构向下推动第二端而使定位轴由定位孔拔出以解除定位。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提出的接驳小车能够实现自动接驳限位,省去人工操作,提高了生产线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节省人工成本,为用户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技术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接驳小车限位于工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示出的接驳小车解除限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图1示出的接驳小车的自动限位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图1示出的接驳小车的解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车体;110.轮组;120.减速机;200.自动限位装置;210.铰座;220.连杆;221.第一连接座;230.定位轴;231.滚轮;232.调节螺母;240.弹簧;250.解锁机构;251.缸体;252.缸杆;253.小锤;260.第一安装座;270.限位架;280.第二安装座;281.第二连接座;300.限位块;310.定位孔;311.倒角结构;320.导向斜面;410.限位开关;420.安装板;430.调节螺母;H.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驳小车,行走于生产线系统的多个工位,所述接驳小车包含车体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小车包含自动限位装置,所述自动限位装置包含:/n铰座,设置于所述车体底部;/n连杆,中部铰接于所述铰座并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定位轴,所述定位轴下端设置有与地面接触的滚轮,所述第二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车体;/n解锁机构,设置于所述车体并被配置为可调节地向下推动所述第二端;/n其中,所述工位的地面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n其中,所述接驳小车移入所述工位时,所述定位轴插入所述定位孔而使所述接驳小车定位于所述工位,所述接驳小车移出所述工位时,所述解锁机构向下推动所述第二端而使所述定位轴由所述定位孔拔出以解除定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驳小车,行走于生产线系统的多个工位,所述接驳小车包含车体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小车包含自动限位装置,所述自动限位装置包含:
铰座,设置于所述车体底部;
连杆,中部铰接于所述铰座并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定位轴,所述定位轴下端设置有与地面接触的滚轮,所述第二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车体;
解锁机构,设置于所述车体并被配置为可调节地向下推动所述第二端;
其中,所述工位的地面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
其中,所述接驳小车移入所述工位时,所述定位轴插入所述定位孔而使所述接驳小车定位于所述工位,所述接驳小车移出所述工位时,所述解锁机构向下推动所述第二端而使所述定位轴由所述定位孔拔出以解除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驳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轴穿设于所述连杆,所述定位轴上设置有调节螺母,而使所述定位轴相对所述连杆向下延伸的长度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驳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轴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定位孔的孔径;和/或,所述滚轮的直径小于所述定位孔的孔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驳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包含气缸,所述气缸包含:
缸体,固定于所述车体,所述缸体内具有活塞;以及
缸杆,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塞,另一端向下伸出于所述缸体下端;
其中,所述气缸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活塞带动所述缸杆,并以所述缸杆向下推动所述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驳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限位装置还包含:
第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车体底部,所述铰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以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银红张燕雄易明双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凯旋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